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一生忠厚的“和亲派”,晚年却被匈奴设计欺骗,郁闷而终

 思明居士 2023-05-08 发布于河北

#历史开讲#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前129年冬天,是韩安国政治生涯晚期的一个拐点。他被汉武帝从长安派到渔阳,亲临对抗北方匈奴的第一线。

韩安国本人当然是不想去的,一来他是“和亲派”的头号领袖,始终不支持与匈奴全面开战,二来年事已高,身体又不是很好,不愿再受边地风霜之苦。

但汉武帝也是没办法,这一年春天的关市之战,汉军被匈奴打的大败亏输,导致匈奴彻底得意忘形,加大入侵杀掠的频次与力度,渔阳更是重灾区。

所谓“国难思良将”,平定七国之乱、对抗匈奴等实际战争所诞生出的、真正有说服力的名将,眼前已只剩下韩安国与李广,后者才因关市之战被贬为庶人,所以韩安国已成为汉武帝唯一的选择。

汉武帝很清楚韩安国的一贯立场,估计出发前与韩安国也有沟通,派您老人家前往渔阳,不是要主动进攻匈奴,而是制止匈奴的入侵,争取停止战争乃至恢复和亲,这不就是您老人家最希望看到的么?

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虽然在后人眼中,汉武帝肯定是个主战甚至好战分子,但是,将时间节点定格在前129年冬天,我们不难发现,汉武帝实在是没啥再战的资本。

这就要再说到这一年春天的关市之战,在战前,汉武帝,也包括李广等人,都对主动出击、一战而灭匈奴信心满满,还采用了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的轻敌战法,结果却被匈奴各个击破、狠狠打脸。

越牛逼的政治家越务实,残酷的现实势必让汉武帝全面反思针对匈奴的国策——是不是和匈奴开战的决策真的错了?

同时,韩安国等主和派也难免yygq,你看,我们早说不能打、打不过吧,现在怎么样?

所谓“形势比人强”,强势如汉武帝也不得不低头,再加上李广、公孙敖等主战派遭到贬黜、暂离朝堂,汉武帝能够依赖的,已主要是韩安国为代表的这些主和派。

由此,汉武帝“请求”韩安国出马,难免要做出一些立场上的让步,只要您老人家能发威、教训下匈奴,让他们不敢再入侵杀掠,双方恢复“和亲”也不是不可以谈。

文章图片3

只有我们预存上述认知,才会容易理解韩安国接下来的做法乃至“遭遇”。

到了渔阳后,韩安国除了必须要做的“屯兵”、反击匈奴入侵,还重点做了一件事。

【《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

此事大致发生在前128年5-6月间,距离韩安国到达渔阳最多八九个月。

当时韩安国抓到了一个或几个匈奴俘虏,招供说匈奴大军已经决定撤军离去,意思就是不会再来了,所以韩安国向汉武帝打报告,短期内不会有仗打了,眼前又是农忙季节,不如罢兵吧,别让士兵们在前线耗着了,都回家收粮食去。

史书向来是惜墨如金甚至微言大义的,这个事件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可一旦深究,起码能发现,韩安国这是“中计”了,他被这些匈奴俘虏忽悠了。

问题就来了,这些俘虏为什么要忽悠他呢?

或者,为什么这些俘虏一说匈奴不会再来了,韩安国就信了呢?

如果有人认定韩安国只是心思单纯,再加上这些“供词”符合他一贯追求和平的立场与期望,所以韩安国就一厢情愿的相信与接受了,那我只能说,心思单纯的人,恐怕不是韩安国,而是另有其人。

毕竟,韩安国宦海沉浮、沙场历练数十年,说他心思单纯、俘虏简单几句话就能忽悠他,这种事才怎么看怎么没谱。

显然,这些俘虏就是故意被韩安国抓住的,他们的“招供计”也只是匈奴方面一系列连环计谋的其中一环或者最后一环。

而其他的计谋,无非也是让韩安国相信匈奴要撤走、不再打仗,一直在给韩安国制造各类心理暗示,从而让他逐渐入彀、中计。

具体经过也就不难推测,韩安国到渔阳后,很快展开了与匈奴方面的接触,作为主和派的领袖,他在匈奴方面的人脉无疑是不缺的,而匈奴内部也非铁板一块,肯定存在主张和谈的势力,这才是政治的常态。

就韩安国本人来说,他这么做份属必然,本来他就是主和派,现在又到了前线,如果能运作恢复和谈乃至“和亲”,消弭战争、重现和平,可谓利国利民,对他本人也是重大“政绩”。何况来之前,汉武帝也不反对甚至支持他这么做。

