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法针灸(秘传本)周左宇著---篇五

 吉文岐黄图书馆 2023-05-11 发布于天津

第十四章 新增针灸防险注意事项

民国六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出版之【针灸断病法则】,曾有【针灸不针不治法】一章,内容广泛,已受到世界各针灸医师专家学者之重视,反应极为良好,为针灸界避免无数次纠纷,对医患双方皆受益良多,近数年来,经数十位学者及专业同道之研究,又新增几条防险注意事项,特录于本书,以为同道之参考,并提高警觉,以免因疏而无效增加无谓困扰。

(一)人舌之中线上下有大血管,不宜放血,否则流血不止---主死。

(二)人舌下左右青筋上之金津玉液,以毫针放血为原则,不可以三稜针放血,否则不易封口,流血过多---主凶。

(三)膀胱经之承筋穴,绝对不可针灸,针则伤筋,行路困难,筋痛半年。

以上不易复原、灸烂亦不易封口---主险

(四)双目常闭,起目无神,尺脉似无,寸关脉尚平者---主凶。

(五)气形双脱,容面恐怖,双手脉虽正常者---主死

(六)产妇血晕,以针醒为度,不可留针时间太久---主险

(七)面色苍白,躲避针灸医师目神,不敢直视医师者,胆虚,脉正常者---主险

(八)面色黑滞,且有红斑,腰酸背痛,坐骨尤痛,针灸五次无效,是吃止痛药物中毒者---主险

(九)口若悬河,态度和气,长发乱须,双目红丝,针灸三次以上无效者,是非证人君子伪相,易生事端---主险

(十)油汗不止,身有大热,双目带红,脉仍浮数---主死

除古人经验事项外,以上十条非常重要,是根据各专业同道,数年经验,互相研讨之结论,特予录入,以为执业同道在治疗时重要参考,不可稍微疏忽,以防不必要之纠缠,能以顺利为患者解除痛苦。

第十五章 七星针之运用时机及操作方法配穴思路

一 七星针术的优点及其种类

1.七星针术的特点

①治疗广泛:七星针疗法适用于各科疾患,对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疾患疗效更显著,对器质性病证也有一定疗效。

②易学易用:一般懂得针灸疗法的医师,在很短期间内,就能掌握七星针术的理论及操作技术运用于临床,故容易推广、普及。

③经济节约:用七星针术治病,可节约大量药品,对医药条件困难,流动性较大的野外工作者,更具价值。

④工具简单:七星针术针具简单,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进行治疗。

⑤使用安全:只要注意检查,消毒针具,以正规方法进行操作,七星针术无副作用,不易发生事故。

2. 七星针的种类

①长柄式

②莲蓬式

③刷帚式

④套管式

⑤自动式

二 诊断方法

1.经络反应点与疾病

十二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的循行径路,又分别与十二个脏器有着密切联系,不但是外邪内传的经路,也是疾病反射于体表的反应系统。因此,多数疾病会在相关的经络上,出现此种【顺逆反应】的现象。

内脏有病,经气必定失常而影响经络。俞穴是经气反应的聚集点,因此,某一种疾病必然会从某一经的一定俞穴上显出像酸、痛、麻、木、硬结等的自觉或他觉的异常现象。这种具有病理现象的反应部位(俞穴),我们称之为【经络反应点】。

经络反应点所显示的各种不同的病理现象及所在部位,除作为诊断上的辅助,判明疾病的浅深合预后,以确定治疗方法和步骤之外,还可直接在这些反应点上施行针刺,疗效相当令人满意。

灵枢曾说【以痛为俞】,千金方说【阿是穴】,针方六集称为【不定穴】,医学纲目称为【天应穴】,都早已揭示经络反应点,是极重要的诊断合治疗根据。

经络虽有内传外输的顺逆反应作用,但病理机制却极繁复而多变,因此,出现反应在相关的另一经,或一经的病证,却在数经同时并现,亦有确知内脏违和,却在经络上无反应。也有因病者体质变异,体位移动等客观原因,使反应点的部位不能完全正确的反应在我们预测的穴位上。阴位,在压诊时,除在俞穴上按压之外,更要在其四周三、五分左右加以按压,常会使我们得到意外收获。

