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宋时期的民间武术结社组织

 等着l70smp782j 2023-05-10 发布于河北

两宋时期,民间产生了许多武艺结社组织,它们是与武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新事物。这些结社组织的出现,充分利用了自然经济、宗法社会中血缘和村社的向心力很强的特点。其目标指向则是社会矛盾激化时反抗封建统治和民族矛盾激化时反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图片

这些组织著名的有“弓箭社”“忠义巡社”“棍子社”“霸王社”“亡命社”等。“弓箭社”就是这种武艺结社之一。“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目。”(《宋史·兵志》卷四190)弓箭社是民间自发的保家御敌的结社组织。入社者各置弓一张、箭三十只、刀一口。弓箭社发展很快,据曾知定州的苏轼调查,当时仅定、保两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以及边面七县、一寨的弓箭社已发展到五百八十八村(组),六百五十一伙,共计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一人。(见《苏东坡全集奏议集》卷十四)可见当时弓箭社影响范围之广。北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定州知州苏轼言:“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敌国同”。

图片

除弓箭社外,北宋末至南宋初,中原各地乡村民众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组织“忠义巡社”,经常聚集“置枪杖器甲”“教习武艺”。“各随乡村多寡团结,推择豪右众所畏服者,以为正副,置枪杖器甲之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既“依时农作”,也“教习武艺”,“御贼备战”。忠义巡社当时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福建诸省,发展规模甚大。

图片

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7),河北等地“有不逞之民,阴相朋结,号为棍子社,亦曰没命社”。在农村中还有以“社”、“堡”、“山寨”等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如“棍子社”、“霸王社”、“亡命社”等。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山东历城、章丘有“聚党数十,横行村落间”的霸王社;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公元1102-1110),扬州有“为侠于阊里”的亡命社。

图片

这些组织规模较小,多劳武结合。农村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开展的目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或“自相纠率,保守乡井”,或“各据山寨,屯聚自保”。有的是为了防御外族侵扰,也有的是为了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这些结社活动的共同点,是均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他们“聚众阅习武艺”,以习练使用弓、弩、刀、枪为主,突出了武术的实用性。

结社组织的武术活动,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即突出实用性,以刀枪等兵械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这对推动民间武术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结社组织,正是明清以后出现的规模巨大的白莲教、天地会的先声。而极度发展的白莲教、天地会的存在,即形成所谓的“江湖”,而江湖与武术的密切关系,众所周知,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