分享

卖的越多赔得越多!猪企一季度又亏损了,行业承压局面何时改善?

 网络营销袁帅 2023-05-08 发布于北京

【摘要】据新希望、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三大上市猪企披露一季度数据显示,三家公司在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均有所增长,且总和达到了780.7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7亿元。而在净利润方面,虽然均呈现亏损且总额达到了56.33亿元,但相较去年同期的118.22亿元,亏损幅度已然收窄。

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再次步入“全员亏损”的局面。

据新希望、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三大上市猪企披露一季度数据显示,三家公司在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均有所增长,且总和达到了780.7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7亿元。而在净利润方面,虽然均呈现亏损且总额达到了56.33亿元,但相较去年同期的118.22亿元,亏损幅度已然收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生猪市场的发展形势尚未明朗,但生猪养殖行业头部企业的扩产之势却依然明显。

“生猪市场震荡确实明显,波动大,但是头部企业相较散养户由于拥有比较广泛的融资渠道,所以整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根据以往数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可覆盖一轮完整的生猪价格周期,在价格低迷时候企业扩建产能的步伐相对缓慢,在价格高涨时较好的利润更好地支撑了企业的战略规划,扩建产能的步伐相对较快。加之资本市场对于大幅扩产的养殖企业又具有更高的估值,资本市场更高的估值又能带来养殖企业更多的融资支撑,实现其战略规划,所以虽然生猪市场震荡明显,但头部企业往往保持持续扩产的势头。”国金期货研究所生猪研究员漆建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生猪行业产能日益集中的现状,实际上是行业集约化与产业化程度提升的外在表现,是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升与抗周期能力增强的。对头部企业而言意味着市场地位、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对散户而言意味着会被迫逐步被挤出市场。

一季度全员亏损

据了解,一季度的国内生猪市场产能恢复稳定,整体供应偏松。头部企业中,牧原股份凭借1384.5万头的销售量一马当先,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在一季度销售量也分别达到了559.54万头和471.51万头

在近日披露的猪企一季报中也不难发现,随着生猪的加速出栏,各大猪企在营业收入方面的涨势明显。其中牧原股份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241.98亿元,同比增长32.39%;而温氏股份一季度营业收入199.7亿元,同比增长36.92%;新希望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9.07亿元,同比增长14.92%。

尽管猪企一季度的营收纷纷上涨,但全员亏损的局面却难以避免。其中营业收入增幅最大的温氏股份却在一季度亏损了27.49亿元,亏损幅度首当其冲;新希望和牧原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6亿元和-11.9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猪企在的归母净利润相比上年同期仍是增长了26.95%、41.45%和76.11%。这意味着,相较于去年一季度,猪企的亏损幅度已经有所收窄。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由于生猪养殖比较特殊,供需易发生改变,使得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形成猪瘟及其他意外风险和饲料、猪肉价格波动风险,两大风险极易导致生猪养殖户收入不稳定。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的逐步深入,养殖企业极难再现长期丰厚利润的局面,特别是随着微利、薄利成为常态。

事实上,如今生猪养殖行业已经连续亏损4个月,而亏损的直接原因在于当前市面的猪价尚难以覆盖养殖成本。而令人不解的是,在此情况下头部企业却依然坚持扩产。

对此,柏文喜表示,生猪市场震荡明显这是猪周期与市场波动的叠加效应所致,头部企业依然持续扩产一方面是看好市场需求的坚实性与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规模效应来提升自身抗市场波动与抗行业周期的能力。

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上市猪企中仅牧原股份完全养殖成本低于16元/公斤,约为15.5元/公斤,而其余多家上市猪企的生猪养殖成本在16元—18元/公斤之间。这意味着,随着猪企出栏速度提升,亏损也将持续扩大并引发一定的资金压力。

