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妈有炎症性肠病,孩子更容易得自闭症?」专家揭开真相!

 北医脑健康 2023-05-10 发布于北京

自闭症患者中,进食困难和肠胃功能低下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部分数据统计表明,90%以上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可能都经历过和喂养有关的问题。

自闭症和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吗?父母如果有炎症性的肠病,后代是不是更容易患自闭症?在自闭症孩子的饮食方面,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请到了福佑龙惠遗传病诊所院长、北京摩尔美康医学检验室实验室主任 王梅专家,为家长们讲清自闭症孩子的饮食问题。

No.1

什么是肠道微生物菌群?儿童自闭症与它有关吗?

在讲到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之前,先澄清一下关于肠道菌群紊乱或者说肠道菌群失调的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首先是指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比例和数量发生变化,导致肠道的功能异常和健康问题。肠道微生物菌落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组成。

造成群肠道菌群紊乱的原因非常多,也很复杂,既有遗传因素,也有外来因素,例如抗生素、激素、放射性核素、细胞菌素等类别的化学制剂、药品,都会对正常的肠道菌群造成短期或者长期的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的对立面当然就是正常菌群。所以我想从从另一个角度带领大家认识正常菌群以及正常菌群有哪些特征,以帮助大家理解和了解什么是菌群紊乱。

人体肠内的细菌多达1000 余种,它们在人体内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存在的。其中90%的肠内细菌无法进行培养,它们大多数是土壤细菌,也就是说从土里来的。人从出生开始肠内环境就已经基本确定,这些肠道菌相伴人生是终身不离不弃的。

只有10%左右的细菌及100 种左右的细菌是可以被培养而进行人为调节,而这其中 10% 的这个微生物就包括了有益菌、有害菌和兼性菌。

一般一个正常人肠道内的菌的总重量是1. 5公斤到2公斤左右。所以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大家对肠道菌群絮乱或紊乱最容易疏忽的部分。

我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加深理解。比如说生活中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正常。通常这种情况是基于我们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我们的生活经验而提前建构了我们对正常人的标准。所以我们笃定地认为我们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不正常或者是不同于正常标准的人。

但是正常菌群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仅凭我们的生活经验是无法积累的,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例如肠道菌群基因分析技术就是人类认识自己和了解隐秘的肠道微生物世界最好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迄今最科学的方法。

通过基因分析技术帮助我们获得了对个体是否存在菌群紊乱的证据。一是使我们可以了解各菌种所占的比例是否符合正常菌群分布比例,二是10%可培养菌种中谁是优势菌种。

在过去5年里,福佑龙惠遗传病诊所对超过600位有自闭样表现的儿童和300位没有自闭样表现的儿童进行肠道微生物基因检测,并将他们的肠道微生物基因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和比照。

结果与国外所发表的核心期刊的文献基本上是完全一致——伴有持久的自闭样表现的中国儿童同样存在着菌种分布狭窄和缺乏优势菌种的情况。

No.2

家长如何维护孩子的肠道菌群?

我简单地通过几个证据证明,肠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一方面,肠黏膜的表面积是全身皮肤的 200 倍,这些黏膜上分布着许多免疫细胞。另一方面,全身约70%的免疫细胞在肠内产生,所以说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一点也不为过。

那什么是健康的菌群?肠道菌群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每一个人的菌群都具有鲜明的个体化特征,没有两个人会是一模一样的。肠内微生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菌,包括有益菌、有害菌和兼性菌。

存在即有道理,以大肠杆菌为例,大肠杆菌是最具代表性的有害菌。但大家是否了解,在合适的菌群族比例或者数量下,大肠杆菌可以帮助驱逐侵入人体的病原菌,例如O157 型肠菌。而且大肠杆菌还可以分解蔬菜中的纤维素,帮助合成维生素。

所以共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之一,它是保持正常菌群和微生态的本质,任何试图打破微生态共生平衡关系的方式都会适得其反。

所以改善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关键,在于保持各菌群处于合理的比例,以及确保优势菌种为有益菌。

