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英华】“一门三苏”与“一门三汤”的比较研究‖汪毅

 方志四川 2023-05-10 发布于四川

“一门三苏”
与“一门三汤”的比较研究
汪 毅
 摘  要:“一门三苏”即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汤”即明代的汤佐、汤绍恩、汤绍夔。他们虽然不同于一个时代,但从“东普西眉”角度而言,却分别是今四川眉山东坡区和今四川资阳市安岳县的旗帜性人物。对其比较研究,特别是对苏轼与汤绍恩的研究,具有“东普西眉”延伸意义。通过此研究,旨在为四川历史人物研究提供一个“新视点”和一种研究“范式”,以助于对历史人物研究走向深邃。
 关键词:“一门三苏” “一门三汤” 比较研究

四川眉山三苏祠

这里的“三苏”,特指眉山“一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这里的“三汤”,特指安岳“一门三父子”汤佐、汤绍恩、汤绍夔(汤佐为汤绍恩父亲,汤绍夔系汤佐内侄、汤绍恩堂弟)。在一定意义上,西眉“三苏”与东普“三汤”分别是宋明两朝“东普西眉”的代表,具有“三星璀璨”共性,属于“东普西眉”文化概念研究范畴的延伸,是四川人物研究的一个新命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代历时319年。特别是北宋,文化登峰造极,诚如著名学者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全国“一门三杰”或“一门数杰”的文化现象蔚然大观。明代历时276年,较之宋代的319年,仅少43年。然而,明代属于科考范畴的“一门三杰”数量和影响,却与宋代相去甚远,几乎不能同日而语。

《宋史·文苑本传》记载的苏洵、苏轼、苏辙(部分内容),见清嘉庆《四川通志·人物》(卷150)

据《眉山市人物志》统计,眉山明朝进士为63人,其中眉山县29人、仁寿县13人、彭山县4人、丹棱县7人、青神县10人。这个总数字63人,比起宋代进士的1169人,尽管只有约十八分之一,但亦耀眼于蜀地一隅了,特别是眉山县的进士人数29人。至于进士有传入《明史》者寥若晨星,查《眉州属志·艺文志·列传》(卷13)悉知,仅有青神县余自俊。

据清康熙《安岳县志·进士》(卷2)统计,安岳明朝进士16人(含武进士1人)。其数量虽系眉山县29人的约二分之一,但有一个瞩目点却为眉山县所不及,即安岳进士中的汤佐、汤绍恩构筑了“一门父子”的风景线。一门父子同为进士的现象,在科举时代被视为“殊”。这个“殊”,在明代四川寥寥无几。尤其是汤绍恩不但为进士,而且传入《明史·循吏传》,为国字号历史人物。

《明史·循吏传·汤绍恩》(清光绪版,浙江书局印本,木刻版)

 “一门三苏”饮誉古今中外,古今有若干研究成果,故此不赘言。至于“一门三汤”,在清康熙、乾隆、道光《安岳县志·衣冠盛事》中,对汤佐、汤绍恩、汤绍夔分别有“父子进士坊”和“兄弟同科坊”等记载,即汤佐、汤绍恩父子同为进士,汤绍恩、汤绍夔兄弟同科举人,佐证了明代安岳“一门三汤”具有的珍稀性。除明代安岳在正街立汤氏“父子进士坊”,还建有汤公祠,为重堂递进,颇具规模。因世事变迁,汤公祠后移建黉宫西,清嘉庆移建文昌宫,今移建圆觉洞。

明时,安岳汤公祠为重堂,颇具规模,建于县正街,后移建黉宫西。清嘉庆时移建文昌宫(本图载清道光《安岳县志·文庙书院图》)

鉴于上述,特把“一门三苏”与“一门三汤”作对应比较研究,尤其是苏轼与汤绍恩的。

苏洵与汤佐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享年57岁。大器晚成,以文学著称,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传入《宋史》。

眉山三苏祠苏洵塑像
汤佐(1466—1525),享年59岁。科考学霸,联登甲科,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拜奉政大夫(属于政治人物)及南京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诗文并茂,治《礼记》,尤其擅长政论,清道光《安岳县志》中辑录有其诗文,并有“孝、友兼全才,谞独步”记载。囿于旧志脱页,其传不存。

参政户部福建清吏司汤佐像(清乾隆时期绘)
苏辙与汤绍夔

苏辙(1039—1112),进士,官拜宰相,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传入《宋史》。

