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品牌日|招牌设计好 流量不会少

 大遗产 2023-05-10 发布于北京


20世纪20年代,英国学者鹤路易来到北京。古老的都城繁华喧闹,街巷中,各式店铺平房鳞次栉比。其中最吸引她目光的,是那店铺商肆中,斜逸横挑或悬挂高张的各式幌子。她后来在一本书中写道:

店铺门面常以镀金物精心雕刻和装饰,横向挑出的铁制幌杆两端雕着龙头,幌杆下悬挂着色彩艳丽而奇特迷人的各式招幌。

不过让鹤路易忧心的是,在洋人光顾的大商场门面,古色古香的店铺幌子之美,已荡然无存。为此,她加快了步伐,在皇城的大街小巷疯狂搜寻,记录下每一家店铺的招幌,写成了一部叫《中国招幌》的书。

招幌,即“招牌”和“幌子”的合称。幌子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服务项目,是行业标识;招牌则多指店铺的名称和字号,可视作店铺标记。不过,这仅是最粗略的定义,实际上,它们内含种种变化,凝聚着从业者的千般智慧、万种心思,是中国市井商贸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比如在再现明后期南京繁荣的《南都繁会图》中,仅是南市街至北市街一段,据统计,出现的招幌就多达109种。

确实,如果没有招幌林立,民间市井的烟火气,不仅失去了点缀,也仿佛失去了生机。

「挂羊头卖狗肉的背后

▲ 1934年山东泰安的街景。商店门前挑出两个幌子,可能为药铺招幌。 供图/FOTOE

先秦典籍《韩非子》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卖酒的宋国人很实在,给别人的酒总是盛得满满的,而且酒味醇美,“悬帜甚高”,酒旗挂得高高的。可奇怪的是,酒却卖不出去,都变馊了。他百思不得其解,便问邻居中的一位长者杨倩。老杨道,那是因为你家的狗太凶了,把客人都吓跑了啊……

韩非子记下此事,是为了引申出后面的治国道理,可也留下了惊鸿一瞥的幌子身影——“悬帜甚高”。这是目前所见古代文献中,对幌子的最早记载了。

酒店,以旗帜为幌,这种现象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其中道理不难推测。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旗帜大出风头的时候,诸侯国部队各有旗帜,用来指挥作战,标识和区分自己的队伍。推而广之,旗帜又被运用到商业领域,用作市场乃至具体店铺的标识。

旗帜醒目,又兼制作方便,故以旗帜为幌长盛不衰,且推而广之,被运用到酒店之外更多的商铺店肆。酒旗,就成为幌子的滥觞了。不过,若说最早的幌子就是旗帜形态,也不尽然。先秦文献中还留下了其他的蛛丝马迹。

《晏子春秋》中有这么一句:“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此话听着甚为耳熟?对,它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初代版本了。用这话来讽刺表里不一的行为,十分形象,不过也透露了早期幌子的另一种形式——既然悬牛头卖马肉不对,那正确做法,自然是把货真价实的马肉挂上去。卖什么挂什么,这就是幌子的一种较为原始的形式——实物招幌。

 烟袋铺幌子。

卖什么挂什么,取材方便,又无需过多加工,简单易行,节省成本。不过实物招幌的缺陷也显而易见:有的物品如酒、油等,无法以实物为幌;有的行业所售服务比较抽象,如行医、算命、理发等,也无实物可为幌;而有的商品,如前文提到的马肉、狗肉之类,虽可以实物为幌,可问题是,若肉悬挂后变脏,还能否售卖,若时间一长腐败了,散发出恶臭,那到底是招客还是赶客?

这些麻烦,古人自然一一碰到了。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招幌也迅速开启了迭代更新的进程。比如在《后汉书·费长房传》中写道:“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这“壶”便是一种幌子。壶可用来盛药,“悬壶”等于是把商品的容器当作了幌子,虽不是商品本身,却属于商品的附属物,可谓是实物幌的一种延伸。后世如酒店悬挂酒葫芦、米店悬挂量米的升等,都属于此类幌子。而在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风俗》中,又出现了另一类有趣的幌子:“稳婆收生之家,门首以大红纸糊篾筐大鞋一双为记。”接生人家悬大鞋模型为幌,有一番复杂的考虑在里面:一是在传统民俗中,“鞋”本就与性有关,隐喻女阴;二是稳婆一般为天足,穿大鞋,与普通女性不同;三是“鞋”音同“谐”,取“和谐”之意,祝福产妇与孩子平安。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关于模型幌的最早记载了。

