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芸斋窗下 2018-06-09

白 李 东 [内容摘要]: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
地方和民俗风情。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 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 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 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 民俗风情 地方特色 婚恋方式 古朴浓郁 淳厚质朴
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 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作 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 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 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 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 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 魅力。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 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
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 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 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 对??。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 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 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也正是这种“乡巴佬” 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其次,湘西独 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 丰润的土壤。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 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1](P4)他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又 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这个封闭、落

后的边陲极地生存着,创造着。苍老的苗民们过着苍老的生活,沅水流域便 是他们活动、演练的舞台,他们不是用文字记载着楚文化的历史,而是用民 俗加人情在延续着楚文化。这些都为楚文化余绪哺育大的沈从文提供了大量 的有血有肉的楚文化因子,他拥抱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村落与 山野。 因此可以说, 是湘西这片神奇奇特的土地孕育了沈从文和他的小说 《边 城》,而湘西独具风韵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世态人性在《边城》中又得以充 分的体现。

(二)
小说《边城》以特有的湘西民族风情,表明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 态的深刻关注,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热忱的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 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同时 “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2]这是他的《边城》中民 俗特色的风格之一。 《边城》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大都熔铸在了民俗描写之 中,小说中,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 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政治说教,而恰恰在这种看似轻松,充满诗意的民俗 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拉开了边城人生活的帷幕。边城的“一切总永远 那么静寂,所有的每个人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 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 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人事爱增必然的期待”。老船夫五十年来任劳 任怨, 为小城的人们尽职尽责地把船渡来渡去, 仿佛不能同这一份生活分开; 翠翠总是在爷爷的面前撒娇,她在一天天成长着,在原本没有希望的日子里 傻傻地幻想着,期待着;水手们在每个静寂的日子里在沅水上熟练地撑着船 来来回回,可他们却无法驾驶自己的命运之船,生活对他们最有意义的就是 在小城里买卖船只, 买卖媳妇; 淳朴重义的妓女白天一边做鞋子或绣花抱肚, 一边看过往的行人,消磨长日。夜里,她们接待商人或水手,切切实实地尽 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没有人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大方洒脱的 顺顺父子三人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能济人之急。他们与生活抗争着,希望 永远作生活的强者,可她们终究无法超越“自然”和“人事”,把握自己的 命运。边城人就是这样,在每一个静寂的日子里生存着,抗争着,创造着。 他们无法预料明天将发生什么,更无法把握明天,只是各自在分定的一份日 子里,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作者对所有的故事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非 常沉重,包含着作者对边城人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因为在边城,美丽与落 后并存,淳朴和愚昧同在。边城人整体的意识和人们的心态在小说细腻的描

写中表现的细致入微。边城人独特的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婚丧礼 仪习俗、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民俗特色,在边城的这种洋溢着 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特殊环境中得以表现,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 了、淡化了。优美的边城风景画和迷人的边城民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三)
作品通过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苦涩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再现了边城人 独特的婚恋方式,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又一民俗特色。湘西,原是被历史 遗忘的角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 湘西人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落后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滞留在 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 《边城》中翠翠的母亲与父亲不顾世俗,大胆地追求爱情,一个违背了军人 的责任,一个怀了羞愧,两人终因不能容于世俗而双双殉情,留下了一段凄 惨而美丽的故事。作为新一代的翠翠,她总是那么害羞,爷爷一提起这方面 的事,她总是脸红,假装生气。她心中却被爱情的火煎熬着,不敢面对自己 的感情。当傩送来过渡时,假装生气。她却不敢见他,采取了逃避的方式, 躲到树林子里去了。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幻想着,在夜里做着大胆的梦,将 自己的渴望驰骋于梦中。傩送同样表现出了他性格的懦弱。他虽然敢追求翠 翠, 敢在夜里为翠翠唱情歌来表明自己的情意, 可当哥哥天保因翠翠而死后, 他心中虽然仍深爱着翠翠,可他却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羁绊,驾驭起承载他 与翠翠幸福的船,他也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而下江去了。他们为人们留下了又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追溯两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 原因是社会原因,即边城原始的、保守的婚恋习俗,其直接原因是人物本身 的思想弱点。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边城这样 独特的社会背景中, 无论是像翠翠的母亲和父亲那样大胆追求, 还是像翠翠、 天保和傩送那样姑息逃避,边城人的婚恋永远都无法摆脱社会习俗的影响。 即使与世俗妥协,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只能以另一种悲剧方式来演绎。此外, 边城人对爱情的表白方式也独具特色,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就是 让父母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地说,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另一种是走 水路,就是男方为女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 光下唱温柔的歌,像只杜鹃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3](P26 )傩送也曾 这样为翠翠唱歌表明自己的心意,想用歌声打动翠翠。这种求爱的方式令人 感动,它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美。但如果深究这种求爱的方式的起源,就会发 现它类似于鸟类用呼唤的方式求爱。由此可见,边城的民俗是优美的,又是

