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权力人人追捧,从范进中举的故事看原因

 与春天同行 2023-05-08 发布于青海

“哦!好了!我中了!”

这是《儒林外史》第三次“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范进中举后喃喃自语。每次看到这句话,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范进披头发、两手黄泥、淋漓尽致的疯狂状态。读者往往认为这个故事里疯狂科举的范进很可笑,范进身边的亲朋好友在他中举前后的变脸速度也让人鄙视。

文章图片1

范进得知中举后晕厥。来源/电视剧《儒林外史》截图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塑造了众生相貌,可谓入木三分。他辛辣犀利的笔锋似乎是封建制度和酷炫世界的“魔镜”。

前期只有诺诺的范进,中举后跑到街上,乐得鞋都跑掉了,清醒后改变了以前的懦弱状态,也摆起了架子。

而原本凶神恶煞、经常打骂的胡屠夫,在女婿中举后,自称“小老”,那只打过范举人的手也在心理作用下疼得不能屈伸。

其余的人都是放低姿态,连连道贺“范老爷,恭喜”。

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范进的失态是因为他太热衷于名利,利欲熏心吗?是什么引起了这样的社会风气?

一、考得好,至于这么开心吗?

让我们来看看范进的背景。虽然范进是个学者,但他只能算是个“穷书生”。家里几代人都在务农,没积累多少钱。范进本人不擅长农业和桑树,管理不善。他还有一位老母亲要抚养他。他的家人只能靠一点财产生活。

文章图片2

胡屠户训斥范进。来源/电视剧《儒林外史》截图

吴敬梓对范进夫人胡氏并不太了解,但从胡屠夫的口中,我们知道胡氏“在家长到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古代已经是妥妥晚婚了。作者还借用了租客何美之浑家的口才说出了原因。原来,胡氏“一双红色的眼睛,歪腿烂脚,一头黄发”。此外,他的父亲胡屠夫易怒粗俗。结果,他三十多岁时还没有结婚。范进娶了胡氏,很可能说明范进年龄和胡氏差不多,三十多岁。年轻的时候,范进很可能太穷,没有前途,也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文章图片3

吴敬梓

50多年来,范进一直在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他没有为家人挣多少钱,所以他的家人只依靠他的母亲和妻子。妻子应该通过针线工作和在邻居家工作来补贴家庭。作为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读者,范进每年都要花很多钱买书买笔墨,这对范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几十年来,范家缺衣少食,从未吃过几次猪油。范进每三年参加一次科举考试。这时,情况就更糟了。全家人都要挨饿挨冻,勒紧裤腰带给他上路考试。

即使如此坚持,范进在50多岁时也只是一个无用的“穷学者”。明代人的平均年龄只有四五十岁,就像一个“小老人”范进50多岁才被学者录取,几乎一事无成,这让很多人看不起他。他的岳父胡屠夫特别看不起他,称他为“世界宝藏”,说他“这个尖嘴猴脸颊,也应该泡尿自己照片!不三不四,只是想吃天鹅屁。”

文章图片4

老公公吹捧逢迎。来源/电视剧《儒林外史》截图

范进一朝中举,如此骄傲的喜事几乎翻转了他的悲剧生活,他能不开心吗?

二、范进考得有多好?

说到范进考得有多好,中了举人的概念,首先要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和科举选拔人才的严酷残酷。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普通人有了稳定的向上渠道,平民子女不必困于出身,像鲍照一样“犹豫不决”。因此,无数平民学生日夜努力学习,希望通过阅读和考试获得一官半职,改变命运。经过多次朝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也深入骨髓。

明太祖洪武17年(1384)颁布科举程序,将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儿童考试、乡村考试、会议考试和殿堂考试。此后,明清时期基本上以四级考试为基本程序。清朝沿袭明代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制定了中国古代最细致、最完善的科举制度。

文章图片5

《看图》(局部)。作者/(明)仇英(传),来源/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

那么,科举需要考什么呢?

首先是小考,也叫童考。这是学生正式进入科举制度的第一关。不是考试,而是由县考、政府考、院试三次考试组成。只有依次通过这三次考试的人才能成为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者。范进54岁考中的学者,其实是为了达到科举考试的门槛。

正式考试分为乡镇考试、会议考试、宫殿考试三个等级,每两年或三年举行一次,三次考试的规格、水平和严格程度逐步提高。通过乡镇考试后,士兵们成为了“举人”。

举人由当地政府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到北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议。

会议和第二次考试被称为贡士。贡士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宫殿考试。宫殿考试结束后,根据成绩分为三名,一名三名,即冠军、榜首和花卉探索,给予进士和第二名;第二名,给予进士背景;第三名,给予进士背景。

最后,在所有科举考试结束后,三名以外的学生将进行一次考试,即朝鲜考试,这与指挥官有关。

考试程序如此繁琐,名额多吗?