 袜子铺幌子。

模型招幌在后世十分常见,如袜店门口的木制彩绘袜子,烟袋铺的大烟袋,蜡烛店的一串蜡烛模型。比起实物,模型放大了许多倍,又经过夸张甚至是变形,吸睛效果也增大了好几倍。

此外,还有以经营商品中的一种代表物为幌的,有把经营内容画在幌子上的,也有把文字广告写到幌子上的……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在想方设法让人“看到”,从而引导消费、促进收益。不过,做到醒目和易懂,仅是对招幌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商业宣传的优势,招幌还有一个重要的必修课——讲好故事。

会讲故事的行业标志

20世纪40年代的《三六九画报》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酸梅汤店幌》的文章,作者向大众求助一个问题:“卖酸梅汤除了以冰盏为货声外,木桶上尚置一铜制月牙形之幌子,另外尚有铜戟三只,至其起源及意义愧未能知,愿高明有以教我。”

当时,卖酸梅汤的小贩,都会敲击铜盏,以响声来招徕生意,铜盏又名“冰盏”。此外,那月牙形的坐幌更是吸睛。它一般为铜制,方形铜座上立一根铜制圆柱,柱上顶端又横安一铜月牙。月牙中央,有一“日”字。

为何用月牙?经种种调查,关于月牙幌的传说逐渐清晰起来。据民俗学家刘佳崇璋《北平各行祖师调查记略》等书研究,这与酸梅汤行业的祖师爷有关。而这位祖师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未起事之前家贫,曾以贩卖乌梅为业,即北方所谓的酸梅,并到湖北襄阳做生意,不料碰上了疫情。朱元璋也不幸病倒。一日,病中的他想吃乌梅,并偶然发现,乌梅的香味让他精神倍长,于是他煮梅饮汁,居然痊愈了。乌梅既能解疫气,朱元璋便开始向地方官和绅董寺庙赠送乌梅,同时继续售卖乌梅。吃过乌梅的人,病纷纷好了,朱元璋也由此致富。

据说朱元璋售卖兼施舍酸梅汤时,曾别出心裁地制作了月牙形的幌子。之所以用月牙,是因为朱元璋曾因家贫当过和尚,月牙即模仿和尚所用的月牙方便铲。而中央的“日”字,是朱元璋即位金陵后所加,“月”旁有“日”,即是国号“明”。而月牙旁另插三支戟幌,也是因戟形如“日”形。

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几分真几分假,已无法说清。可小小一杯酸梅汤,却由此成功地和大明皇帝攀上了关系,并把悲悯救世的情怀融于其中。而月牙形幌子,则是承载这个故事的“形象化语言”

用招幌讲故事,成为很多行业的自觉追求,比如剃头担子上以一支独脚旗杆为幌,山西理发业就赋予了它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唐高宗李治的三太子得了脸上生毛的怪病,后被他们的祖师爷成功治好。但皇帝打赏祖师爷时,他一不要官职二不要黄金,只求一个四海卖艺通行无阻的标志。于是,高宗就赐下了这独脚旗杆,仿官宦人家大门前的旗杆。这样一个由幌子承载的传说,融祖师崇拜与敬业精神于一体,也透露出理发行当提高自身地位的努力。

招幌与一个好故事相“捆绑”,自然能增加它的吸引力,也由此促进着商品和服务的销售。不过问题也来了,一个幌子的形制得到公认后,往往是同行业共享,各家商铺又如何在同行竞争中,强化自己的辨识度呢?

文字与视觉的双重「广告战

电视剧《水浒传》中“三碗不过冈”的酒旗。

在《水浒传》中,有个很出名的桥段,说武松到了阳谷县地面,腹中饥渴,恰见前面有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旗上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这几个字,成功引起了武松的注意,也刺激着这位一生要强的好汉,一口气连喝了十五大碗。写有“三碗不过冈”的旗帜,就是店家的旗幌了。如前所述,酒旗是幌子的滥觞,不过最初的三角形酒旗上是没有文字的,而这种写着文字的酒旗,已经属于文字招幌的范畴了。随着文字加入“战局”,招幌广告的个性化制作,也增添了十分有力的手段。

