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伯篇第八③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虚空济 2023-05-11 发布于山东

泰伯篇第八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曾子有疾,曾子在有重病的时候,召集门人弟子,讲了一段话,启予足,这个启是揭开自己的被子和弟子们讲,你们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完以后曾子是有话要对弟子们说的。接下来引用了《诗经》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是很恐惧的样子,兢兢是很戒惧、很谨慎的样子,我这一生当中都好像是很恐惧,很戒慎的样子。接下来形容了一个状态,谨慎到什么程度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现在可以想象我们的身侧就是深渊,是不是很恐惧很谨慎?就怕一不小心落入深渊泥潭之中;如履薄冰,水面上冰很薄,我们走在上面是不是战战兢兢的感觉,如果一不小心或者这一脚迈得重了,迈得实了,有可能就掉入了水中。

曾子来形容他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感觉,一直都是很恐惧的,很谨慎的样子,就仿佛走在深渊,仿佛走在薄冰之上。曾子让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脚,讲了这番话,这番话也是曾子在形容自己这一生修行的经历和心态。

曾子这一生的修行,我们可以用两个方面来总结,第一,曾子以孝为本,以孝著称,曾子不光写了《大学》,同时还写了《孝经》;那么第二点曾子这一生,注重的是内省和慎独,我们刚开始学《论语》学而篇的时候,有学过关于曾子的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日都要三省吾身的,都要自我去反省,自我去慎独,即使是自己的时候,也要不停地去警醒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再讲回第一点,孝,他是以孝为本的,所以这个时候给弟子们看,说你们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大的孝是我手足俱全,没有任何的毁伤,所以告诉弟子们我做到了,我的手脚俱在,我从来不敢伤害自己

同时又告诉我们他自己这一生修身的态度,一直都是在内省的,一直都是在慎独的。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从今天以后我可以免了,免什么呢?就是我不需要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我的身体俱在,手足健全,并且我这一生都是自省和慎独的,但是我生命即将结束了,

这个时候我不需要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所以这句话在告诉我们,曾子这一生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直到生命临终这一刻从没有停止过。

这是古人一生修行的态度,一生修身的态度,他一生都在内省,一生都在慎独。小子!加重语气,语重心长,学生们,你们一定要注意这句话的重点就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什么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呢?

就是怕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不端正,就会让自己落入深渊,对一个修身的君子来讲,只要是不合乎这些优良的品质,不合乎道,不合乎仁,不合乎德,不合乎义,不合乎忠,不合乎信,就如同入了深渊是一样的。

我们再讲这其中两个重点,一个是内省,一个是慎独,通常慎独是我们已知的内容,是我们已知的道理。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在修身的过程当中,我们明白不贰过不迁怒,这是我们已知的,在慎独的时候,我就时刻觉醒和警醒自己,今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即使是我自己的时候,我心里也不会怨恨,也不会迁怒于人。

当我们知道了一件事情,起了迁怒他人之心,这个时候我们及时地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去这样思维,及时调整自己的心念,这是一种慎独。

比如我们平时的行住坐卧,有不合乎礼的时候,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想,我们要的是不是要更加端正一些,我们自己的时候,思考的问题也要像对他人讲出来的话是一样的,所以无论从思维、心念和行为,我们已知的道理,我们要去修慎独,不停地去修正。

内省是针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当时并不知道我们是有问题的,过后发觉了。比如刚才曾子所讲的,我每日三次来反省自身,做事情我有没有讲忠,与朋友交我有没有讲信,传不习乎,我从老师那里学过来的知识,我有没有去习,有没有去做,有没有去行。

当事情发生过后,我就开始反省了,开始内省,说我今天做了一天的事情,我有没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我今天与朋友相交,对朋友讲的话是不是诚信的?我今天学习的内容,我有没有去践行?这都是内省

我践行得够不够?与朋友是否可以再更加诚信?我做事情是否可以更加忠?当我们觉察到以后,我们就可以再去修正自己。 所以当我们有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这种状态和思维方式,我们每天就会不停地去看自身的不足,我们做事情就会少犯过错。

当我们越是学习了圣贤的文化,越是懂得修身之道,我们再回头去看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会发现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的错误,有很多伤害他人的地方,所以我们觉察到的就要不停地去修正。

但是这里我们要切记一点,随着我们每天的提升,每日的修行,我们会发现自己永远都是不足的,所以这个是正常的,一定不是自怨自责自怜的状态,而是要自省自我纠正

我们是要向前看的,不要因为过去做过的不好的事情、错的事情停留在这种自怨的情绪当中,这都是负能量。所以我们要自省,自我纠正,但是目光看向的是当下和未来,我们当下去修正,未来我们变得更好。

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误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形容我们对待修正自己的态度,对待道的态度,对待德的态度,仁的态度,忠的态度,但不是我们做事情的态度。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做事情的态度,就会让我们变得胆小慎微,不敢讲话,不敢做事情,这是完全错的,它是两个方向。

这里我们要切记以上所说的这两点,第一,我们不自责不自怨,第二,这里讲的是对于修正自己的态度,对于道的态度是好像怕自己落入深渊和水中,但绝不是做事情的态度,我们做事情依然要落落大方,淡定从容

该讲的话讲,该做的事情要去做,只不过做过以后我们还要去思考,哪里有做的不足的,哪里可以去修正的,一个讲的是对修正自己的态度,一个是做事情的态度。 修身以后的君子,和我们没有学习圣贤文化、没有修身之前,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

我们引用《论语》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个修身过的君子,做事情的出发点,心里怀的是德,对于德这件事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怕自己不合德,就仿佛落入深渊和水中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做任何事情都去想合不合仁,合不合道,合不合德,如果合我才去做,所以谨慎战战兢兢是用在合于道、合于德的事情上。但是小人怀土,小人都是贪恋的,土本意是代表家乡、乡土,再延伸出来就是所有的身外之物

我们没有修身之前,做事情考虑的都是贪恋那些身外之物。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心怀的是刑,刑原意是指刑法,不要触犯了刑法,触犯了礼法,触犯了规则,君子心里怀的是这些事情,所以不会去做违背道德,违背礼法的事情。

这里我们再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很高的一种道德标准,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光不去触犯一些礼法和规定,同时还不去违背道,我们觉得不合道、不合德就已经是刑了,上天会来惩罚我们的,不符合道,道会来惩罚我们的。

所以君子内心怀的是这个刑,故而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做每一件事情我都去想,这个事情合于道我才会去做,合于德我才会去做,否则我绝不为之小人。

小人怀惠,而没有修身过的小人,心里所怀的,所思所想都是看这件事情有没有利益,对我有没有惠,有好处我才去做,所以就会犯很多的错误,做很多违道违德的事情。

曾子讲的这句话是告诉他的学生们修身的态度,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这种行事作风,他是针对道的。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这件事情是合道的,是合德的,反而做事情我们会很大方,我们会很坦然,我们会毫无畏惧,所以它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这个地方很多人容易理解偏,会把自己的行事作风变成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样子,这个时候就完全错了。我们越是思考清晰,越是合于道德,我们内心越是坦荡的,我们的行为越是大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