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绘 宋词 ![]() 边实践边修订: 手绘宋词 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作者:向浩 张莹 薛可心 ![]() ![]() ![]() ![]() ![]() 设计意图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涉及的宋词词作共7首,分别为上册第六单元李清照的《渔家傲》《如梦令》、晏殊的《浣溪沙》、欧阳修的《采桑子》、朱敦儒的《相见欢》,以及下册课外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首先,这些宋词作品都是名家名篇,时间上的跨度涵盖了宋词发展的主要阶段;其次,在情感表达上丰富饱满:有借歌颂梅花的品格,表达自己气节;有托志于孤鸿,使物我融为一体;有借神仙境界,抒发自己壮阔胸怀;有借明媚春光,表达繁华易逝伤感之情;有咏西湖春景,显露欢愉悠哉之情等;再次,宋词在传统上有婉约、豪放两派之分,7位词人均为两派的代表人物。7首词作时期不一、情感表达、风格不同,但有同样优秀的魅力,学生通过学习这几首宋词可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与文化诉求,更深入地感受宋词独特的魅力,从而引领学生在文字中寻找自我,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 本篇整体教学设计结合单元学习要求以及7首词的共性特点,设置了“诵宋词之韵味”“寻宋词之意象”“辨宋词之流派”三个课段,分别从鉴赏声律、探究文本、词风流派三个角度品析7首宋词,并学习如何鉴赏宋词词风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宋词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学习需要分析 (一)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课程内容中,学习宋词既要注重积累也要注重赏析,因此,本专题同时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的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应关注诗词积累和诗词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本专题中,诗词积累主要指的是音律知识和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诗词内涵侧重于意境和情感。 (二)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的宋词中选取一首,有感情地朗诵,并为同学们讲解其意象、意境,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6位学生) (1)诗词积累:85%的学生关注到宋词的音律,但在韵律的把握上不够精准;对意象的讲解仅停留在意义层面,无法勾连已有的诗词积累。 (2)诗词内涵:82%的学生对宋词的讲解停留在内容的翻译层面,无法品味宋词通过词句营造出的意境中,缺少对宋词所表达情感的细致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在诗词朗诵上有一定的经验,但不够精准,在诗词的解读上,无法勾连已有的诗词积累和传统文化,无法通过词句细致分析其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具体情况如下:82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5%)对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特别是在音律上,但在意象的讲解上,无法解析其文化内涵;79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2%)对所积累的宋词停留在背诵与理解大意的层面上,无法品味宋词通过词句营造出的意境中,缺少对字词与情感之间关系的分析。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能背诵的宋词数量比较丰富,但是在音韵知识和重点意象的积累上,还需进一步拓展;同时,缺乏对细部的品析能力,无法建立起重点词句与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分析其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因此,诗词积累和诗词内涵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 ![]() ![]()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7首词作,在诵读中体会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内在韵律; 2.借助课下注释疏通7首词作大意,找出词作的意象,分析豪放词与婉约词在意象选取方面的区别。 (二)思维目标 1.根据7首词作的大意及创作背景,描述词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2.学习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宋词的词风流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 由词及人,领悟宋词中显露出的人物的情趣和性格,进入到词人或苦闷或欢愉的的精神世界中,感悟词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优秀诗词的同时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 ![]()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宋词之音韵 一、持久性理解(大概念) 通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好韵脚、平仄、入声字和重音,读出宋词的韵味。 二、核心任务 在时光的长河中,词作为宋代的流行歌曲,绽放着世俗文学特有的活泼和力量。同学们,在导学单中,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创作并编绘宋词手绘本。这节课,我们先美美地读这些词作,为手绘本录制朗诵视频。这次视频的录制有一些要求,我们一起来看看录制的标准。 三、出示评价标准 ![]() 四、完成任务 形式:小组比赛,表现好奖一颗星。 ·任务一:读准字音 各请一生试读,指正读音,全班跟读。 (一)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四)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五)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六)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七)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任务二:读好平仄、读好入声 1.