我们国家中医历史悠久,历来就有粪毒入血,百病蜂起的说法。

找到每个人肠道里天然存在的最关键的有益菌,并了解清楚这些有益菌的营养需求,在对其基因组进行不断连续监测的情况下,让有益菌成为我们每个人,包括自闭症儿童肠道里面的生态优势菌,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维护免疫、保持代谢和维持心理稳态所需要的有益物质,而且可以实现对有害菌的生态压制,令有害菌既保持发挥教育和警醒免疫系统的作用,又不会过度繁殖触发疾病或者加重疾病症状。

在维持肠道菌群方面,我们还需要了解到一点的就是要保持愉悦的情绪,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对促进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繁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肠道不仅仅具有消化食物的功能,还可以产生许多控制人情绪的物质。

No.3

肠菌移植后还需要哪些方式配合治疗,让肠菌移植效果最大化?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不好回答,因为我个人确实对粪菌移植还是持一些不同的观点,所以我想从我个人的从医习惯来讲,首先是对任何的新的技术、新的药物、新的手段都抱有开放并乐见其成的想法和思想。

具体到肠道菌群移植,或者简单说就是粪菌移植这项方兴未艾的这个治疗技术,我是遵照以下的一个基本观点和规律来看待和理解的。

首先我们需要对患者有非常详实的资料,包括他的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生化检查、生活习惯等。

第二就是研究者需要了解和知道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的菌群分离,又是用什么的方法进行菌群分析,同时还有用什么样的统计工具进行移植后的结果分析等等。

第三,需要准确的了解移植菌的信息,包括菌种的取得以及方法,还有菌种是不是单独的一个种,还是多菌种等等协同,这些都是有待于厘清的。

从目前的一些文献报道或者新闻报道稿里,特别是国内这些部分,以上的内容是不够详实的。所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肠道内各菌群比例分布、优势菌种等,到底参与实验的这个人,他本身的肠道里边的各菌群比例分布、优势菌种等也需要了解。

同时还要关心的是,因为大家进行菌群移植的目的是为了治疗自闭症,所以我们还应该了解移植后的菌群维持了多长时间,怎么界定这个时间点的,每一个时间点的里程碑事件是哪些。

所以多补充一点,从现有国际上已经发表并具备较高影响因子的绝大多数文献来看,都是关于使用分举移植治疗先天性肠病。

例如日本已故首相安倍晋三就是得的一个肠病,叫克罗病。因此保持粪菌移植后的肠道菌群比例结构,具有鲜明、非常鲜明的个体化特征,是没有惯例可以照搬。

虽然我无法正面回答粪菌移植对自闭症患者是否具有普惠价值,但通过已经发表的个案报道,也能从侧面反应,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结构和菌种,是可以改善或者减轻自闭症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和家长的生活质量。

但为了改善自闭症的某个症状而进行粪菌移植,显然性价比不高。无数的研究都证明,通过口服特制特定的菌种也是能够达到同样甚至是更优效果。

口服食特质菌种具有无创、耐受性好、经济成本低、简便易行、可以反复进行等优点,而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我个人暂时不建议去考虑粪菌移植。

No.4

自闭症和肠道菌群紊乱有什么关系?

学界的共识是儿童自闭症确实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某种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也分为什么关系,所以分清楚关系的性质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本人或者是患者家长意义重大。

在清楚的关系下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菌群调整或者菌群干预,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导作用和指导价值。

举人的例子来讲,大家都知道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其实群种也是群居,群居中的人就会形成某种特殊关系,例如子辈关系,比如我们母子关系、祖父辈祖父母关系等等这些直系血亲关系。

第二个就是伴侣关系,比如情人关系或者夫妻关系。还有就是搭档关系,比如合伙做生意,或者合伙去做什么坏事的关系。还有就是过渡性关系,比如同学、同事或者交通纠纷的当事人等等。

患有自闭症的宿主,也就是患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我个人倾向是第二种,即夫妻关系。还是那种不能离婚的关系。

正常菌群对宿主也就是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代谢连接而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包含了对生长发育、对免疫能力的建构、营养素消化吸收、营养转化、肠道结构等方面,发挥着有证可循的切切实实的作用。

因此肠道菌群紊乱确实可以影响和加重自闭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厌食或者挑食、免疫亢进、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等,这些都是得到了证明的,也是学界的共识。

但迄今为止,没有一项研究证明是菌群紊乱导致这个人得了自闭症,或者说导致了自闭症的发生。

还有一种假说,由于个体自身存在易感基因,当遇到外部特定条件的激发或者诱导,调控了代谢的改变,因为代谢的改变,使得人体肠道菌群失调。外在的表现如免疫应激、智力发育落后、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等等。

我个人非常倾向和支持这样的假说,并依据相关的研究开展了探索性的菌群调整。

No.5

父母如果有炎症性的肠病,后代是不是更容易患自闭症?