在文字广告的运用方面,酒店招幌再一次成为“先锋队”。同样是酒广告,角度却不尽相同。有的直白明了,如明代吴承恩诗中,有“村旗夸酒莲花白”之句,写的是一乡村酒家把酒旗高高挑起,在上面夸耀自家招牌“莲花白酒”。有的用低价吸引顾客,如清代《笑林广记》中,有一酒家招牌上就直接写明:“酒每斤八厘。”而《水浒传》武二郎看到的“三碗不过冈”,则是重在挑逗顾客的情绪属于一种刺激性的消费引导也有的委婉一些,运用名句或典故来打广告,如“李白回言此处高”“不知何处是他”之类。有的同样是用诗句,意境还更为深远一些,如“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颇能切中时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心理。

传统招幌上,营销文字各具巧思,有的精彩文字甚至引来了文人雅士的关注,如清代文臣纪晓岚,就一度对那些对仗工整的招幌文字十分着迷,并搜集了不少,如“诚意高香,细心坚烛”“学经蒙并授,店槽道俱全”之类。而经过名人整理和宣扬之后,这些招幌的文字营销效果,自然是更上一层楼了。

▲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酒铺幌子。葫芦造型象征酒容器,“状元红”三字,既点缀了葫芦,又宣扬了该店特色商品,起到明显的广告效果。 摄影/海峰

不过,对于传统社会的普罗大众来说,文化水平总体不高,更易于接受的,恐怕还是视觉营销。因此,尽管各行幌子形制已有成规,商家们依旧想方设法在大的框架内推陈出新,增加自身的辨识度。比如有的商家在幌子装饰的细节上下足功夫。清代笔记《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扬州一处名为“跨虹阁”的酒家的幌子:“日揭帘,夜悬灯”,且“帘以青白布为之,下端裁为燕尾,上端夹板灯,上贴一'酒’字”,造型令人过目难忘。有的商家干脆挂两件相同的幌子,有了“双幌子裕通”“双棒槌”“双钟”之类的称号……

商家各具匠心,从视觉到文字极力打造属于自家的招幌,于是在中国传统的商业“广告战”中,招幌成了实力的呈现、个性的展示,也由此获得了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20世纪20年代,英国汉学家鹤路易来到北京时,首先吸引她的便是这视觉之美:“有着龙头形装饰的铁制腕木,水平地从墙面伸出,这些腕木下都悬挂着色彩醒目、足以唤起人们好奇心的各种招幌。”她甚至认为,这是“在远眺古老皇城的诸般街景中真正可作为美而被欣赏的景物”。而奇特迷人的招幌,还不仅仅是一道美的风景,更是市场竞争的载体、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有时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有的商家干脆放弃“常规操作”,打造起独属于自己的专用招幌。

商家的「流量密码

▲ 民国的木刻怀德堂招幌,其设计构思巧妙,共分为八层:第一、第七层分别代表半片膏药,合在一起是完整的膏药图形;第二和第六层是镂空雕刻的吉祥纹样;第三到五层是店铺名字;最后一层是彩绘膏药形的幌坠。 摄影/海峰

解放前,北京前门附近的鲜鱼口有一家驰名京师的黑猴老店。其名字由来,正是门口那只黑猴雕像。不过,这店里卖的不是猴子,而是帽子。

相传店的创始人,是个山西做帽子的手艺人。明末,他来到京城,在鲜鱼口开了家帽店。由于手艺不错,帽店生意也过得去。店主人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养猴子。他养的那只红眼睛黑毛儿猴特通人性,白天在店里不但不捣乱,还会给掌柜拿帽子,晚上又能守夜。来过店里的客人,对黑猴都印象深刻。后来,店主人去世了,黑猴也死了,店主人的后人继续经营帽店,并在门口用楠木雕刻了一只木黑猴,仿佛那只黑猴从不曾离去。由此,“黑猴帽店”的名字越叫越响,原店名反倒渐渐被人淡忘。此外,还有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大意是说此家祖上狩猎时,射杀了一只黑猱,靠贩卖它的皮发了财,开了帽店,为感谢这个“财神”,便为它塑了个像,放在门口。

帽店本以实物为幌,这家帽店却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放只木黑猴在门口,并赋予了它动人的传说,从而使得“黑猴帽店”名声大振。这是个极为成功的招幌营销案例,曲彦斌认为,这只黑猴“集坐幌、店徽、商标于一体,成为独家专幌,再借助神话般的传奇故事加以渲染,便构成了特定的广告效应”。