齐读口诀 吟诵口诀 一二声平三四仄 入声规则很奇特 平常仄短入声促 韵字平仄皆回缓 2.借助手势教读《采桑子》 3.学生分组自己组织朗读训练 4.小组汇报 ![]() ![]() ![]() ![]() ·任务三:读好韵脚 1.各自找出词作的韵脚 2.请一位同学尝试朗读 3.指导读好韵脚 4.各组自主练习,并指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 ![]() ![]() ![]() ·任务四:读清节奏 吟诵口诀 一三五字可随意 二四六位须分明 依字行腔气息匀 节奏点上停一停 ![]() ![]() ![]() ·任务五:读出重音 1.标注重音规律标注出各组词作的重音 ![]() 2.指明一位学生试读 3.指导朗读 4.各组讨论训练 5.各组派一位代表展示 ![]() ![]() ·任务六:小组展示,并录制视频。 (一)小组讨论准备:形式不限,集体表演 (二)邀请五位同学担任评价 (三)小组展示,教师录制视频 (四)评委依据评价标准点评 ![]() 第二课段 宋词之意象 一、持久性理解(大概念) 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作者的生平简介和群文类连鉴赏意象。 二、核心任务 学习七首不同风格的宋词,找出、鉴赏词句中的意象,根据不同意象、意境,为词作绘制意象简笔画。 三、出示评价标准 ![]() 四、完成任务 ·任务一:猜读·寻意象 1.导入:同学们,我们玩个小游戏:我画你猜。请大家边看边思考,根据画面提示说出相应的诗词。我们看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 同学们,为什么你们一看到缺月疏桐就想到苏轼的《卜算子》?一看到梅花就脱口而出“只有香如故”?这些梅花只是梅花吗?它们在诗词中叫作意象。 齐读:“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注意,有几点要求:第一,它们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第二,它们是客观的人、景、物;第三,它们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一个人单方面地认为。 2.现在,沿袭上节课的分组,请我们的7组同学,一个组负责一首词,找一找词中有哪些意象?稍后,我们每组派一位代表和大家分享。 3.学生代表分享,老师PPT呈现。(老师纠正,要求其他同学也圈画出来) ·任务二:译读·品意象 1.我们已经把意象找出来了。刚刚老师是通过画面来呈现意象的,你们也想画一画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另外一枝画笔,我们用描摹的方式来呈现。怎么描摹呢?我们先来看看词人是怎样做的。 ![]() 2.“缺月”是怎样的月?“疏桐”又“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读一遍。 ![]() 我们看看当代作家曾冬是怎样展开素描的? (1)描摹原有意象(2)补充相关元素 3.现在,请各小组完成两个任务。第一,圈点勾画,找出你们组这一首词作中描述相关意象的词语;第二,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的画面。为了尽量描摹得丰富,我们可以只挑选词中的一两句展开。 学生代表分享。 词不言情,却句句有意。苏轼对王维有一句著名的评价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在大家的描摹中如临其境,相信在座的诸位也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情感洪流,借由文字与古人的心交织在一起。 ·任务三:连读·明意象 1.美国诗人庞德说:“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词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比如在《卜算子》中,苏轼为什么会选择“孤鸿”这个意象? (一)横向:连类比物 请男生将这些有关“孤鸿”的古诗词齐读一遍。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万里关山外,孤鸿缥渺中。——王冕《客思》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大家读完感受如何? 无论是在野外号叫,还是在关山外缥缈,有孤鸿在的地方总是凄清寂寥。很少有人单独地欣赏一只大雁,作为群居动物,大家心中的大雁都是排成“一”字、“人”字,连缀成行的。词人将“孤鸿”当作孤单的象征,写孤鸿,实则借鸿抒发一时感怀:惶恐、忐忑、忧苦与独自坚守。 (二)纵向:知人论世 那么,所有人眼中的孤鸿都是一模一样的吗?我们依据导学单,画出了词人的人生际遇轨迹图,苏轼《卜算子》作于被贬黄州时期,这个时间节点,词人选择了这个意象,其中有什么关联呢? ![]() 元丰二年,苏轼身历“乌台诗案”,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官至太守,一朝沦为阶下囚。牢狱中被关押5个月后,被贬黄州。当孤鸿和幽人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缥缈无踪的人生困境被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独来独往,心事浩茫,惊魂未定,惶恐悲伤,纵使身边危机四伏也不愿栖息寒枝…… 2.缥缈的孤鸿正是作者独往来的写照。那么,别的鸟儿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再来看看——鸥鹭。请女生齐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秋江上,更莼鲈无限,鸥鹭多情。——张野《沁园春 壬子和人为寿用止酒韵》 烟葭露苇,满汀鸥鹭,人在图画。——陈允平《塞垣春·草碧铺横野》 “鸥鹭”有什么样的特点?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鸥鸟和鹭鸟是悠闲、轻捷、自由的鸟,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轻松自在、欢乐惬意之情。 那么,悠闲、自由的鸥鹭何以成为易安居士笔下的风景呢?我们来看看这位词人的生平。 ![]()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敏锐细腻。比如《如梦令》,借由悠闲、自由的鸥鹭,表现出作者游玩时的轻松自在、欢乐惬意之情。 3.看看还有什么鸟,《渔家傲》?大鹏。 我们尝试一下飞花令。大家知道哪些跟鹏有关的诗词? 请全班齐读。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李峤《海》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杜甫《泊岳阳城下》 现在,请大家试着分析了。 预设:鹏:豪情万丈,长风破浪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李清照写《渔家傲》时在南渡之后,因人生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的惨痛遭遇,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一种“豪健和飘举”的境界,就如鸥鹭与鹏的对比。 