汤绍夔(生卒年不详),举人,官拜县令,擅长散文。
苏轼与汤绍恩
苏轼(1037—1101),其评价在历史上乃至中外,可谓车装斗载。其影响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特别是林语堂称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苏轼还具有世界性。在2000年的评选中,法国《世界报》公布苏轼为公元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

《东坡诗恩》张辰伯作,载《良友画报》第94期(1934年)

 囿于汤绍恩建功立业主要在浙江绍兴,加之认知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相比苏轼的知名度,汤绍恩起止输一筹,几乎为四川人所不知晓。然而,汤绍恩的确是一位可与苏轼作相对比较研究的历史人物,特别是从“东普西眉”延伸的角度(有关汤绍恩的具体介绍和评介,详见笔者著《汤绍恩述评》和发表于报刊的文章)。

《汤绍恩述评》汪毅著,四川省历史学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2020年8月
汤绍恩(1499—1595),明嘉靖十四年(1535)至二十年(1542)任浙江绍兴知府,累迁山东右布政使。其评价体系有《汤神事实录》《两川间气引》《庙堂雅量引》《功全禹迹引》《修明礼乐引》《振举纲维引》《黉序春风引》《闾阎冬日引》《诚感商霖引》《三代遗才引》《冰蘖清操引》《南巡请封引》(又名《海滨耆士引》《请封汤神奏折》)《朱公再叙》《永思集记》等专文,赞誉有“公缵禹功”“功全禹迹” “禹稷同功”“缵禹之绪”“智侔神禹”“洞开缵禹绪”“功垂禹绩侔”“一方之神禹”“公之恩泽,洵不在禹下”“夏后无双”“泽留万世”等。

布政使司绍恩公敕赐“灵济“”宁江伯“像赞(清乾隆时期绘)

苏轼与汤绍恩虽不属同一朝代,但后世对汤绍恩却有“三代遗才”的评价,似乎不逊苏轼。特别是《两川间气引》从地灵人杰角度,直接把“三苏”奇才伟气“得眉山之秀”,与汤绍恩“全其美德和廻不可及的文章政事”均源自“钟其(普州)秀气”而相提并论。这在一定意义上,汤绍恩堪称明代的“苏轼”,与苏轼具有若干相似性。具体比较如下。

1.文学方面:他们文心雕龙,“腹有诗书气自华”,均擅长诗文,有相当文学造诣和影响,注重文道并重。在圈内,他们一个(苏轼)是负有盛名的“大学士”,著述车装斗载;一个(汤绍恩)是圈类名响的“夫子”(清康熙、乾隆、道光《安岳县志》中,辑录汤绍恩文章达6篇,数量冠《安岳县志》之首,可见作者心灵旨趣和后世推崇。遗憾的是,汤绍恩的诗文大多散失,影响了后世对他文学贡献的具体评价)。颇巧的是,二人均有诗存于绍兴,即苏轼有《中秋看潮》《书王晋卿画》《游兰亭》等诗,汤绍恩有《马太守庙》《自题肖像》等诗。其诗指向虽异,但各具千秋。

《东坡逸事》苏轼著,商务印书馆发行

《李公祠记》汤绍恩文,载清道光《安岳县志·坛庙》
2.书法方面:从书法结体与舒张看,他们一个(苏轼)雄踞宋代“苏黄米蔡”之首,风格融王羲之、颜真卿等神韵于一体;一个(汤绍恩)在明代有“汤体”风韵,风格融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诸家法书之根脉和苏轼遗风,淳厚笃定、劲气内敛,较之“苏体”竟不乏“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云水风度和万千气象。

苏轼书欧阳修《丰乐记》拓本(旅顺博物馆藏,原石刻于北宋元年(1091),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

汤绍恩书法:向义乐善、动静乐寿(刻于绍兴龙山北侧岩壁

3.清廉方面:他们清以修身,廉以养德,均系赋性清约、质任自然、节俭自律的楷模。一个(苏轼)写有《节饮食说》,为日常生活准则;一个(汤绍恩)行为方式《明史》有证,“性俭素,内服疏布,外以父遗故袍袭之。”更有甚者,《程孺人传》说汤绍恩是“除图书之外,萧然无一长物。”绍兴清廉馆有对汤绍恩的专门介绍。