2.经络反应点的类别与现象

一般称经络反应点为压痛点或过敏点。其实,经络反应点除压痛外,尚有麻木、硬结等情况,既无痛、更非过敏。

虽然经络反应点经常呈现一个【面】的现象,但施术时当以这个【面】的中心,或是反应最强的部位,作为针刺点,故仍称之为【经络反应点】。

兹将其类别与现象简述于后:

①以反应现象区分,可分为七类

(1)压痛---是出现最多的一种,病者平时无痛觉,等医者按诊时方有所感,仅少数病者平时觉痛。

(2)硬结---隐藏在脊椎两侧之皮下组织中,呈梭形或柱形的疙瘩状物,多数伴有压痛,推压时有滑动的感觉。

(3)肿胀---多出险于头及背部,仅局部略见隆起,其它无异样,与一般充血性的炎症不同。

(4)肿结---常隐藏于颔、颈、或臀部皮下,呈球状,形如淋巴结肿,体积较硬结小,有时伴有压痛或麻木。

(5)麻木---出现部位与范围大小不一,头、背、腰、四肢、十指、或其中一两指都有可能出现,此种麻木不仁多与压痛同时并现。

(6)敏感---多出现于胸部、侧胸部、腹部、或少腹等处,类似被人抓搔腋窝时的痒感,压力加重时,更难忍受。

(7)酸困---多在脊椎的两侧或一侧、腰、胯、肩、项等处,也时有所现。局部的酸感常与全身的困乏同时并现,出现部位一处或数处不等。病者平时即有酸感,按压则更甚。

(8)压重---多在头部或太阳穴处,也有再腰背部的一个较小的【面】上,有时伴有酸或胀的感觉。

②以感觉者区分:

(1)自觉类---又可分两类:一种情况,病者本身有感觉,医者无感觉,例如压痛等是。另一种情况,病者本身有感觉,医者也有感觉,例如肿胀等是。

(2)他觉类---病者本身无感觉,医者有感觉,如硬结等是。

③以视觉现象区分:

(1)显现型---显现于体表,显明易见,如肿胀之类。

(2)隐现型---隐藏于皮下组织中,视觉不能见到,如肿结之类。

3.各类证候一般反应的部位:

①压痛

(1)肝气痛:胃俞、胃仓、中脘、梁丘等处多有压痛;

巨阙、至阳、筋缩等处有时有压痛。

(2)肝胃气:胃仓、期门、日月等处多有压痛;

肝俞、脾俞、胆俞、梁门、滑肉门等处,有时有压痛。

(3)吞酸:梁门、至阳、膈俞、中脘、步廊(右)下一寸等处有压痛;

          中庭、鸠尾、不容、巨阙等处有时有压痛。

(4)胃脘痛:梁门、梁丘、胃仓、中脘等处多有压痛;

脾俞、步廊(右)下一寸及夹脊(十一、十二胸椎旁)等处有时有压痛。

(5)伤食(嘈杂):梁门、肓俞、京门、肾俞等处常有压痛。

(6)喉蛾(乳蛾):大杼、风门、身柱等处常有压痛。

(7)痔疾:中髎、孔最等处常有压痛。

次髎、阳关等处,有时有压痛。

(8)便秘:左腹结常有压痛。

(9)热泻或寒泻:肓俞、水分等处常有压痛。

(10)重伤风及痰饮咳嗽:中府、灵台、孔最、俞府等处多有压痛;膈俞、神藏、大杼、风门、身柱等处有时有压痛。

(11)哮喘(喘急):灵台、中府、上脘,多有压痛。

大杼、风门、身柱等处,有时有压痛。

(12)胸痛(悬饮):至阳、郄门、心俞等处,多有压痛。

膈俞、膏肓、阳交、肩井、有时有压痛。

(13)痛经:大巨、气海、肾俞、京门、阳关等处,多有压痛;

小肠俞、中脘、灵台、腰俞等处,有时有压痛。

(14)血崩:肾俞、小肠俞、中极、京门等处,多有压痛;

气海、大巨、三阴交等处,有时有压痛。

(15)子宫不正:中脘、灵台、至阳、阳明等处,多有压痛。

(16)乳房痛:玉堂、膻中常有压痛。

(17)阴中痛:八髎、大巨、气海、中脘、志室常有压痛;