4.我们发现,同样是鸟,不同的种类拥有不同的气质;同是一位词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选用不同的意象。研究意象,就是鉴赏古诗词、理解诗人喜怒悲欢的关键所在。现在请各小组参照导学单,从横向或纵向的角度揣摩你们组这首词中意象背后的深意。 ![]() 学生代表分享,老师评价,小组齐读(表现性评价) 5.这些词人虽然生活经历不同、身份志趣不一,但都从自然中寻找,达到了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我们发现“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回到最初的任务,今天我们要编绘手绘本。 ![]() 怎么做呢?我们来看看他人的作品。请同学们根据量表进行评价,并给出修改建议。 ![]()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上到这里。我们已经借助前人的经验对意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课后的时间里,期待大家更精彩的成品。 今天,我们被宋词包裹,一起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起听“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一起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起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和热情大方的大唐比起来,宋更像是寡言的君子,但在静气雅致这件事上,后面的历朝历代再也没能超越它。大宋芳华,斯文在兹。希望同学们在浅吟低唱中采撷无限诗意,在意象观照中洞见赤子之心。 第三课段 宋词之流派 一、持久性理解(大概念) 通过对比阅读、演绎分析,辨析七首宋词的词风及流派。 二、核心任务 辨析七首宋词的词风及流派。 三、出示评价标准 ![]() 四、完成任务 ·任务一:宋词流派分类 1.根据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风格特点,分析7首词,进行归类并将词作名称填写在横线上。 ![]() 2.将七首宋词进行分类。 ![]() (1)两首词都选取了典型的意象来描写春天。请用以下句式来概述两首词的所描写的春景:________的春天,目之所及是_________,耳之所闻是________。 示例:欧阳修的春天,目之所及是碧绿春水,流转绵延;长堤绿草,芳香四溢;西湖水面,平静澄碧;微微涟漪,沙鸟惊飞;耳之所闻得是歌声乐声,若隐若现,处处相随。 (2)两位词人都因为春景的触动而抒发了内心情感,同是描写春天之景,却同中有异。叶嘉莹评价晏殊是“理性的诗人”,评价欧阳修的词有“遣玩的意兴”。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说说“理性”“遣玩意兴”是怎样在词作中体现的? 示例:欧阳修的遣玩意兴,体现在巧静明丽的西湖美景中。这首词歌咏的是颍州西湖的春景,语气清新自然,不加浓艳的辞藻。“西湖好”一路说来,春日绿水、芳草、隐隐笙歌、沙禽……在这湖光波景中,词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融为一体。通篇蓄意、蓄势,造出一种脱却世事纷杂,无所牵系、清静淡泊地享受和体验生命的美好。 ![]() (1)请同学们为这首词配上一幅画,从背景、主体、构图、色彩来说说你的设计意图。 示例:用冷色调铺满底色;构图时突出恹恹夕阳,暮色笼罩着大地。 设计意图:营造苍凉沉郁的氛围,和词人此时沉重的心情相吻合。 (2)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请结合以下诗词句,分析词人朱敦儒借以下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①西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停送别》)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②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③夕阳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④流水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示例:他用这些悲愁苍凉的意象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3)能否把“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的“悲风”改为“长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呢? ![]() ①细读李清照的《如梦令》,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在本词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 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一词写出了词人经常想起生活中的那段美好时光,那时候还“不知归路,”因为“沉醉在山光水色、花香鸟语中的快乐——一个追求美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李清照。 ②运用李清照《词论》中对词的标准,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渔家傲》。 示例:故实: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赏析: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表达了她对现实的无奈。李清照把现实揉进了梦境中,豪放梦境的表象下隐藏了词人含蓄的惆怅之情。 ③对比诵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和《如梦令》,体会词风的不同。 示例: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的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并济的美。与《如梦令》相比,《渔家傲》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清照生活的时代,渴望自由和光明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她借助梦境大胆地提出自己想要冲破束缚、展翅高飞,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她以往的词作风格迥然不同,也显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豪放气概。 (2)豪放中的低徊惆怅情 ①捕捉寻找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卜算子·咏梅》两首词中的意象,将其组合建构,并用镜头式的语言进行描摹。 