首先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自闭症属于遗传病,这一点真的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关于自闭症的遗传方式,基因位点还不清楚,主流共识是自闭症是多易感基因受到特定条件激活而发病。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肠道菌群与自闭症患者是夫妻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男子娶什么样的妻,一个女子嫁什么样的汉,是痕迹遗传决定的子代又是夫妻各提供相同数量的基因组队的结果。所以人得病首先是一些基因会导致先天性疾病。

病从口入,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讲,它是继发性疾病。从遗传学角度理解,病从口入也可以为理解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例如糖尿病等。

像糖尿病一样,自闭症目前的学术认知是基因受外界某种因素的调控而激活而从而发病。

具体到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子代容易得自闭症?其实最基本的事实是缺乏人群大样本证据,没有这个证据。

坊间传说就纯属个人偏好,好比说轻断食或者不吃主食能减肥一样,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因为这样的减肥方法最后还是会反弹,其实是没有办法做到真正减肥的。

所以希望跟大家强调的是,肠道菌群目前的研究范畴归为微生物学,其研究重点是病原微生物,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而对于正常微生物群的研究,当前还是集中在生理微生物,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和清楚的知道这个菌到底有什么作用或者价值。

事实上,肠道内的许多微生物数量巨大,终身伴随宿主。其生物学特性,对宿主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等,我们都了解甚少,特别是在分类学上,对不少正常菌群成员还研究得很少。尽管有个别研究,但都没有形成国际学界多数认同。

No.6

家长在孩子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这属于一个非常宽泛和开放性的问题,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拆开,分为饮食、肠道、菌群康复这三者的关系,方便大家理解。

首先肠道菌群是与生俱来的,这点非常重要。新生儿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菌群,儿童到了3岁的时候,肠道菌群其实几乎无异于成人。所以维持肠道菌群好的关系,营养也罢,饮食也罢,需要父母近亲属的参与。

因为很多孩子由祖父母带大,所以在改善肠道菌群过程中,需要全家一起动员,一起参与,如果只给自闭症患者一个人调整饮食或者补充所谓的益生菌,效果不大或者基本没有效果。

第二就是肠道菌群是受条件影响的。通过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基因检测和分析,可以对特定的菌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扼杀,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再通过补充特质菌达到平衡菌群分布占比和形成优势菌群,以达到改善菌群的目的。

也就是说菌群是可以调节的,但事实是我们只能调节很少很少一部分,而饮食的调节需要我们首先厘清我们肠道菌群的真正的分布和菌种。

第三就是肠道菌群是相伴终身的。也就是说这一生尽管你可能在中间进行了某些调控,或者是饮食的改变,但终其结果它还是会回到之前的菌群状态。

此外就是改变是暂时性的,我们能调整的菌群其实只有10%,也就是说肠道中1000种细菌,我们可能只能对100种细菌进行调整。当然这也是很可观了,而且这种调整是需要在监测的状态下,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时间性的监测。这里就涉及到菌的定值问题,而且这个关键的问题也就是菌的定值是没有突破。

代谢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是一个庞大的话题,通过肠道菌群而改变一个人的饮食,确实可以把一个不爱吃菜或者不吃水果的人改造成可以接受蔬菜和水果。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所以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占比,我们就能够知道孩子不爱吃的东西其实是你很难让他接受的。

所以单纯的在不了解肠道菌群的这个情况的时候,只通过饮食其实是无法改变肠道菌群的。

因此要想改善肠道菌的菌种,就要先从了解整个个体体肠道菌群开始。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配合,协助压制有害菌,促进优势菌形成和巩固优势菌占比,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进而达到促进康复效果的尽早产生和巩固匡扶效果。

更多有关自闭症孩子的喂养问题,吃什么东西能改善肠道菌群?是否要无麸质饮食?孩子不爱吃菜怎么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