野蛮的。正是由于受边城的原始的、半原始的民俗的影响,这里的婚恋方式 才显得独具特色。

(四)
《边城》的民俗特色还表现在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中,对一 种淳厚的“爱”与“美”的人性及人生的讴歌中,折射出一种古朴的民俗美, 特别是作者所描绘的边城人唱山歌和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画,更是令人心驰 神往。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的小说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淳厚 质朴的品格,带有那地方特有的气息、色彩和声响,他的根是深深扎在民间 的,也是扎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的,他常以一种眷恋和颂扬的心态 来讴歌湘西人民的民俗美。因为任何一个热爱人民,来自民间的作家在他的 作品中都不会不接触民俗,所以当他进行艺术创作时,很自然地在笔端就溶 进了对湘西语言民俗、民间游艺形式、岁时节令、婚姻民俗等的描写。沈从 文的家乡流传着许多民歌,并盛行唱山歌的风俗,在他的《边城》中真切地 表现了这一民俗事象。小说中老船夫便“提到本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 何驰名于川黔边地”。小说中翠翠在祖父进城,自已在渡口守船时所唱的那 首充满稚气的民歌更是令人难忘:“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 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名称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 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4](P4)这首不完整的民歌,恰恰在无所 谓、不完整中给人一种“残缺美”,这种无意识的轻歌曼叹,唱出了翠翠面 对贫富差别的现实不满, 唱出了她的忧郁和愤恨。 还有傩送给翠翠唱的情歌, 那么健康,那么优美、动人,表达了他真挚、炽热的感情,作品中溶入这些 民歌后,使得作者要极力渲染的那种边地人民的心灵美、人情美、民俗美更 加浓郁了。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些节日中,最易 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沈从文的《边城》也没有放过对这一民俗的描写, 而是极力描摹,使其成为这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作者较为细腻 地描绘了边城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从赛龙舟时人们的装束、打扮到龙舟的 形状,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都刻画的细致入微。那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 着朱红色的龙舟,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浆手,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 发的长龙,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那红火的近似疯狂的抢鸭子 的场面,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上个半夜的情景,这些酣畅淋 漓的场面描写,古老而健康的风土人情,正反映了边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幸福的追求。[5](P125 )沅水一带特有的地方风情,边城人民粗犷放达的性 格和心理,都在这龙舟竞赛的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渲泄。 以上我用艰涩的笔,对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色进行了表面、肤浅的 分析,尽管它是如此的稚嫩、纤弱,但这表明了我对《边城》的热爱和倾注。 他小说中的民俗特色,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边城下层人民的悲苦与期望,这些 民俗的描写与渲染,是作者的情思所致,是与作品的整体有机结合的,它是 一种气氛,一种氛围浸润中的环境,人物便是在这种已经情绪化了的环境中 生息、活动、创造、哀怨、抗争。沈从文的《边城》之所以为人们所喜受, 正是由于它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正是因为这些民俗特色,大大 增加了他的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散文精编·前言[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 [2]沈从文.沈从文散文精编〈湘西·引子〉[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 [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十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4]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5]钱谷融.吴宏聪.中国现代文学选读〈边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