如何应对资金风险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不仅多家上市猪企的负债超过百亿元,且平均负债率也超过了60%。其中牧原股份的负债数额最高,达到了1117亿元;新希望、温氏股份紧随其后,分别为948.8亿元和577.6亿元。与此同时,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在内的多家猪企短期借款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在此情况下,牧原股份为偿还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债务、优化公司债务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发行公司债券规模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含50亿元),而新希望也于近期以13.17亿元出售控股子公司北京新希望六和生物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持有的川渝地区7个猪场项目给兴新鑫农牧。

温氏股份表示,目前资金储备充裕,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各类可用资金超90亿元,其中可随时使用的资金超60亿元。公司还有几十亿规模可随时变现的财务性投资项目。除以上外,公司融资渠道丰富,已申请未使用的各类融资工具种类和额度较多。根据现金压力测试,公司目前处于安全平稳状态。公司不会因为资金的问题而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节奏。

虽然面对流动资金亟待补充的局面,各大猪企纷纷各显神通。但如今猪肉价格未见起色,行业承压的局面一时难以转变,各家猪企还能如何应对周期下行?

漆建华表示,除了企业本身要建立比较广的融资渠道外,生猪养殖企业也可以在期货公司的协助下,积极地利用玉米、豆粕、生猪期货等场内以及场外的衍生品工具来对冲生猪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饲料涨价以及生猪销售过程中生猪价格发生大幅波动的风险,当然企业在利用衍生品工具对冲风险的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避免扩大企业的经营风险而偏离当初参与衍生品市场的初衷。

“如今的猪企不只是在'养猪和卖猪’,还表现为业务范畴的增加,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上做布局和扩充,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企业自身成本压力,开辟新的盈利增长领域点。另外,积极运用金融工具锁定饲料成本和产品售价的企业,将会在猪周期的波动中留存下来。”袁帅说。(以上来源 | 华夏时报 记者 |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免责声明 | 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新社汇·全媒体矩阵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

图片来源:网络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县域经济发展合作服务中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袁帅表示,我认为这与近些年国家相关政策和举措相关,国家为保持生猪价格稳定,加强对生猪等畜禽产品价格监测,建立了一些列指标预警和调控措施,虽然有力地缓解了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但与此同时也促使生猪养殖企业集中化进一步提高,加之头部企业融资渠道较多,从资本市场融到的资金可以支撑企业继续扩张,而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规模化养殖发展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生猪养殖技术、养殖模式、行业变动周期等决定了自繁自养以中大型养殖企业为主,在市场激烈震荡之下,中小养殖企业和散户可能加速出局,散户更多地会转向专业育肥和仔猪育肥,头部企业产能扩张加速。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由于具有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较好地制定和执行对应的采购、生产和销售计划,实现较好的匹配。但对于散养户来说,猪肉消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信息不对称,供给往往滞后于需求,导致供给的变化滞后于需求的变化,从而产生散户型的猪周期。由于生猪养殖比较特殊,供需易发生改变,使得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形成猪瘟及其他意外风险和饲料、猪肉价格波动风险,两大风险极易导致生猪养殖户收入不稳定。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的逐步深入,养殖企业极难再现长期丰厚利润的局面,特别是随着微利、薄利成为常态。

那么猪企应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值得关注的一个要点是,如今的猪企不只是在“养猪和卖猪”,还表现为业务范畴的增加,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上做布局和扩充,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企业自身成本压力,开拓新的盈利增长领域点。

另外,积极运用金融工具锁定饲料成本和产品售价的企业,将会在猪周期的波动中留存下来。集成运用期货市场风险规避与保险行业承保理赔功能作用,尽管“保险+期货”并不能从根本性地解决和改变猪周期,但其可以帮助数量众多的中小养殖户规避风险,通过“线上+线下”双线闭合,以供应链金融为指导,信息技术为依托践行和落实的“保险+期货”模式,联合养殖户、期货交易所、证券期货公司等多方力量,以期货市场价格作为保险产品中的价格指数确定目标价格和赔付标准,更加精准地反映了未来市场预期,不仅提高了保险设计的精准度,还有效地保障了养殖户收入稳定。同时,引入同在期货市场有相应产品的养殖饲料价格,可以帮助养殖户及时了解未来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减少因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降低了养殖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