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人也曾落魄——商鞅的求职路

 亿缕阳光 2023-05-08 发布于北京

很多强人,并不是一出身就是强人的,也曾落魄过,但不管多落魄,志气从来没丢过,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崛起。

商鞅,其实不姓商,复姓公孙,本来是卫国公子,妥妥的贵族,只是他并不甘心于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公子哥,而是有着自己的抱负。

卫国嘛,众所周知,是个典型的失败诸侯,国君昏聩,就会瞎折腾。

所以在卫国基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有远大抱负的人,都只能远离卫国。

商鞅选择了魏国大梁,成为一名“梁飘”。

因为那个时候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两代人的励精图治下,国力鼎盛,豪霸一方,大梁已隐隐成为整个中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那里机会无限。

商鞅到魏国后,投奔公叔痤帐下,做了一名中庶子,其实就是公叔痤的随从幕僚,无实权,根本没有施展的舞台。

公叔痤知道商鞅的本事,临终前将商鞅推荐给魏王,但魏王不能用。

恰逢秦孝公广招天下贤才,希望能复兴秦国,商鞅又转投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入秦自荐

商鞅刚到秦国,并不知道秦孝公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深入了解。

第一次见孝公时,他和秦孝公聊了帝王之学,秦孝公听得都快睡着了,然后责怪景监说:“你推荐的什么人呐,说的都是些假大空的话,有什么用?”

景监很是惶恐,跑去责怪商鞅,给你机会你不好好表现,你想害死我啊。

商鞅不紧不慢地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过几天还得麻烦你再引荐一下。”

景监相当无语,但没办法,现在已经和商鞅是一条船上的人了,继续约吧。

这一次,商鞅以儒家的王道来应对秦孝公,秦孝公依然不满意,还是觉得太空,毕竟儒家的所谓王道,根本就没有实现过。

景监再一次被责备,但商鞅依然不紧不慢地说,你再帮我约一下秦孝公吧,这一次肯定可以了。这脸皮不是一般的厚,这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第三次见到秦孝公时,商鞅跟他聊了春秋五霸的事情,也就是如何称霸于诸侯,秦孝公觉得这个还有点用吧,商鞅这个人学识还是不错的。

过了几天,秦孝公主动找到商鞅深聊,一聊就聊了好几天都觉得还不够,景监就觉得奇怪了,问商鞅说:“您你们聊了啥啊,让我们国君这么高兴。”

卫鞅回答说:“我劝孝公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他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就跟他聊马上就能富国强兵的办法,他才特别高兴。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通过这一番操作下来,商鞅就有底了,秦孝公想要的,何尝不是他自己想要的呢?人生苦短,出名要趁早,谁有耐心花几十年的时间去经营那虚无缥缈的所谓德治呢。

辩才无双

要想推行变法,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口径,为了堵住那些反对者的悠悠之口,秦孝公专门组织秦国的大佬们开了一场辩论会,这场辩论会成了商鞅在秦国的开场个人秀。

商鞅面对一干大佬,首先发表意见:“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一段开场白,几乎等于说:你们在做的都是垃圾,一个个把秦国搞得这么烂,还好意思苟活于世吗,要是传统那么好,为啥秦国这么烂,你们自己心里没点数吗?所以只要能够强国利民,什么传统、什么旧礼,都是可以改的。

秦孝公说:“骂得好,额不对~~你说的对!”

但是领导说好,偏偏就有人唱反调,可见此时的秦孝公,并没有完全掌握秦国内政。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甘龙,他反驳说:“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搬出所谓圣人之道强行狡辩,说圣人之治,都是无为而治,啥也不用干,国家就能安定繁荣了。

秦孝公心里那真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过,安定个鬼,秦国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你这老家伙干啥去了?但秦孝公是个斯文人,不好直接反驳。

商鞅心领神会,继续输出:“你说那话,跟没说一样,普通人安于旧俗,普通有点学问的人沉溺于所见所闻却不去思考。这两种人,定好规矩让他们去干还可以,让他们来定规矩是不行的。所以夏商周各有各的礼制,春秋五霸各有各的法制。智者制法,愚者为发所制;贤者制礼,而不贤者却只知道拘于礼。”

意思很明显,你们这些人都太迂腐了,如果只知道遵循旧法旧礼节,那你们就是蠢货,就是秦国的不肖子孙,如何选择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甘龙哑口无言,他的小弟杜挚还要再替他挣扎一下,说道:“没有百倍的利益、十倍的功劳,就不要跟我谈什么变法;只有遵循旧礼旧法,才不会有损失,不会有风险。”

商鞅:“这个世界上有一成不变的治国之道吗?商汤和周武王,就是因为打破旧的礼制,建立了新的礼制而王,夏朝、商朝也是因为一成不变而亡。所以就算和古人不一样,未必就是错的,而只知道循礼守旧的人,也未必能长久。”

大家都说不过商鞅,最后由秦孝公一锤定音:“善!”

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方略。

推行变法

商鞅的变法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第一步措施主要有以下内容:

1、通过连坐法,实行高压统治;

2、赏军功,禁私斗,有力气给我到前线杀敌去,别搞窝里斗内耗;

3、军功爵禄制度,收贵族特权,王亲国戚,功勋贵族的后代,和平民一样,只能靠自己去立军功才能获得地位与荣誉,不靠出身定富贵;

4、经济方面,鼓励农桑,对于那些本分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奖励,而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部抓起来当奴隶。

以上这些变化,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来说,唯一不爽的就是连坐法了,其他的都算不错的,你想啊,普通人也可以和贵族后代一样,凭军功取富贵,这才叫公平。

但对于贵族来说,就不太爽了,祖上打来的富贵,凭啥你说不给就不给了?

所以新法颁布,很多贵族不满意,三天两头的犯法,普通的贵族就算了,谁犯法就干谁,没什么二话,直到有一天,太子也犯法了。

咋办?退缩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变法推行到这种程度,已经没有什么退路了,如果想退缩,第一个找商鞅算账的就是秦孝公。你这变法搞得贵族都不满意,如果推行不下去,只有拿你开刀,才能让贵族不闹事。

于是商鞅就拿太子的老师开刀了,太子不能上刑,但是太子犯法,是你老师没教好,没毛病。

这样一来,本来大家是想看商鞅的笑话,结果没想到商鞅这么狠,直接笑不出来了。

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民大悦,普通人都很高兴啊,因为凭努力就可以获得富贵,而不需要拼爹拼爷爷,谁不高兴。

然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秦孝公升商鞅为大良造,也就是秦国宰相。

三年后,迁都咸阳,然后制定了第二部的改革方略:1、统一度量衡;2、废井田,立郡县,彻底废掉地方尾大不掉的毛病,加强中央集权。

行之4年,太子的老师,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又犯法,这一次更严重,直接把鼻子给割了。

又5年,秦国富强,周天子对的秦国都敬畏三分,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朝贺,秦国终于扬眉吐气了。

商鞅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把一个残破的秦国,变成了强大的秦国,改革的成效不可谓不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