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冯雪峰主编《文艺报》,丁玲“向来”“主张”的是什么?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5-10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1952年,由冯雪峰接替丁玲担任《文艺报》主编。从当年1月25日出版的《文艺报》第二号起,主编署名由丁玲、陈企霞、萧殷三人变为冯雪峰。编委有冯雪峰、陈企霞、萧殷、张光年、马少波、王朝闻、李焕之、黄钢。

作为1950年代人民文艺建设中最重要的国家文学媒体之一,《文艺报》主编的变换,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人事安排。关于这一人事变更的直接原因,1957年的批判材料认为是丁玲的推荐:“1952年丁玲改任《人民文学》主编,她推荐冯雪峰接替她作了《文艺报》的主编,陈企霞作副主编。他们把《文艺报》变成了抗拒领导和监督的'独立王国’。”(《丁陈集团参加者 胡风思想同路人 冯雪峰是文艺界反党分子》,《文艺报》1957年第二十一号,1957年9月1日)这当然是特殊的批判语境下模糊的说法。当下学术界通常提到的一则更为具体的材料,即丁玲在1983年的回忆性文章《我与雪峰》(刊《社会科学》1983年第8期)中所说“由冯雪峰来编,我向来是这样主张的”。如包子衍《雪峰年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1952年1月”条下记有:“1月下旬,开始兼任《文艺报》主编。……”其后则附录丁玲《我与雪峰》中文字:

他主编《文艺报》是有人在会上提出来我赞成的。因为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适合。我不是搞理论的,他是搞理论的。他编《文艺报》比我好,由冯雪峰来编,我向来是这样主张的。

丁玲《我与雪峰》这篇文字实际上是丁玲在首届冯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1983年5月30日—6月2日,浙江义乌)上的发言摘要,由雪峰学术研究会整理供稿,在上海的《社会科学》发表。其中前后段落如下:

……人生啊,实在是太曲折了,也太痛苦了。我们要革命,要做工作。可是,我们不容易取得很好的条件和环境,发挥自己的能量。有时我们得在很重的压力底下,倔强地往上生长。我不能不想起一些事情。他主编《文艺报》是有人在会上提出来我赞成的。因为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适合。我不是搞理论的,他是搞理论的。他编《文艺报》比我好。由冯雪峰来编,我向来是这样主张。我工作的时候,对我的工作我完全负责;当我不做这个工作别人在做的时候,我决不插手。所以,一九五一年雪峰接手编《文艺报》我就没有管《文艺报》的事。一九五四年批《文艺报》的贵族老爷态度。那时,我从外地刚回来,《文艺报》的副主编陈企霞也刚从外地回来,冯雪峰我还没有见着。当时我对作协党组的一位负责同志说,是不是我们开个党组会,在党组会上先谈一谈然后再拿到群众大会上去。那个大会是批胡风的。这时,我们这些党员都不知道会该怎么开,目的是什么? 我们作为大会的一员坐在那里听。我想批胡风怎么批判《文艺报》贵族老爷呢? 所以我提议,我们党内是不是先谈一谈呐? 我觉得一个同志如果思想上有问题,我们应该批评他帮助他,而不是一下就拿到群众大会上批。但给我的答复是:“我们再不搞这一套了 ! 干嘛要让他们事前有所准备啊?”那时我心里想,就是不让人家有准备,就要这么突然一下,闷头一棍。……后来,很多人众口一词,都说冯雪峰用贵族老爷式态度对付文艺青年。……

该文最早被收录于丁玲的《文学天才意味着什么》(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其中有两处改动。其一是,篇名改为《我与雪峰的交往》。其二是,其中的“他编《文艺报》比我好。由冯雪峰来编,我向来是这样主张。我工作的时候,对我的工作我完全负责;当我不做这个工作别人在做的时候,我决不插手”一句中的后一个句号改为冒号,并删去“由冯雪峰来编”,即改为:“他编《文艺报》比我好。我向来是这样主张:我工作的时候,对我的工作我完全负责;当我不做这个工作别人在做的时候,我决不插手。”文章篇末注明:“一九八三年五月三十日讲话一九八三年九月四日校阅。”可见文字经过了丁玲本人校阅。按修改后的说法,可以看出,冯雪峰接手丁玲编辑《文艺报》一事,她只是赞成,认为冯编比自己更合适,而不是“向来是这样主张”。丁玲所向来主张的,是该句后面的内容“我工作的时候,对我的工作我完全负责;当我不做这个工作别人在做的时候,我决不插手”。从整段语意来看,后面的“所以,一九五一年雪峰接手编《文艺报》我就没有管《文艺报》的事”,印证了校改的用意。后面的一大段文字,为1954年冯雪峰突然受批判鸣不平,也意在说明自己自1951年后因为没有管《文艺报》的事,不太了解具体情况,希望能在党内就冯雪峰的情况先谈一谈以便大家有所了解。《丁玲文集》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六卷将《我与雪峰的交往》一文收录时,照录了《文学天才意味着什么》本文字。

但即使在《丁玲全集》已经出版的今天,关于上述一段引文,不少论著多仍然沿袭《我与雪峰》一文中所标点的说法。如孙晓忠《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刊《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中涉及此事时,在注释“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一句时引用:丁玲说:“由雪峰来编,我向来是这样主张的”,并注明出自丁玲《我与雪峰》(《社会科学》1983年第8期)一文。李迎春的博士学位论文《建国初期的〈文艺报〉研究(1949—1957)》(河南大学,2006)、曾笑栗《作为《文艺报》主编的冯雪峰》(《文艺报》2019年9月16日第1版),均引用“他编《文艺报》比我好,由冯雪峰来编,我向来是这样主张的”。

两种不同的表达,虽然并不影响丁玲对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她更合适这一基本看法,但丁玲关于此事的“向来”的“主张”,还是有细微差别,不可不辨。

还可以顺便提及的是,丁玲的文章中说“他(冯雪峰)主编《文艺报》是有人在会上提出来我赞成的”中所说的“有人”,张均在《“有力”人物的“争夺战”——〈文艺报〉人事纠葛及编辑理念之演变》中认为:“'有人提出来’当指胡乔木,但丁玲亦不便明说。实际上,各当事人都讳言而又心知肚明的是,在1951—1952年,胡乔木聚集丁玲、冯雪峰、陈企霞等作家,有意识争取更多文学资源,形成了对周扬的事实优势。”(《 中 国 当 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97页)而据李向东与王增如合作的《丁玲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版)中则说:“丁玲在1985年秋天的一次谈话中说:严文井提出来,冯雪峰主编《文艺报》比较适宜,丁玲调《人民文学》主编,干部调整一下。艾青,大家对他有点意见,就要我去搞《人民文学》,要雪峰编《文艺报》,他是搞理论的,他编《文艺报》比我好。”(第469页)其中指明系“严文井提出来”。王增如曾担任丁玲最后一任秘书,其说值得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