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义》——泰伯第八(2)

 nice83 2011-03-17
 
 

李里《论语讲义》——泰伯第八(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dggn.html

 

 

曾子如何面对死亡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生病了,临终时就把自己的门人弟子召集起来,叫弟子们看自己的手、脚。你们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有没有伤口啊?断了手指头没有啊?断了脚趾没有啊?“予”就是我。“启”即是打开衣服。“《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话大家一定要好好体会一下,这句出自《诗经·小雅》。战战,表示恐惧。兢兢,表示谨戒。曾子引用这句话说自己一天到晚都小心翼翼的,好像面临深渊,好像踩着薄冰一样。薄冰踩上去,一不留神,冰破了,人就掉进水里边了,所以在薄冰上走路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这是种很警惕的样子。从今以后,我可以免除这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了。

    

 

    说这句话曾子要表达什么呢?《孝经》开篇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你的头发、你的肌肤,你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你父母亲给你的,你不要去轻易毁伤你的身体,这就是孝的发端。一个人到死的时候,身体保存得很完好,没有受任何损伤,这很难得,很不容易。曾子为了保护身体不受伤,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一生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在要死了,可以松一口气了。为什么呢?我可以全身而死,所以“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我可以免于这种小心谨慎和恐惧了。小子们,你们知不知道啊,要保存身体,不容易啊。

 

 

    要保存自己的身体不受侵害,你就要随时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才是“真正的孝”。我曾经在贾平凹先生主编的杂志《美文》上读过一篇散文,叫“我本英雄”,说人到要死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英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能走完一生,太难得了,你要保存你自己是很难的。活着的人不觉得,全手全脚的人不觉得,你走到街上,一不留神出车祸了,被撞翻了,要么断手断脚,要么就丧命。你坐在屋里边不动,你说保护得很好啊,结果地震,把你震下去了。还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每个人,把自己保存完好,都是英雄。程子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的去世叫终,什么叫“终”?就是把你身体保护完好直到终点,这就叫终。这下子我可以免于祸患了,我把我的身体保护好,我这一生的使命算是完结了,可以松一口气了。就像我们保护一件国宝,押镖,从成都押到云南,这一路上是不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生怕宝被人偷了,生怕被人家抢了,现在到了昆明了,把这东西交到人家手里,“吾之免夫”,哎呀,我可以放心了,可以安心了,可以松口气了。所以全身尚且不容易,更不要说全心了。要保全自己的身心,这才是这一段话的深意。大家都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自己的本心,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地对待自己的身心。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是鲁国的大夫仲孙氏,他来探问曾子。曾子就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常用语大家都很熟,其实这些话都是出自《论语》。这是曾子临终的遗言了。鸟儿的叫声是很好听的,各种各样的鸟叫声都不一样。以前我养了一只杜鹃,可爱得很,而且很通人性。杜鹃的叫声是“布谷谷……布谷谷……”,很好听。后来有一天下午,一条蛇从屋檐下爬出来钻进鸟笼子里,把鸟缠死了,死前杜鹃发出悲哀的叫声,确实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只杜鹃就这样子死去了,太可怜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即使是很坏的人,他要死的时候,也会说出善良的话,也会忏悔自己的过去。巴金老人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家》里边写了一个高老太爷,塑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的最高权威的形象。他临终时就体现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的大孙子觉新跟梅表姐相爱,老太爷说不行,硬把他们拆散了。结果梅表姐嫁给一个“肺痨病”,“肺痨病”很快就死了,梅表姐郁郁寡欢,不久也去世了。二孙子觉民和琴表妹相爱,老太爷也不准,要另外指一门婚事。觉民不像大哥觉新那么软弱,逃婚,跑了。这下子老太爷生病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高老太爷就把三孙子觉慧叫来说,觉慧啊,你给你二哥说,叫他回来吧,爷爷不再管他的婚事了,只要他回来见爷爷一面,爷爷只想临终前能看看孙子,享享天伦之乐。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些人他活着的时候很可恶,可是到临终的时候,也说出很善良的话来。

 

 

    接着,曾子又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对于大道,最视为珍贵的有三点。他前面说人之将死、鸟之将死的目的是表明他要临终了,现在说的这个话很重要。那么他说的重要的话是什么呢?就是“君子所贵者三”,君子所最看重的是哪三点呢?就是“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不过我认为这只是曾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不一定是孔子的思想,是曾子理解的孔子思想。“容”,就是仪容、外貌。曾子说,君子首先要看他的外貌、气象,这是很重要的。“暴”,就是粗暴、放肆。你只有端正容貌,才会远离粗暴和放肆。“正颜色”,颜就是指容颜,色是指脸色,就是指表情。随时都从容、安详、镇定,这样子就接近于诚实守信。一个内心很诚厚的人,他的表情总是很纯正、温和的。随时都挤眉弄眼的那种人,肯定是巧言令色,不会讲诚信。“出辞气”,就是君子说话时一定不要在言辞里带着怒气、怨气,带着仇恨,带着不满,夸大其词,要除去这些东西。只有除去这些东西,语言才能远离鄙俗。“倍”通“背”,表示违背。“笾豆之事”,笾和豆都是指礼器,祭祀的用具。这里指祭祀或礼仪方面的事情。有司就是有专门的机构。意思是什么呢?君子要搞好你自己内在的修养、外在的仪表,至于那些礼仪、祭祀之事自有特定的机关来管理。曾子很讲究形式,君子要有端正的外表,要有庄重的神色,说话要文雅和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外表与内心的和谐。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把小孩托付的人。古人说,七尺男儿,或者八尺丈夫,七尺、八尺是指成年男子,六尺是指未成年人。孤,无父之人为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就是可以把国家命运委托给他的人,在《三国演义》里边就有白帝城托孤。刘备把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这样的人就是可以托六尺之孤的人。可以寄百里之命,把方圆几百里的西蜀托付给诸葛亮。刘备说,可扶则扶之,不可扶则取而代之。刘阿斗能够扶则扶持他,他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具有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种气魄、这种胆量和这种忠心。

 

 

    “临大节而不可夺”,什么叫大节?死生之谓大节也,一个人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还能够不改变他的志向。曾子说,君子就是这种人吗?君子就是这种人啊。一个“与”,一个“也”,前者表示疑问,后者表示肯定。自问自答,这是强调君子是什么人:君子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这就是君子。所以诸葛亮可以算是君子了:能够辅佐朝政、运筹帷幄,还是真正有操守的人。

 

 

    附朱熹《论语集注》: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夫,音扶。启,开也。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诗小旻之篇。战战,恐惧。兢兢,戒谨。临渊,恐坠;履冰,恐陷也。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小子,门人也。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范氏曰:“身体犹不可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氏,名捷。问之者,问其疾也。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自言也。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此曾子之谦辞,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识之也。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远、近,并去声。贵,犹重也。容貌,举一身而言。暴,粗厉也。慢,放肆也。信、实也。正颜色而近信,则非色庄也。辞,言语。气,声气也。鄙,凡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笾,竹豆。豆,木豆。言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尹氏曰“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与,平声。其才可以辅幼君、摄国政,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可谓君子矣。与,疑辞。也,决辞。设为问答,所以深着其必然也。程子曰:“节操如是,可谓君子矣。”

李里《论语讲义》,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