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析《踏花花》的文章基调

 放马南山处 2023-05-10 发布于湖南

王蒙在谈论创作时说过:“我所指的色调是什么呢?是说你这小说总是具有某一方面的性质:它是比较严肃的,是一种沉思的调子,或者是一种幽默的调子,或者是一种温暖的调子。”在这句话中王蒙就提到了在写作中是会有一定的文章基调的。从文学理论之中,我们可以得知文章基调的形成过程中,作者态度、作者风格、材料特征三种因素在起着关键作用。

让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去看看彭学明的《踏花花》的文章基调是如何形成的。

彭学明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湘西家庭,在湘西特有的民风的度过了一个人的人生的早期。在那个时代的求学道路上是困难重重,没有钱供他上学,每日辛苦的农活。但在这段艰难的时期他看到了人间的凄苦,也看到了人间的真情。湘西土 地上那些父老乡亲及非亲非故的人们所给予他的博大亲情,使他真切感受到了湘西的慈祥与 博大。因此,当他“学会感悟,学会体验,学会与湘西对话时,他便找到了面对世界回报湘 西、夸耀湘西的方式,这就是文学。”(见彭学明自述《我和我的湘西》)他认为只有文学 这种样式,才能让世人都认识湘西、了解湘西,并热爱和向往湘西。从这里我们能明白作者对于湘西那片土地上的事物的一股赤子之心。也就可以接受作者创作《踏花花》的过程中为啥会有那么大的强烈意愿了,在这篇散文之中也散发一种对湘西的热爱。

在作者的踏花花中也同样清晰的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柔情。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湘西民俗风情,始终贯穿全文的是那鲜花,是那种男女之情,最后也是用男女相识之后的缠绵倾诉彼此的感情。男女之情就是一种缠绵不绝的柔情,五颜六色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上也是表达一种温柔、缠绵的感情。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之中他也不止包含了这一种感情。

作者在创作这篇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民俗风情和边城的影响。他自幼生活在湘西的土地上,时刻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材料特征是指的写作材料的性质特征。湘西的民俗风情具有一种无限的魅力,但是大多的作品中空有内容,却缺乏情感。正因为彭学明深入湘西的生活,久则亲,和那里的群众和生活的感情很融洽,忘也忘不了;久则通,对生活的理解不局限于表层,而是深入内部,看到了湘西民俗风情与意义、情感的联系;久则约,具备了一个概括的能力。长达十余年的湘西生活彻底将人文基因融入了其中, 所谓心中有所想,其行必有所体现。

       一篇文章有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文章基调,奠定了它的精彩程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