这种专有招幌,出现的时间当不算晚。在宋代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铜版上,刻有白兔捣药的图形,两边题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也就是说,此店门前的白兔就是它家的标记,即是一种专有招幌。后来,北京的许多老字号也纷纷采用了这种招幌:鼓楼前的闻异轩,门旁牌匾以金驴为记,人称“金驴家”;新街口的宝兴斋香蜡胰子铺,以响铃为记,人称“响铃寺”……

专有招幌的出现,是市场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打造一个独家专幌,需要机缘,甚至需要讲好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因为会讲故事,一直是品牌的“流量密码”。

鲜鱼口第一家“黑猴帽店”叫响后,周边帽店竞争不过,也纷纷在门口竖起了木制的黑猴,一时间,竟不知哪只才是老猴头。有人写诗道:“鲜鱼口内砌砖楼,毡帽驰名是黑猴,门面招牌皆一样,不知谁是老猴头?”据统计,用过黑猴模型坐幌的帽店,有杨少泉、田老泉、魁元恒、马聚源等,而第一家“黑猴帽店”到底是杨少泉还是田老泉,至今已很难说清。

「幌子」不是骗人的

▲ 某商场内正进行促销活动,两个巨大的大白兔奶糖模型,第一时间吸引了顾客目光。 摄影/汤彦俊

招牌和幌子,既分别是店标和行标,也是商业宣传的手段。为了宣传,就要适当夸张和突出。而经营者良莠不齐,有时为了吸睛,宣传变了味、走了形。比如“挂羊头卖狗肉”的典故,就让这个造假的实物幌子遗臭千年,而不止一家的黑猴帽店,也是商业竞争白热化带来的一种混乱。种种夸张甚至虚假宣传,给招幌抹了黑,尤其是“幌子”一词,最后竟成了“虚假”“骗人”的代名词。

不过在历史上,在招幌的商业运用中,规范其实是具有强大的束缚力的。民俗学专家曹保明在《中国东北行帮》一书中,记录了东北当地的一个民间挂幌传说,就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旧时,吉林关东山一带有家夫妻小店,夫妻俩厨艺不错,便在门前挂出四个饭幌。某年隆冬时节,来了位客人,直指菜单上缺样菜。跑堂的嘴硬,胸脯一拍,大话顺口就冒了出来:“您点吧!单上没有心里有,不然也不敢挂四个幌。要啥有啥,要活人脑——现炸!”跑堂这话的背后,其实是当地饭店的一个规则:挂幌数目与饭店规格、档次必须对应。挂一两个饭幌,属普通经济小吃,若挂四个幌,则表示酒菜上乘、一应俱全。

客人微微一笑:“人脑倒是不必,来碗油炸冰溜子吧!”跑堂一听傻了眼。幸亏掌柜识相,赶忙跑来赔礼讨饶。客人道:“既然挂了四个幌,就不能有名无实,让我来教你们油炸冰溜子怎么做吧!”说罢,便开始抓面取冰溜子,不一会儿,菜就做好了。大伙儿纷纷上前品尝,都说好吃。等掌柜回头看时,客人已不知去处。店主夫妻羞愧难当,连忙取下四只幌,改挂两个。

可见招幌作为一种招徕客人、辅助经营的手段,背后有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种种规范。尤其是随着其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不但能区分各种经营行业,还能区别同行业中的不同档次、规模和特点,而这种区分的有效力,是以大家共同遵守规范为基础的。

招幌不仅是商业竞争的手段,也是经营信誉的标志。而信誉,恰恰是生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过去许多从业者心目中,招幌不但不是骗人的把戏,反倒带着几分不可亵渎的神圣,甚至发展出了对它的一套信仰仪式。典当业就十分典型。这个与金钱打交道的行业,对招幌十分重视,平日里不能使之落地,否则就被视为大不吉利。每当天蒙蒙亮时,他们会请更夫用幌叉把幌子挑挂出去,名曰“请幌子”;关门前,又将幌子挑下来,挂到门洞房梁上的铁环上。若遇到雨雪天下,还得改挂与包铜招牌样式相同的包铝招牌,叫作“雨牌”。在这毕恭毕敬的一挂一取一换中,承载在招幌中的信誉和形象,也由此被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

来源:《中华遗产》2023年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