示例:“漏断”、“幽人”、“孤鸿”可以描摹为:残月孤悬于稀疏的梧桐树,夜阑人静之时、更漏的水已滴光,幽居之人在深夜孤影徘徊,仿若天边孤雁飘渺的身影。 ②两首词皆以“意象”营造氛围、烘托情思。例如,“缺月”、“疏桐”、“漏断”都是“孤鸿”的生活环境。试结合前面的活动,分析两首词中的“意象”与“情感及心境”的关系,并阐明两位词人笔下的“意象”与“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示例:苏轼刚被贬到黄州,“缺月挂疏桐”写自己本来像月亮一样澄澈,希望在广阔的天空中用自己的光芒普照大地,现在却像挂在树上的月亮连自由也失去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徘徊于院子里,想到自己的境况,就像是一只孤鸿一样,自己宁愿幽居也不肯随人俯仰。因此,词人借物言情,以“孤鸿”自况,借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显得婉约而洒脱。 ·任务二:探寻意象与流派的关系 1.婉约风格词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请以李清照《如梦令》为例分析。 2.豪放风格词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请以朱敦儒《相见欢》为例分析。 ·任务三:绘制简笔画,区分风格 选择某首词,并用一张(或几张)简笔画将其意象组合起来,呈现其意境,表现其风格。 ![]() ![]() 第四课段 手绘宋词 一、持久性理解(大概念) 通过词配画手绘,加深对宋词的意象及意境的理解。 二、核心任务 根据宋词的不同意象、不同意境,开展词配画手绘活动,创作并编绘《统编版八年级宋词手绘本》。 三、出示评价标准 ![]() 四、完成任务 1.分组:将学生按照婉约风格和豪放风格分组; 2.选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首词用正楷字抄写并手绘配画; 3.展示:展示手绘画作品,并介绍手绘创作意图; 4.评价:根据词的意象、情感和意境等要素,评选出最优秀的宋词手绘画; 5.组合:按照时间顺序和词的风格将全班的宋词手绘结集成册; 6.取名:给手绘本取名; 7.馆藏:送到学校图书馆,入库,编号,馆藏。 ![]() ![]() 教学反思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材共收录有7首宋词作品,皆为名家经典之作,承载着词人的品格、志趣与对人生的思索。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是学习7首不同风格的宋词,根据宋词的不同意象、不同意境进行词配画手绘,创作并编绘《统编版八年级宋词手绘本》。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能背诵的宋词数量比较丰富,但是在音韵知识和重点意象的积累上,还需进一步拓展;同时,缺乏对细部的品析能力,无法建立起重点词句与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分析其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因此,诗词积累和诗词内涵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手绘宋词”专题学习共分为四个课段。 第一课段“宋词之音韵”的核心任务是诵读宋词,体会豪放词与婉约词内在的韵律之美,并用正楷字抄写7首宋词,编写手绘本“宋词书法秀”部分。在该课段中教师要注重借助于音视频资料与补充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与认知有关于格律及宋词的相关知识,比如韵脚、重音等。教师在教授此环节时,尤其是音律相关知识时要借助具体的词作篇章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对于陌生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需注意的是该环节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而非识记格律等知识,因此不必过于执着于音韵格律等相关知识,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去体悟。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与点评比如易错字音、朗读节奏、重读、语调等,此时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此外,在画语调变化及示范朗读阶段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个性化展示并引导学生讲解其依据,以此了解学生对于词作的理解程度。在“宋词书法秀”部分,鼓励学生用正楷字体进行书写,并择优展示。 第二课段“宋词之意象”的核心任务是找出词句中的意象,画出7首词的意象简笔画。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着重讲解“意象”这个概念,可利用之前学过的诗歌进行知识迁移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天净沙·秋思》。通过连接词人生平际遇来由“象”达“意”。并将意象通过绘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这一课段的重点是通过这7首宋词学习“意象”相关知识,并通过具体的词作得以应用,而非考验学生的绘画水平,切莫本末倒置。 第三课段“宋词之流派”的核心任务辨析7首宋词的词风及流派。在该课段当中教师首先依据小贴士教授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相关概念,并介绍不同词派的词风特点。依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对七首词作进行分类如《如梦令》《采桑子》《浣溪沙》是典型的婉约词的词作,《相见欢》是典型的豪放词的词作,通过分类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婉约词含蓄婉转、清新雅致的词风,豪放词恢弘、雄放的词风。在此阶段中,教师需要强调李清照、苏轼、陆游虽为婉约派或豪放派代表词人,但其词风并不仅局限于一家,豪放词人也创作婉约的作品、婉约词人也会创作豪放的作品,人的性格是多元而复杂的。学生可更好的理解婉约或豪放是要依据词的内容如:意象的选取进行判定而非作者。由此,教师的教学自然过渡到“意象与流派的关系”部分。并通过绘画意象组合部分,使学生认知到意境与词风的关系。 第四课段“手绘宋词”的核心任务是根据宋词的不同意象、不同意境,开展词配画手绘活动,创作并编绘《统编版八年级宋词手绘本》。该课段的手绘成果是建立在之前课段学生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确保之前的课段学生掌握良好,在评价流程阶段,学生要根据作品讲解其创作思路、依据及对该词的理解。同时,也可请美术老师、书法老师进行绘画、书法方面的点评。 ![]() |
|
来自: 新用户78684458 > 《大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