韩安国接触的主要对象,我们第一反应无疑是军臣单于,但就渔阳方面的战事而言,韩安国先期、短期内能够接触的,无疑是当面的匈奴左贤王等人。

这个“左贤王”,其实我们知道他是谁,就是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数年后投降汉朝的那个。

————————————

《史记-匈奴列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诸大臣皆世官。……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

其後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於单。於单亡降汉,汉封於单为涉安侯,数月而死。

————————————

可以确定,匈奴实际也是在玩“封建分封制”,上谷以东的地盘是属于左贤王的,相关的事也都由其处理,甚至连军臣单于都不好直接介入。

而关键也出现了,除了左贤王于单,还有那个稍后成为匈奴单于的伊稚斜!他现在的职位,是仅次于左贤王的左谷蠡王。

之后的史实,包括和于单抢夺单于之位,以及与汉朝的历次战争,都无疑证明伊稚斜是个极其强势而狡猾的家伙。

就汉匈之战的全程来看,他甚至要比军臣单于还要难于对付,实际主政的时间相对更长,制造的麻烦也就更多。

就此反推,前129-128年,左贤王于单很可能只是地位更高,真正做主、处理军政大事的,其实是伊稚斜。若非如此,伊稚斜稍后也不至于敢和于单争位,肯定是早就看不上这大侄子了。

因此,韩安国现在面对的对手,堪称匈奴最狡猾、最好战的存在——伊稚斜!

文章图片4

丝毫不用怀疑,伊稚斜是不可能最终同意什么和谈、和平的,但这就是他狡猾的地方,最终不同意不代表这个事压根不能开展,如果通过表面接触、忽悠、用计,可以实现另外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何乐而不为呢?

这说明伊稚斜对韩安国是非常了解的。韩安国的主和派立场众所周知,伊稚斜了解不算稀奇,他真正担心、忌惮的,其实是韩安国的军事指挥能力。

这一点史书记载的很明确,所谓“张羽力战、安国持重”,韩安国的防守能力早就扬名天下,他是十分擅长防守的,现在韩安国来到了渔阳,统筹指挥针对匈奴左贤王方面的战事,他要是稳守不攻,伊稚斜真有信心能在战场上击败韩安国么?

而一旦汉军都学会了韩安国的防守精髓,匈奴还抢谁去?

因此,伊稚斜肯定要想方设法的争取除掉韩安国这个汉方头号对手,既然在战场上无从下手甚至没有信心,那就只好在外交战线动歪心思、耍阴谋了。

而韩安国现在主动接触、争取和谈,正是送上门来,伊稚斜不顺势用计才怪!

他计谋的精髓也不难推测:迎合韩安国争取和平的心思,制造可能导向和平的各种假象与烟雾弹,以求麻痹韩安国,待其露出破绽,就果断出手!

因此,这一阶段双方的接触与谈判,伊稚斜故意留出空间、作出让步,让韩安国逐渐看到和谈乃至和平的希望,从而放松警惕。除了外交层面,自然也包括军事层面,伊稚斜有意逐渐降低入侵杀掠的频次与力度,让韩安国看到他的“诚意”。

但韩安国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人,想让他完全中计,还是得有眼见为实、十分过硬的证据。

于是,那些匈奴“俘虏”就登场了,他们故意来打渔阳,假装力战、终被俘虏,向韩安国招供:“我们都听说上头是真的决定要和谈了,很快就要撤军,我们不甘心,还想再抢一把,结果就被你们逮着了,这啥运气啊你说!唉,不对,你们是不是也想和谈啊,能不能别杀我们?……”

同步的,伊稚斜实际上确实是撤军、远走了,给了韩安国最后一个“假象”,韩安国由此彻底放下心来,看来俘虏说的没错,谈判果然大有进展,未来和谈、和亲乃至和平,都大为可期。

由此,韩安国向汉武帝报告“请求罢军”,不仅可以反证伊稚斜已经撤军,实际上也是在向左贤王于单、伊稚斜等人表示“诚意”,你们撤了,我们也散,以后不打了,趁着当下相互友好的氛围,抓紧谈吧!

可惜,沉浸在对未来和平、美好畅想中的韩安国,压根就没有想到,伊稚斜等的就是他中计、罢兵,露出破绽的时候!

————————————

【《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罢军屯月馀,匈奴大入上谷、渔陽。安国壁乃有七百馀人,出与战,不胜,复入壁。匈奴虏略千馀人及畜产而去。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徒安国益东,屯右北平。是时匈奴虏言当入东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明年(时间有误,实为此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陽二千馀人,败韩将军军。】

【《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馀人。胡又入败渔陽太守军千馀人,围汉将军安国,安国时千馀骑亦且尽,会燕救至,匈奴乃去。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於是汉使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击胡。得首虏数千人。】

————————————

仅仅一个月后,即前128年秋7-8月间,伊稚斜发兵突袭渔阳,围攻兵力空虚的韩安国!