(18)阴虚(神经衰弱):神道、身柱、百会、膻中等处多有压痛;巨阙、上脘及一至九胸椎间有时有压痛。

(19)肝阳上亢(高血压):百会、天柱、心俞等处,有时有压痛;

巨阙、臑俞等处,多有压痛。

(20)耳鸣:肾俞、京门、巨阙、上脘等处常有压痛。

(21)心悸怔忡:巨阙、郄门等处常有压痛。

肾俞、京门、膏肓等处,有时有压痛。

(21)失眠:肝俞、筋缩等处多有压痛。

三至七胸椎间,有时有压痛。

(22)头痛(头风):天柱、百会等处多有压痛;

上脘、巨阙及后头部,多有压痛。

(23)偏头痛:天柱、通天等处多有压痛;

大杼、上脘等处有时有压痛。

(24)腰痛:肾俞、三焦俞、阳关,有时有压痛。

(25)肩臂痛:天宗、肾俞、京门、曲池等处多有压痛;

少海、郄门、尺泽、小肠俞、中髎等处有时有压痛。

(26)腰腿痛:次髎、风市、阳陵、大肠俞等处,常有压痛;

         中髎、环跳、殷门、昆仑、跗阳等处,有时有压痛。

(27)胁肋痛:膻中、玉堂、至阳等处,常有压痛

(28)腹满痛及飞尸(遁疰):腹结、大巨、水分、气海等处,多有压痛;

     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肓俞、滑肉门等处,有时有压痛。

(29)小便不通:水分处多有压痛

(30)血淋:肾俞、三焦俞、天枢、大横等处多有压痛。

(31)热淋:水分、气海、大巨等处多有压痛;

         肓俞、次髎、中髎、水道等处,有时也有压痛。

②硬结

(1)心脏疾患:夹脊穴三、四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2)肝脏疾患:夹脊穴五、六、七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3)胆腑疾患:夹脊穴八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4)脾脏疾患:夹脊穴七、八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5)胃腑疾患:夹脊穴十二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6)肺脏疾患:夹脊穴一、二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7)肠腑疾患:夹脊穴十四、十五、十六椎左右,有时有压痛。

(8)肾脏疾患:夹脊穴九、十、十一椎左右,有时有硬结或压痛。

③肿胀

(1)失眠:头部或肝俞穴,有时有肿胀

(2)肝阳上亢(高血压):头部或三阴交,有时有肿胀

(3)头痛(经常性):头部或项部正中(督脉)有时有肿胀

(4)胸痛(悬饮):痛侧之胁部,有时有肿胀

(5)肾虚:眼下部浮肿

(6)肾脏疾患:京门有时有肿胀

④肿结

(1)腰腿痛:臀部有时有肿结

(2)腹满痛及飞尸(遁疰):少腹部(多现于大巨穴处)有时有肿结

(3)肠胃疾患:颔下、耳下常有肿结

(4)少腹急结:少腹左侧常有肿结

⑤麻木

(1)肝阳上亢:四肢或一侧有麻木感觉,有时仅有一、二指有麻木感觉。

(2)头痛(经常性):头部有时有麻木感觉

(3)脚气:少腹部有时有麻木感觉

(4)妇科疾患:腰腿或臀部有麻木感觉

⑥敏感

(1)肩背痛:缺盆或天宗附近有时有敏感

(2)心悸怔忡:膏肓穴有时有敏感

(3)便血(大便下血):腹部或长强穴有时有敏感

(4)遗精:少腹部有时有敏感

(5)失眠:项部、后头部有时有敏感

(6)肝胃气:梁门附近有时有敏感

(7)疝气:少腹部或会阴穴有时有敏感

(8)肠胃疾患:腹部、背部有时有敏感

(9)妇女经闭:小肠俞常有敏感

⑦酸困

(1)偏头痛:肩胛部(多数在左侧)常有酸困感觉

(2)吞酸:夹脊穴(部位不定)有时有酸困感觉。

(3)妇科及肠胃疾患:腰部或鼠蹊部常有酸困感觉。

⑧压重

(1)肺痨:俞府有时有压重感觉

(2)头痛(经常性):百会、太阳等处,有时有压重感觉

(3)肠胃疾患:陶道、身柱、神道等处,有时有压重感觉

(4)妇科疾患:腰部或背部有时有压重感觉

4.压诊的步骤

压诊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可探索出经络反应点的部位与状况,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价值,使七星针术发挥更大的医疗作用。

