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易》之要,观象而已

 隐遁B 2023-05-08 发布于广东


观象卮言序说
               --《复性书院讲录》 节录

 天下之道,统于六艺而已。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学《易》之要,观象而已。观象之要,求之十翼而已。

孔子晚而繫《易》,十翼之文,幸未失坠。其辞甚约,而其旨甚明。商瞿、子夏之徒初不闻,别爲之传。(今传子夏《易传》是晚出依託。)

自汉而后,师说始分。由京、孟逮于虞、荀,虽各有所推衍,或出纬候,其书亦阙不具。王辅嗣始创忘象之论,其后言象者寖流于方伎。

直至伊川,特重玩辞,然辞固未能离乎象也。邵氏长于极数,然数固未尝不本于理也。清儒力攻图书,将“天一地二”之言亦可废乎?近人恶言义理,将“穷理尽性”之说爲虚诞乎?何其若是之纷纷也?大抵观变者不必尚占,观象者先求尽辞,故说义不能祧王、程,玩占不能废京房。在汉则子云之《太玄》,在宋则尧夫之《皇极》,象数之宗也。若必以伏羲爲先天,文王爲后天,则与文言不符。不有十翼,《易》其终爲卜筮之书乎

“圣人设卦观象,繫辞焉而明吉凶”,皆忧患后世不得已而垂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卦,固象也,言,亦象也,故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繫辞焉以尽其言”,所以设卦爲观象也,繫之以辞爲明吉凶也。

能尽其意者,非由象乎?明吉凶者,非由辞乎?然则观象者,亦在尽其意而已,何事于“忘”?乾马坤牛之象,易知也;吉凶悔吝刚柔变化之象,微而难知也。未得其意而遽言忘象,未得其辞而遂云忘言,其可乎?且忘象之象,亦象也,忘言之言,亦言也,是以圣人曰“尽”而不曰“忘”。

寻言以观象而象可得也,寻象以观意而意可尽也。数犹象也,象即理也,从其所言之异则有之。若曰可遗,何谓“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邪,与其求之后儒,何如直探之十翼。

今爲初学聊示津逮,未遑博引,但欲粗明观象之法,直抉根原,刊落枝叶,必以十翼爲本。间有取于二氏之说,假彼明此,爲求其易喻。然临机施设,未能精思,略引端绪,不务幽玄,广可千言,约则数语,了不次第,故题曰卮言。冀或少助学者寻绎,匪敢自居于说《易》也。

附注:
[1] 十翼:《十翼》即《易传》,是注释《周易》的著作,内容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2] 商瞿(公元前522年—?),商姓,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商瞿喜好《易经》,孔子就传授《易经》给他。后来商瞿又传给楚人子弘。


[3]京,指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易》学家者,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孟,指孟喜,西汉今文《易》学家,字长卿,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虞,指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精通《易经》。荀,指荀爽(128年~190年),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其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氏《易注》。


[4]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著作主要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其《易》学主张“得意忘象”。


[5] 伊川,指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等。
[6] 邵氏,指邵雍(1011年—1077),字尧夫,谥康节,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着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7]图书:《河图》《洛书》的简称。


[8] 纷纷(fēn fēn):多而杂乱的样子。《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9] 祧(tiāo):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的庙,引申为超越。王、程,指王弼和程颐。


[10]子云,指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着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11] 津逮:意思是指由津渡而到达,比喻通过一定的途径而达到或得到的意思。

图片

附语


    《系辞传》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为六艺之原,亦为六艺之归。《乾》《坤》开物,六子成务。六艺之道,效天法地,所以成身。“以通天下之志”,《诗》《书》是也;“以定天下之业”,《礼》《乐》是也;“以断天下之疑”,《易》《春秋》是也。冒者,覆也。如天之无不覆帱[1],即摄无不尽之意。知《易》“冒天下之道”,即知六艺冒天下之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故谓六艺之教终于《易》也。


《华严》“法界”之名与《易》“义”相准。

“忘象”之说本于庄子,然庄子即是深于观象者,其所言莫非象也。

《河图》数即本于《系传》“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一节。《太玄》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五相守,画出来即《河图》[2]也。《洛书》九宫[3]出《乾凿度》,皆出汉人,不始于宋也。


    占是古法。“观变”云者,不必定指卦变。人心一动,变即从此始矣。有变而之吉,有变而之凶,其象亦见于卦,占者据卦象以断,其吉凶可知也。然吉凶之道,皆由自致,初不待于占。玩占者,在观其吉凶之所由而慎之于动,岂必日事蓍龟哉!

    司马温公[4]曰:“《易》有七、八、九、六,谓之四象。《玄》有一、二、三,谓之三摹。”按扬雄立天、地、人三玄,玄即道也。其画以—为天玄一方,--为地玄二方,---为人玄三方。是以一为天数,二为地数,三为人数,人道必兼天地之道也。三摹而四分之,为方、州、部、家,极于八十一首以当卦,合为七百二十九赞以当爻,所谓准《易》也。

   扬雄善用奇,邵子善用偶。
    “先天而天弗违”者,得乎理而一于天者也;“后天而奉天时”者,顺乎理而合于天者也。老氏谓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佛氏谓“一心遍现十法界,当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先天也。“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存心养性,所以事天”,后天也。老氏亦言治人事天。性德是先天,未见气时,此理已具,所谓“冲漠无朕”者也。修德是后天,形而后有,“善反之而存”者也。所谓“体性达顺”、“配义与道”者也。是知不可以先天、后天分属伏羲、文王。

   象是能诠,意是所诠。
     吉凶是《易》之情,辞是圣人之情。《易》之情见于象,“圣人之情见于辞”,“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5]也。
   数在象后,理在象先。离理无以为象,离象无以为数。物之象即心之象也。

   题“卮言”者,亦有二义:一不执义,二不尽义。不执者,郭象云:“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此言不执持一己之见,乃随顺旧师所说,亦不主于一家,但取言说方便足以显义而已。不尽义者,卮本酒器,满亦无多。又其为器也形圆,故司马贞以为支离无首尾之言。然如饮海,虽仅一滴,而咸味具足,但取知味,不尽其量也。

    又庄子所谓“和以天倪”[6]者,自释云“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夫是之谓“和以天倪”。

附注:
[1] 覆帱(fù dào):意思是好像覆被,指施恩,加惠。
[2] 河图,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见下图),河图洛书的来由,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河图洛书”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收录于《尚书》,其次在《易传》以及诸子百家亦有收录。
[3] 洛书,是表述天地变化脉络之数;“洛书”之意,其实就是“脉络图”,是表述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图案(见下图)。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4] 司马温公,指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5]语出《易·系辞下》:“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自知危险而保持戒备的人,能够平安;自以为平安而失去警惕的人,则会倾覆。
[6] 出自《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和,合也。郭象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著者所说的“自释”,实际上自释的是“卮言”,而不是“和以天倪”。庄子自释“和以天倪”在《庄子·齐物论》:“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