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新用户0330Go0q 2023-05-08 发布于广西
梨状肌损伤综合症是骨伤科一种常见病,因其主要症状是臀痛和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故亦称“坐骨神经痛”,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症”和“腰腿痛”的范畴。故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图片


一、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观察和文献记载,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急性闪扭伤:
患者常因髋关节急剧外展外旋,或由蹲位突然直立,使梨状肌猛烈收缩;或髋关节突然内收内旋,使梨状肌受到牵拉,均可使梨状肌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形成本病。

2、风寒湿侵袭:
此类患者多因居住潮湿,冒雨涉水,起居不慎而导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肌肤,使气血痹阻,经络阻塞而出现臀腿疼痛。即《内经》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3、劳损体虚:
体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原因,若素体虚弱,或长期劳损,将息失宜,或年老体衰,均可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且外邪入侵后,又无力驱邪外出;若气血虚弱,肝肾不足又会使筋脉失养,从而内外相加,罹患本病。正如《济生方·痹》所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图片

图片


二、症状与分型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一侧臀痛和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检查时,在梨状肌的体表投影部位,即相当于环跳穴部位有压痛和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实验多为阳性。在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血瘀气滞型:
磁性患者多有下肢闪扭伤病史,伤后即出现臀腿疼痛,严重者臀部会出现“刀割样”、“烧灼样”、“跳浓样”剧痛,大小便或大声说话、咳嗽等增加腹压时,会出现下肢放射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弦涩。

2、风寒湿型:
此型患者多无明显外伤史,但可有感寒受凉病史。因臀腿痛遇阴雨天或天气转冷而发作或加重,且得热则减,遇寒则重。其症状常呈臀腿部“因痛”、“沉重不适”或深在性“酸胀”,并伴有患肢的放射性疼痛。风邪偏胜者,舌苔薄白,脉浮缓;寒邪偏胜者,舌苔白腻,脉濡。

3、肝肾虚弱型:
此型病人多体质虚弱,或年老体衰,或有慢性劳损病史。其症状是臀腿部疼痛,下肢酸困麻木,疲软无力,时轻时重,伴有下肢放射痛。其中偏阳虚者,可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泛白等症。偏阴虚者,可伴有头晕目眩,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

图片

图片


三、辨证治疗


对于本病的治疗,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治疗以祛邪为主,宗“邪去则正安”之说。对体质虚弱,年老体衰者又应配以补气养血,补益肝肾之品,取“扶正以祛邪”之意。若病程较久者,根据“久病入络”之理,当配以虫类药以搜风剔络,开痹解凝。在具体的治疗中,又应根据不同的类型灵活加减,辨证治疗。

1、血瘀气滞型: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白芷、威灵仙、香附、元胡、川牛膝。

加减:痛重者,加三七、制乳没;有风寒湿侵袭者,加秦艽、川木瓜;瘀而化热者,加黄柏、赤芍、丹皮;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肾虚者,加熟地、杞果、炒杜仲、巴戟天。

2、风寒湿型:
治则: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药:独活、秦艽、防风、细辛、肉桂、白芷、灵仙、香附、元胡、川木瓜、川牛膝。

加减: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痛重者,加制乳没、三七;肢体麻木者,加全虫、蜈蚣、乌蛇。

图片

3、肝肾虚弱型:
治则:
偏阴虚者:滋阴补肾、祛风除湿、强筋壮骨;
偏阳虚者:温阳补肾、益气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偏阴虚者:当归、白芍、熟地、杞果、狗脊、寄生、续断、防己、五加皮、白芷、灵仙、香附、元胡、川牛膝、川木瓜。
偏阳虚者:杜仲、巴戟天、补骨脂、狗脊、寄生、续断、秦艽、五加皮、防风、黄芪、党参、白芷、灵仙、香附、元胡、川木瓜、川牛膝。

加减:痛重者,加制乳没、三七;肢体麻木者,加全虫、蜈蚣、乌蛇。
图片


四、体 会


对于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的治疗,除了按上述三种类型辨证施治外,在具体治疗中还常注意一下几点:

1、辨清风寒湿之偏胜,使祛邪有侧重。
风寒湿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不仅风寒湿内侵可直接引起本病,在急性损伤,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足,肝肾虚弱之时,风寒湿邪也会乘虚内侵,所以在治疗上应以祛风散寒除湿为基本法则。但由于感邪有轻重,邪侵有先后,故在临症之时,应首先辨清风寒湿邪的偏胜,使祛邪有所侧重。一般来说,疼痛呈游走性、放射性,闪电样者,为风邪偏胜;若痛有定处,局部欠温,遇暖则舒,多属寒邪胜;若疼痛重着不移,肢体胀困沉重不适,或麻木不仁,则为湿邪偏胜。据此来决定或祛风为主,或散寒为先,或祛湿为重。

2、辨清气血阴阳之虚实,随症加减:
故从临床发现,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的病人虽主症大致相同,但由于病因、病史、年龄和体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兼证,所以在治疗时,应注意辨清气血阴阳之虚实,随症加减,气虚者,佐以补气;血虚者,补血养血;阴虚者,滋阴润燥;阳虚者,温肾壮阳,如此标本同治,主次兼顾,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3、活血祛瘀,勿忘益气养血:
本病病程较长,用药多偏辛燥,最易耗气劫血。气虚者,行血无力,卫外不固,祛邪无力,故治疗时应酌加参、芪、苓、术之类,益气健脾。血虚者,脉道干涩,血行不利,如江河水枯,舟船搁浅,病邪难去,淤血难消,故治疗时应注意使用养血活血之品,如丹参、当归、鸡血藤等,并酌加白芍、熟地。如此则既能扶正以祛邪,又能制约诸药之辛燥。若一味祛邪活血,忽视益气养血,则临床效果多难理想。

图片

4、正气尚可,宜大剂祛邪:
治疗本病,对于正气尚可,体质较好者,宜大剂祛邪(加重祛风散寒除湿活血的药物),因患病初期,邪在肌表,应一鼓作气,祛邪外出,防治病邪深入,久恋伤正。而病久者,病邪深伏,小剂小调,难达病所,非大剂不能建功。而且本病以疼痛为主,缓解疼痛为当务之急,小量微剂,多难速己,故对体质较好患者,应大剂驱邪。个别病人在服药之初会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腹泻,大便呈泡沫样),尖刺不必停药,一般三剂之后,反应多能消失。若不消失者,可改为饭后服药,或酌加益气健脾之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