初学者,应先以【四诊】所得资料,加以【辨证】,臆断处某病属于何经,再按压该经及其表里之经,以及同属之经的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络穴及夹脊穴等。另外,还需按压邻近于病灶的部位。例如:足阳明胃经有病,除按压本经上述诸穴外,尚须按压足太阴脾经(脾胃相表里)和手阳明大肠经(胃与大肠同属阳明)之上述诸穴及腹部(病灶的部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常会很自然,近乎直觉地直接找到必须按压的部位。

压诊前,医者双手要消毒,保持干燥,冷暖适中,不使病人因突然的刺激而觉不适。

5.压诊的方法

①拇指推压法

适用于背部、胸肋部、及靠近骨骼部份。

施于背部脊椎两侧时,病者应取伏位或卧位。以双手大拇指紧贴病者脊椎棘突两侧夹脊穴或其它部位,以均匀压力,自上而下推压。   

施于胸肋部位时,病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以双手大拇指分别紧贴于胸骨两侧之肋间,顺着肋骨的弧度,分向左右外方同时推压(或自胸部两侧肋间向胸骨处推压亦可),自锁骨下肋间起次第进行推压(妇女乳部要用三指揿压法。

②三指揿压法

适用于腹部、臀部及肌肉丰满的部份。多数采用卧位(仰卧、俯卧、侧卧)。其方法是以食、中、无名等三指并按于需压诊的部位,由轻而重地施压力,有时并需揉动。诊察处反应时,更将食指和无名指离开皮肤,仅用中指探索其最高反应点,以便确定针刺部位。

施针前后,要消毒双手,擦干手汗。天冷时,先烤暖双手,再行压诊,不使病人因突然的刺激而感不适。

三 刺法

1.针刺的练习步骤合方法,为不使病情恶化,减轻病者痛感,提高七星针术的疗效,医者须按下列步骤进行练习。

第一步骤:

目的与要求:下针时,针身必须正直、平稳,著力点要均匀,不可一边轻,一边重。

练习方法:取纸张较薄的旧书或簿本一册,右手持针(腕和臂悬空,不可有所倚靠),用适当的腕力连续啄刺于书本上。每隔几分钟检查一下书本上针刺的印迹,是否同一组的七个针孔都一样大,若大小不同,则表示针身落下时未能垂直,或用力不匀。

第二步骤:

目的与要求:针刺快速、准确

练习方法:以上一练习为基础,利用书本上的每一个字作为目标,由慢而快进行啄刺练习。以每一分钟啄刺一百针以上,且能刺中每个字的中心,为合格标准。

说明:①因穴位间之距离不等,临床操作应较练习时略慢;

②因穴位较多,针刺必须快速;

③针刺时起落愈慢,病者愈痛。

第三步骤:

目的与要求:体会补泻手法的分别,掌握轻刺与重刺用力的大小

练习方法:以自己的身体作练习,体验针刺的技术合轻重,使每一针的份量都控制得恰到好处。

说明:初次在身上针刺时会感到疼痛,技法熟练后,便觉得疼痛轻微,甚至毫不觉疼。

2.针刺前的注意事项

①操作乾应作例行消毒工作,针具可经常浸于瓶底垫棉之酒精瓶中,随时取用。

②针刺前,先擦去附于针身之酒精,再以针尖轻刺几下药棉团,不但可吸去针尖处未洒干的酒精,且可检查针尖是否弯钩(针尖弯钩时,会将棉花纤维钩起)

③医者态度和蔼认真,不可粗鲁轻浮,以免病者厌恶不安而影响疗效。

④对初诊病者,应说明针刺时的感觉和状况,多加安抚,嘱其于施术时保持原来体位。如有头晕、心悸、欲呕等反应时,应立刻说明,以便停针。

⑤对体质极度衰弱,或贫血及心脏病患者,操作宜速,选用穴位,开始宜少,以后逐渐加多。

⑥小儿及妇女在初次接受针刺时,除参照上条外,并应时刻注意其体位之移动,孕妇尽量避免针刺合谷、三阴交、少腹部及四肢末梢诸穴。

⑦对肌肉坚实、皮肤较厚及体格肥胖之病者,刺激宜略重。

⑧皮服病患者应另备专用针具,并分别保管,用后宜严格消毒。

⑨操作中,应随时询问病者的感觉,一旦发现病者有心悸、头晕、欲呕及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针。