4.执政方面:他们同为良牧,一个曾任杭州太守,一个曾任绍兴太守,均德政一方、造福一地,治邑不乏烹小鲜之才(特别是汤绍恩,进入《明史》“循吏”序列,即地方模范官员范畴,为明朝地方官少有)。其中,苏轼入《宋史·列传》,汤绍恩入《明史·循吏传》,均为“国字号”历史人物。二人分别有“民者,天下之本”“民心之天”等深刻的民本思想和主张,并有位不满德才的愤懑等。他俩一个曾身任“三部尚书”(吏部、兵部、礼部尚书)要职,不乏政治主张;一个曾身任封疆大吏——山东右布政使,为“三代之英”,有庙堂雅量、宰相之才,诚如史学家毛翼在《庙堂雅量引》所言“与韩魏公相为上下。”毛翼甚至还认为,汤绍恩不逊曾提携苏轼的一代名宰王安石,故有“安石雅量,不得专美于前”之说。

5.治水方面:他们均系历史治水名人,并同有在浙江治水经历。异曲同工的是,他们均留有关于“堤”的风景线和故事。其中,苏轼在杭州留有“苏公堤”(亦称“苏堤”),为今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时坊间为他建有生祠;汤绍恩在绍兴创建三江应宿闸,节江治海,公缵禹功,由清康熙、雍正、咸丰、同治四任皇帝敕封,春秋祭祀,有封“汤神”“浙海之神”之誉,留有“汤公堤”(亦称“汤堤”),为古代绍兴八景之一的“汤堤绿荫”,时坊间为他建有生祠。

2019年,在国家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里,苏轼名列其中。在绍兴博物馆3000余年的28件“绍兴历史大事记”中,明代仅列有汤绍恩主持修建的三江闸,堪称绍兴明代断代史“封面”。笔者曾把汤绍恩与历史上著名治水人物李冰、马臻比较,结论是他们各怀千秋,彼不分伯仲。

杭州苏堤今貌。此堤为苏轼率民众所筑(颜越虎 供图)

《三江闸图》载明万历《绍兴府志》。汤绍恩主持修建的三江闸,首次把江海两分,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奇迹

6.经历方面:他们均为进士,有贬谪生涯,系一度失意为“宦游人”。其为官路线,主要在浙江、湖北、山东、江苏等地。颇巧的是,江苏既是苏轼赴命朝廷的终点即病逝于斯,又是汤绍恩为官的起点,构成了令人遐想万千的“连接点”。

7.境界方面:他们均有相似抱负和政治行为,有崇高的人文理想和情怀,等等。

8.纪念建筑方面:眉山有三苏祠,塑有苏轼像;安岳古有汤公祠、今县城紫竹公园有汤绍恩石刻像。他们任职所在地,均有刻像或塑像。眉山有以苏轼命名的东坡大道、东坡印象水街等,绍兴有以汤绍恩命名的汤公路、汤公社区等。

9.后世赞颂方面(民谣):对于苏轼,坊间流传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歌谣,揭示了“苏文”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特殊价值,即比喻熟读和浅读“苏文”是吃“羊肉”与吃“菜根”分的水岭。对于汤绍恩,坊间不仅流传有“旱为虐,暵其修。汤为霖,年大有”“三江之山,维其嵂兮;三江之水,维其泌兮;比户讴歌,公之力兮”等民谣,而且还有《颂汤侯德政歌》“泰山巅,高于天;长江水,清见底。功名如山水,万古留青史”,并辑录于清词人暨《明史》修纂者朱彝尊所编《明诗综》,表达了百姓对汤绍恩民本思想和德政的高度评价,传递了其功名永在山水间的信息。从这些歌谣中,足见苏轼、汤绍恩植根民心、功在民心……

《汤太守歌》又名《颂汤侯德政歌》:泰山巅,高于天;长江水,清见底。功名如山水,万古留青史(载朱彝尊所编《明诗综》)
结 语
从上述“一门三苏”与“一门三汤”比较研究中,特别是苏轼与汤绍恩的比较研究,可见他们人生经历、文化品质、禀赋特性等方面的诸多趋同性。他们分别出类拔萃于宋代的眉山、明代的安岳。对其比较研究,目前虽属于初级阶段,但大体构成了比较研究框架,有助于“东普西眉”延伸讨论,有助于对汤绍恩的再认识,有助于开启创意思维和拓展四川历史名人研究,有助于贯彻落实中共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优化成德眉资中的“眉资”同城化发展。当然,这也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左图:2020年7月,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右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注释

《宋登科记考》记载为25名,在巴蜀地区排名12位。本文以《眉山市人物志》统计数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