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43篇:读文有思∣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思考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5-09 发布于广东

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思考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核心知识”继“核心素养”一词后悄然闯入我的语文教学视野中。最初接触这个词,是邓彤老师的《写作教学密码》,书中提出了“写作核心知识”的概念,主要说的是有关写作的程序性知识,而不是写作技法、文体知识等。或许是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对应,“学科核心知识”也得到了凸显。提出这些概念的问题情境,我是深有同感,那就是教师在课上习惯教各种各样的修辞知识、文体知识、语法知识、字词知识等,有的还美其名曰“知识点”,在考试中又化身为“考点”。语文课上,那就有必要对这些琐碎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一些能够切实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大知识”,这其实就是核心知识。学生学了一节课后,不再是茫然地获得了一些琐碎的知识点,而是学习到了一条关于阅读的原理、规则、方法、策略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目前的“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等,其实都是针对这个现实的困境。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科核心知识呢?《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2期发表了孙国萍、黄厚江两位老师的论文《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核心知识教学》。在这篇论文里,作者将学习任务群和核心知识进行了研究,认为:“学科核心知识是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具备的、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在学科知识中具有统整性、内连性和生长性的知识。”这类知识的特点就是作者说的统整性、内连性和生长性。黄厚江老师还提到,他以前就提出过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的知识是一个“中位概念”,即既不是很多一线教师多热衷的“小知识”,也不是很多人提倡的“广义知识”,而是介于“小知识”和“广义知识”之间,在小知识和大概念之间,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比如说,“托物言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但如果仅停留在“小知识”的层面,那对于学生而言,“托物言志”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无法真正转化为有效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果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把握'物’与'志’的特点,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精准理解思想感情,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地写作”的核心知识,那就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阅读与写作。

如何确定核心知识呢?作者以高中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为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具体流程是:确定学科核心知识,首先根据这些教学单元的内容和主题,在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群归属。对相关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各项要求进行梳理、选择、提炼、整合或分解,确定具体教学单元所应该承担的学科核心知识。然后,再立足学科核心知识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因为学科核心知识一般并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是根据经过梳理、选择、提炼、整合或分解确定的学科核心知识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后者现在又常常称为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学科核心知识隐藏在课程标准、教材之中,要根据相应的内容进行整合,然后将核心知识转化为学习活动,并且更加细化为学习任务。作者又以《乡土中国》阅读为例,课标中的“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这很难作为核心知识,因为过于抽象和笼统,而且也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只能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大目标。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就可以作为一条核心知识。类似地,像“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和“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就可以作为学科核心知识。

学科核心知识是不能直接作为学习任务的,需要在情境的统摄下,转化为学生能够完成的具体任务或项目。例如围绕“做出全书内容提要”这一核心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任务:摘写出书中的主要概念,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再整理出这个核心概念第一层次的外围概念,画一个概念图,并根据这个图写一段话。也就是说,完成学习任务就相当于学习了核心知识。如果任务较多,那就还有“核心任务”“任务群”等内容。

学科核心知识都有哪些种类呢?作者区分了三类:第一类是目标性知识,即通过学习任务完成学习掌握的核心知识,例如执教《乡土中国》的“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等。第二类是支撑性知识,即支撑学习任务完成的核心知识,例如“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等。第三类是预知性质知识,即完成学习任务前就必须了解或掌握的知识,例如该书的序跋、精读、略读、浏览、圈点勾画、内容提要等。

学科核心知识的提出,我个人是表示支持的,因为它对现实有纠偏作用,能够解决现实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对实践有用,哪怕理论不够成熟,不够系统化,我觉得都可以尝试。不过问题也是存在的,那就是目前尚无比较成熟的“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有研究意识的教师能够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好用的、可以推广的核心知识,但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而要想让绝大多数教师掌握这个体系,那就需要对课程、教材和教学体系进行彻底变革,目前来看,这还有不小的难度。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做的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对一切新概念、新事物加以否定,而是在理论反思的同时,加强实践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国萍和黄厚江两位老师的论文,就是推动学科核心知识研究的一股力量。核心知识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学科大概念的研究与思考也有相似之处,理清核心知识的内涵,明确核心知识的提取路径,构建核心知识体系,构建核心知识的落地策略与路径,这是当前需要努力去做的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