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的一副对联,下联与上联字字相同,流传至今不说,且难被超越

 冷面人生2012 2023-05-09 发布于云南

提到对联,诸位最先联想到的便是春节,家家户户辞旧迎新,贴在自家大门两侧。

严格去讲,这叫春联,和对联本身并无太大区别,只不过被放置在不同场合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比如驱鬼、招财、纳福等等。

不管是过去也好现在也罢,人们需要的无非还是“仪式感”。

封建时代下科技生产力并不发达,百姓们娱乐方式十分有限,“对对联”则成为了其中一种。

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对对联者的反应能力和文学功底,另一方面还能让双方达成默契和共识并且成为好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对联”在后来更是成为了招纳贤婿的手段。

有的女子出身显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择偶标准自然异常之高。不仅要有突出的相貌,还要像自己一样拥有才华,“对对联”恰是筛选才能出众者的最佳方式。

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经典之作,比如“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再比如“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不过有一副对联显得较为特殊,它产自明代,下联与上联字字相同,按理说并不符合基本的对仗要求,谁曾想流传到现在不说,还从未被人超越。

对联要求

作为文人学者们展现学识的雅事,对对联有着颇多的讲究,否则又怎么称得上“江湖之事”。

第一就是关于对联的字数,相同是最起码的,如果需要断句,位置也必须相同,比如朱重八大哥曾经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就显得格外工整。

当然有部分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袁某人就职时就曾出现了对联不工整的情况,目的就是为了对他进行嘲讽。

第二就是押韵,具体的标准为“平仄法”,利于对联的衔接。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为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为一声或二声,这也是诸位判断上下联的一种方法。

最常见的就是过年时期贴对联,很多人分不清上下联,这时就要用这个方法去判断。

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对联,因为押韵是个大前提,否则总是让人有些说不来的感觉。

这里为诸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等等。

第三就是上联词性与下联词性相对应,但词语绝不能相同,因为“重复”是大忌。

名词对名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同时还必须放在相同位置,比如“四方来宝,八路进财”,保持关联性的同时也不失押韵。

这就是对联最基本的规则,不管怎么说,对联的文体还是骈文和律诗。

但反过来去看,既然叫对联,表现的形式看起来也不会显得那样单一,自己有别有一番“新的讲究”。

有了这个了解,再看这篇文章也不会觉得奇怪,对自己更是一种知识上的丰富。

明代奇联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徐渭,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一生,笔者认为“凄惨”再合适不过。

因为家道中落,徐渭和大哥大嫂生活在一起,这样下去并不是办法,他必须找到一条出路。

好在徐渭文学造诣颇深,随后走上了科举这条路,但他对大明规定的经书根本不放在眼里,只读自己认可的书籍。

是金子总会发光,徐渭在科举中中了“秀才”。

这在古代顶多算是官方承认的“读书人”,想要步入仕途,必须在接下来的乡试中中举。

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即便自己得到了胡宗宪的赏识,没想到后者也因为被有心人陷害入狱,为了证明个人清白自杀而亡。

徐渭一心参加科举,还是没有如愿,最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即“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这也正是我们要说到的对联。

汉字虽然一样,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四个“好”读音分别为:hǎo、hào、hào、hǎo。

这样一来就比较好理解,在读书的年龄却不读书,在不适合读书的年龄却要读书,自己的经历已经大不如前。

简短14四个字,为我们阐明了“珍惜时间,奋发图强”的真理,直到现在都被人们广为流传。

人生有无数次选择,但时间只有一次,它绝对不会重来,这样的“人生悲剧”每天都在发生,为什么要让自己留下这样的遗憾?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还是时间的重要性。

人逢年少是提升自己的最佳时机,因为身体各个方面都在支撑着自己,每个人都应把握住这次机会,这是“过来人”的心声。若不懂珍惜,待时机已过自己才醒悟,殊不知为时已晚。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从事文字工作二十余年,笔者感触颇深,年轻时多读书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有纯粹的环境和时间。当你真正步入社会后,才发现读书可遇而不可求,但时光不允许我们假设。

趁年轻多读书,这绝不是“毒鸡汤”,请从现在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