而且,这一战匈奴是多路同时出击,包括辽西、渔阳、上谷乃至代、雁门等地,都有匈奴军队进攻,表面看是相互独立、没有关联,可是战争哪有随意瞎打的?

文章图片5

匈奴早就做好了整体战役部署,各路出击是故意迷惑乃至阻击各地汉军,其战役头号目标其实是韩安国,让各路汉军自以为受到攻击,想不到或者来不及前来渔阳救援韩安国!

一来伊稚斜最忌惮韩安国,早就为除掉其筹谋许久;二来,此时韩安国本就是燕代之地的汉军最高统帅(卫尉、材官将军),包括卫青等人实际都归他指挥,再加上他是汉方资历最深、名望最高乃至硕果仅存的军方领袖,一旦俘虏或者杀掉韩安国,将会是对汉军整体精神层面的巨大重创!

鉴于有匈奴军队进攻代、雁门,这里是属于军臣单于即单于庭的作战区域,有力说明军臣单于也参与了进来,可见伊稚斜的阴谋及作战计划,军臣单于已然知悉并予以配合,甚至这是他们共同商量、拍板的。

实际上,战役发起后,汉方也很快明白了匈奴的主要作战目的,包括渔阳太守、燕军(不确定是哪里)、代地李息,甚至包括距离最远的卫青,都在火速进军渔阳、驰援韩安国。

天幸汉军总体反应还算快,当时韩安国手上仅有的1000骑兵几乎打光,靠着700步兵顽强防守壁垒,才终于撑到了燕军来援。

伊稚斜见汉军已经突破阻援线,与韩安国取得会师,料定后续汉军援军只会越来越多,除掉韩安国的战役头号目标注定无法达成,于是选择撤军。

总体来说,这一战匈奴是大胜无疑,除了没有彻底歼灭韩安国所部,又被卫青“首虏数千人”,其它战场都是颇有斩获,总体战果远超汉军。

更让汉方难堪的,无疑是伊稚斜对于韩安国乃至汉武帝的“戏耍”与忽悠,事后来看,韩安国向汉武帝请求罢兵的时候,不可能不向汉武帝汇报与匈奴谈判的进展,估计汉武帝也很开心,毕竟这一段汉军处于弱势,能争取到和谈当然是好事。

哪里想到,这实际是他娘的中计了、被匈奴玩了!

因此,战后的汉武帝火冒三丈,派使者痛斥韩安国,又把韩安国从卫尉、材官将军直接降级为右北平太守。

所谓“是时匈奴虏言当入东方”,其实说的是,这次战争中被俘的匈奴士兵说了实话,当初匈奴就是要进攻辽东地,之前所谓和谈、撤兵都是忽悠。鉴于“东方”是左贤王当面的作战区域,当然主谋就是伊稚斜!

【《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後稍斥疏,下迁;而新幸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罢归,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所谓“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这里的“欺”,不是被欺负、欺辱,而是指这次中计、被欺骗,导致汉军出现重大战损,韩安国真正惭愧的是在这里。

他本以为和平可期,却压根没有看清伊稚斜、军臣单于等人的真实嘴脸,反而被和平的前景假象所迷惑,甚至为此罢兵、裁军,终于落入彀中、为人所趁。

随后,韩安国很快因惭愧、郁闷、气愤等情绪生出病来,于前127年3月去世,此时距离他赴任渔阳仅仅一年半。

估计临终阶段的韩安国,最大的失望与伤心,便是后半生所坚持的“和亲派”、“主和派”政见与立场的彻底破灭,这是对一个政治家最为残忍的事情。

而汉武帝,也无疑就此彻底认清了现实,从此下定决心与匈奴一较高下,打不过也要打,阴谋阳谋都跟你丫玩到底,就看谁能笑到最后!

文章图片6

以上。《史记》对韩安国毕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有个总体评价:忠厚。我以为这是极为精准的,韩安国身上当然有很多优缺点,但他确实是个很厚道的人,无论是对田甲“以德报怨”(即死灰复燃典故),还是真诚举荐贤于自己的人才,甚至包括匈奴这些敌人,他都总是以厚道之心相待。

这些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虽然有时不免会被“君子可欺之以方”。

其实近代史上有一个人特别像韩安国,这就是被教员称为“厚道人”的聂老总,更惊人的巧合是,聂老总在1946年初也一度为和平前景所迷惑,为表达和平诚意,在晋察冀解放区大力裁军,从而严重影响了战区之后的战事开展。

好在聂老总相比韩安国器量更大、身体更好,看到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具体到韩安国,既然他是死于元朔二年中即前127年3月左右,那么他应该可以得知河南、阴山之战的最新战报,看到汉军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与进展,相信他也可以瞑目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