以顺治二年(1645)为例。据记载,朝廷确定了各省乡镇考试定额,顺天中式168人,内直隶生贝类115人,北监生皿48人,宣化丹3人,辽学奉天府学夹2人;江南中式163人,内南监生皿38人;浙江107人,江西113人,湖广106人,福建105人,河南94人,山东90人,广东86人,四川84人,山西79人;陕西79人,内宁夏丁字号2人,甘肃裴字号2人;广西60人,云南54人,贵州40人(清代文献考试、清裕磺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

也就是说,在清代招生人数众多的年份,全国三年考试只有1638个名额。随着各地形势的基本稳定,各省乡镇考生中额趋势由松变紧,顺治17年乡镇考试定额甚至“照常减半”。到康熙年间,平均录取人数较少。

据统计,康熙朝共举办乡镇考试22科,招生人数只有17494人。当时,只有在全省考试中名列前茅,才能成为举人。根据目前的招生人数,举人的概率相当于清华北大录取率的1/20。范进20岁开始考试,50多岁才考上秀才,但在第一次乡村考试中获得第七名亚元。这不能说是奇迹。难怪范进这么高兴。

三、范进中举后生活会变好吗?

清朝的举人可谓万里挑一,这个身份相当含金量。

学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一些特殊的待遇,但他们不能依靠这种身份生活,只能在农村教书,成为一名私立学校的绅士,然后被一些政府邀请教书,每个人都不一样。

首先,成为举人意味着已经可以进入仕途了。根据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举人已成为正式科名,具有当官资格。他们可以通过挑选和截取几种方式担任官员。他们可以担任知县、州学正、县学教诲等州县官学。而且,与上一级学者相比,举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举人是清代社会绅士阶层的主体,社会地位与知县相当,地方政府在经济上也会有补贴。此外,清代举人还可以免除赋税等,甚至可以通过买卖额度来覆盖日常开支。对于困难多年的范进来说,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习,他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从那以后,他就不用看人的脸了,他可以带领全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范进在中举后继续了他的开放生活。乡村考试公布后不久,范进参加了考试,赢得了贡士,但范进的老母亲因为无法忍受这么大的消息而高兴地死去,范进也为母亲守孝了三年。孝道结束后,范进去参加了寺庙考试,并取得了合格的成绩,甚至是中进士。之后,范进脚踏实地地工作,成就也被皇帝看到,很快就得到了赏识。仅仅五年后,他就从进士一路晋升,实现了山东学道,掌管了省的学习政令,并接受了当地的考试。最后,他被提升为政府使领的政府使领,并成为了前三名官员。从五十多岁的中国学者到中举人,再到进士,最后成为了首席官员。范进的生活可以说是先抑后升,然后上升。

四、范进中举带给我们的反思

吴敬子写的故事讽刺的是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而不是范进这样的“科举狂魔”本身。从范进到身边迅速变脸的亲友,他们表现出这些搞笑的态度,受到当时科举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科举是畅通阶级流通渠道、选拔有才华的人的有益举措。“学而优则仕”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信条。然而,君主专制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举办科举选拔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科举制度将“学”与“官”、“读书”与“官”联系起来,也将科举与读者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通过科举获得名声,迂儒士子严格按照八项考试的内容“认真学习”,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思想。就这样,清朝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但这种海市蜃楼般的平等机会却“赢得了英雄白头”。

范进一生忍辱屈卑,执着于自己的名声。在中举之前,他受到了全世界的嘲笑和讽刺。我们认为有许多荒谬的想法和行为。范进一家宁愿饿肚子也不愿参加考试。五十多岁的人为了科学考试从来没有真正做过养家糊口的工作。

归根结底,这种荒谬的生活是因为在封建的压迫下,科举制度对生活逆转的诱惑太大了。沉浸在这种环境中,为考试而读书的思想早已深深植入他们的灵魂,他们愿意自我监禁。吴敬梓在对他们进行辛辣讽刺后,表达了更多的同情和悲伤。

参考文献: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报告及相关作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20-122.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4.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程念祺.科举制度废除了一百年的回顾(专题讨论)、学术月刊、2005(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