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谈菌色变”,一直致力于消灭细菌,创造一个无菌的世界,抗生素就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武器。但是一个世纪过去了,细菌不但没有被消灭,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事实证明,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惊讶地发现,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细菌一直与菌人共存,寄居在人体内的微生物和细菌达100万亿个之多,嘴、皮肤、肠道皆有益菌,例如,人类微生物群项目的科学家就在任何一个人的嘴里发现了75~150个菌种。由于微生物群的帮助,人类免疫系统省了很多麻烦。在肠道中,微生物会合成维生素,并将硬实的植物化合物分解成可消化的小块。皮肤的细菌也很重要,“皮肤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作为阻绝之用,”细菌可在皮肤细胞的蜡质分泌物中前进,然后产生一个潮湿的薄膜,让我们的皮肤保持柔软,不会龟裂,如此阻绝了入侵的病原。“所有这些细菌与我们一同演化,也维持了我们身体的健康。” 人体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需要体内细菌的平衡:抗生素会杀死有害的细菌,但也会杀死其他有益的细菌。抗生素好比是喷洒在花园的杀虫剂,杀虫剂杀害了不要的植物,但也杀死了园丁想种的番茄和玫瑰。而且受到破坏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并不能保证会自动回复正常。例如难梭状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就是一种注射抗生素后,有时会入侵人体肠道的菌种。从2000~2009年,美国的医院病患被发现有该菌的人数由139,000人增加到336,600人。该菌一旦进入人体后就很难根除。 要恢复菌群的平衡,一个方法可能是选择性培育益菌,例如,为了阻绝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危险性病原入侵皮肤,可采用一种能滋养无害皮肤菌的营养霜,“这会加速益菌的增长,然后取代金黄色葡萄球菌。” 因此、科学家对细菌的观感已大为改变,不再对细菌进行不分清红皂白地屠杀,而是透过研究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后,希望“以菌治菌”,让细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目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培养某些微生物群来治疗细菌相关的疾病,包括肥胖和糖尿病: 今年,美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124个粪便移植,结论是这个程序是安全有效的,83%的病患体验到了立即的改善。“人们已开始严肃看待此事,”越来越多的医生正用粪便移植来治疗的艰难梭状芽孢杆菌(C. difficile)感染(可引起肠道肿瘤)。 阿姆斯特丹国家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正进行粪便移植是否改变肥胖的临床试验。他们找到了45个肥胖者,有人从自己的粪便进行移植,有人从瘦者的粪便移植。他们发现,从瘦者移植的肥胖者,其糖的代谢方式改变了。 2、透过改变孕妇微生物群来促进孩子的健康:在孕妇阴道内的一种主流菌种是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它在肠道常被发现,它可产生消化牛奶的酵素。阴道的环境改变有助于该菌的生长。在生产的过程中,婴孩会被该菌包裹着,也会吃进一些这菌,为婴儿出生后消化母奶做准备。在哺乳期间,婴孩的微生物群持续增长。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研究者Katherine M. Hunt发现母奶含有600多种细菌,以及婴儿不能消化的寡糖(oligosaccharide)。寡糖滋养了婴儿肠道内的有益菌,有益菌越繁荣,坏菌的生存空间就减少了。 3、早期接触细菌有助于减少过敏和哮喘的发生: 多年来医师观察到一个矛盾的现象,即在干净的环境中成长的人罹患过敏、哮喘和发炎的比例较高。最近《科学》(Science)杂志报道美国的研究人员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接触微生物(细菌)反而会“教育”免疫系统,使其未来对于疾病产生免疫效果,促使免疫系统对疾病产生保护作用。而成年人接触细菌则无此效果。接受高剂量抗生素的小孩有更大的风险在长大后罹患过敏和哮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