⑩病人晕针时,先令其躺卧,速刺人中、十二井、十宣等穴,或在八髎处进行排刺,即可苏醒。

3.针刺的方法:

七星针与针灸术之工具、构造及形式各异,刺法亦截然不同,针灸术的针刺多数採用捻入法,并须一定时间的留针;而七星针非但不必捻进、留针,而且要求刺中穴位以后,要以极快的速度离开表皮,这种如【蜻蜓点水】、【鸟雀啄食】的针术操作,名为【啄刺法】。

啄刺时,应注意【力】的运用:

①必须单纯的、灵活的施用腕力,切忌动用肘臂的力量。

②力量要平均:当针尖接触到病者表皮时,必须使针上所附有适当的【力】渗入皮下,使病者承受道针力所给予的刺激,切忌起针太快,造成针力不及,或起针太慢,造成针力太过。

4.针刺的手法

七星针术可扶正祛邪,故手法有补泻之分。

一般以轻刺为补,重刺为泻。又因针刺数与补泻有密切关系,又以轻刺三下为补,重刺四、五下为泻。但仍须参照病位的表里、病情的虚实、患者的体质……等,而予以灵活的运用。例如:疼痛、痉挛等实证,须用泻法以缓解之,麻木、酸、痒等虚证,须用补法使之恢复。

另外,介于补泻之间的中等刺激,称为【平补平泻】,其适用范围如下:

①由于病情需要,不宜补又不宜泻时。

②病程较久,体质极弱、敏感,或初次接受针治的病者,暂时不宜採用泻法时,用【平补平泻法】代之。

5.针刺的程序:

①以俞穴部份论:先刺背、腰、臀,继刺胸、腹部,再刺肩部,最后刺四肢。

②以针刺此数论:根据部位规定的先后,轮回取刺,绝不可在某穴上连续刺几下,再换另一穴连续刺几下。这是不合操作要求的错误手法(只有在晕针或急救时可以採用)。

③某部份应刺的俞穴刺完后,进行第二部份针刺前,要用手轻抚摸刺过的穴位,以缓和病者不舒服的感觉。

四、治疗

1.治疗原则

七星针术是中医疗法之一,应以传统医学的方法辨证论治。或急则治标、或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不以攻病为能事,而以培补人体先天原气,来祛除病邪,使反常的病理变化,转归为正常的生理现象。

2.处方规律:

①夹脊取穴法:【夹脊】为临床比用的俞穴之一,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功能及分段主治的作用。临床当取其与病症有关的一段列入处方。

②经络取穴法:

(1)根据按诊所得的反应点(如压痛、肿胀等),不论是否在穴道上,都要列入处方。

(2)根据证象显现的部位,取其邻近四围的穴道,列入处方。

③循经按络取穴法:

①按病证所属的脏腑经络,取其四关以下的穴道,列入处方。

②原、络、会、郄、俞、募等特殊穴道,与夹脊一样,列为重点。

③与发病本经相表里之经及同属之经必须兼顾。

④任督二脉分统手足三阴与三阳,对内脏疾患的急救及调理有著效,不可忽略。

总之,七星针术属于整体疗法,必须针对病情综合选穴,所取穴位常达二、三十处,但由于刺法简便快速,一般多在十分钟左右,即可全部操作完成。

3.治疗间隔:根据病情的缓急,病程的新九,体质的强弱等具体情况而定。

①以病情而言:急病每日针一次至二次(两次应间隔四小时以上),慢症隔日针治一次。

②以病程而言:新病每日针治一次;久病隔日针治一次。

③以体质而言:体质较好者,每日针治一次;体质衰弱者,隔日针治一次;体质极度衰弱者,隔二日针治一次。

当针织一定期间后,必须停止一段时间,使病者有适当的休息机会,藉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和针治的影响,且使病者的元气重新氤氲于体内。一般在针治十五至二十次以后,应当休息五--十日,然后视病情的需要,考虑续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