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何以静?用在息上。

 新用户60872131 2023-05-08 发布于山东
道家的收视返听,其功法就是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返观内照。回光返照,可以保神断识,炼尽阴滓,以返纯乾。《阴符经》云:“机在目。”《太乙金华宗旨》也讲:“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所以“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因为“眼之所至,心亦至焉”。眼乃心灵的窗户,欲制心入静,必先制眼,制眼使归于心,则心静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如果杂念仍然不止,则可用推究功法以止之。当念起之时,就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处起?又当从何处灭?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如此反复推究,了不可得。久之,即见此念起处也。因心体本虚、本无、本净、本寂,从心上去推究则见虚无、寂静的本体,故了不可得也。如此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即为回光之法。回者止也;光者观也。回光即止观之法。用此法“安心竟”,杂念自可止之也。念止,自会入静。 在静坐修炼中初期的毛病,主要是散乱与昏沉。散乱是神驰于外,心不归体。这要用收心之法以治之。昏沉是神志不清,纯阴为主,阳气不足。静坐时昏昏欲睡,即是昏沉的表现。治理昏沉之法,无过于寄心于息。息念相随,制之之法“莫若即其病而为药”,采取“心息相依”之法以止之。故回光必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 《太乙金华宗旨》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妙诀也。”修真之士在行动中,用听息之法,一心注于体内。心入则气入,丹田得暖气而生真阳矣。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则暖气也可昼夜无间。如此则心死神活矣。“神活者,由于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分之谓也。”元神主宰,心息相依,即能入于静定之境。 “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所以,听惟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当耐心微微而听。心细则息细,反之息细心也细。气一动则心动也。故定心必先养气。因心无处下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此即纯气之守也。 静心纯气都是心用在息上,但不能过重,“只要微微照听”而已。何谓照?即眼光自照。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何谓听?即耳光自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听为听其无声,视为视其无形。如此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即为内外日月交精交光之法。目光为外日月交光,耳光为内日月交精。然精即光之凝定处,故聪明总一灵光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