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部分区域,小麦根腐病发生严重,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今年小麦面临的复杂情况。 下面看看根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一,今年在鲁北,大面积玉米秸秆还田,由于时间紧张和秸秆还田机手水平不一,造成秸秆还田质量不高; 第二,春节后,在小麦返青、拔节期遇到两次大幅度降温,造成小麦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 以上两种是造成今年小麦根腐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原因。
真菌性病害。此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 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与球霉病,颖枯病和叶枯病不易用手抹掉不同)。叶鞘上的病斑还可引起茎节发病。穗部发病,般是个别小穗发病。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 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但胚尖或全胚发黑者不一定是根腐病菌所致,也可能是由假黑胚病菌所致)根腐病除发生在胚部以夕卜,也可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沟等部分。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此种种子叫“花斑粒”。 小麦根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种子可带菌传病,种子发芽后,病菌由芽鞘侵入,危害根颈及地下茎部分,致茎杆受害,严重时萎黄枯死,返青后,根系及茎基部变褐腐烂,抽穗后根部受害加重,次生根大量变褐坏死,茎基部出现褐色侵润状腐烂,导致地上部植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与菌丝体潜在种子内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也能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带菌和种子菌是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源。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的麦株容易发生根腐,高温多湿有利于地上部分发病,24-28℃C时,叶斑的发生和坏死率迅速上升,在25-30℃时,有利于发生穗枯。重茬地块发病逐年加重。 小麦根腐病一旦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越晚越难以防治,因此在日常的小麦田间管理期间,应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选对药,用好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危害,确保产量。
先侵染小麦茎秆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扩大整个节间,营养不能上输送了,引起叶黄、植株倒折、枯死。此外还可以侵染叶部,形成轮纹病斑,与纹枯病病斑相似。 假禾谷镰刀菌(F. pseudograminear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是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根腐离蠕孢菌(B. sorokiniana)也是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的主要病原物之一。病原菌寄住范围主要包括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但一般不侵染双子叶作物。 小麦茎腐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典型的土传病。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主要以菌丝体的形式存活于,土壤中或病残体上,黄色镰刀菌和根腐离蠕孢菌以厚坦孢子或分生孢子长期存活于土壤中或病残体上。病残体中的镰孢菌丝体在土壤表面萌发,病原菌一般从根部和根茎结合部侵入,侵染小麦主茎和分蘖茎,然后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扩展至小麦茎基部。该病具有多次侵染特点。 不同品种对该病反应有明显差异,主栽品种多感此病。多年小麦-玉米连作,连年秸秆还田,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这是小麦茎基腐病爆发和病症越来越重的根源。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土壤瘠薄利于该病发生。 该病在小麦分蘖到小麦黄熟均可发病,一般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2月-3月上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3月中旬发病平稳,4月上旬又开始上升进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病株率一般达到60%以上,严重的可达84.2%。 小麦根腐病与茎腐病发病表现相似,怎么区分两种小麦病害呢? 下面我们看一下。
小麦根腐病与茎腐病的农业防治措施: 1、利用药剂进行处理土壤。结合耕翻整地用低毒广谱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高锰酸钾等药剂处理土壤。在土地第一遍旋耕后,选用两种药剂兑水均匀喷雾垡面,然后再旋耕或耙捞第二遍。 2、培育壮苗强苗。适期适量播种,增施磷钾肥和锌肥,及时防治地下害虫,适时浇水补墒。水质差的区域应引河水灌溉或打深水井灌溉。 3、在小麦起身返青期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治。用“滨农二人转”或恶霉灵、甲霜灵或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兑水顺垄喷雾,控制病害扩展蔓延。 附: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症状识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