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针

 guaimao 2012-02-15

皮肤针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皮肤针
英文名称:
cutaneous needle;dermal needle
定义:
多枚针集束固定,用以浅刺皮肤的针具。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针灸学(二级学科);针灸疗法及其他(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皮肤针   
皮肤针

①针具名,是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因其刺激轻微,仅及皮肤,又名小儿针。市售小锤式皮肤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称为梅花针(5枚)、七星针(7枚)、和丛针(针数不限)。另滚刺筒和刷帚针亦属此类。使用时以腕力弹扣刺激部位。 治疗时,手持细柄,用针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扣打。②用这种针进行治疗的方法。

目录

简介及起源
针具介绍
  1. 集束七星针
  2. 散点七星针
皮肤针疗法治病依据
皮肤针操作方法
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1. 适应症
  2. 注意事项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及起源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
  

皮肤针

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skin needletherapy)。皮肤针刺法是丛针浅刺法,由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皮肤针,又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之分,是以多支短针组成,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
  皮肤针法源于古代的“半刺”、 “毛刺”、“扬刺”等刺法,《灵枢·官针》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上述诸法同属浅刺皮肤的针刺方法。《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说明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密切联系,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刺法的形成取法于古代的半刺、浮刺和毛刺。皮肤针治病主要经络学说之皮部理论为依据,应用皮肤针叩击皮部,通过孙脉-络脉-经脉而作用于脏腑,以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营养,达到治病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脊柱两侧的皮部以及阳性反映与内脏联系的实质,可能与节段性神经的支配有关,因某一内脏器官的感觉神经纤维,与一定的皮肤肌肉区的感觉神经纤维,都进入相同的脊髓节段。内脏和体表可能通过这条途径,在神经和体液参与下相互联系。因此,当内脏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阳性反映和阳性物,这便是皮肤针重点叩刺的部位。

编辑本段针具介绍

  皮肤针因施术时较少痛感,尤其适合小儿,故又称小儿针,其针头由5支针
  

皮肤针

组成的,像梅花的形状,称为梅花针;由7支针组成的,叫七星针;由18支针组成的,叫罗汉针。
  皮肤针外形似小锤状,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硬柄用硬塑做成,弹性小软柄有弹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长度约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针的数目多少不同,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分支针)。针尖要求不可太锐,应呈松针状,全束针类要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铁损。检查针具时,可用干脂棉轻沾针尖,如针尖有钩曲或有缺损,则棉絮易被带动。 临床上常用的是七星针分为二种:

集束七星针

  针7支直径0.4~0.6毫米、长2厘米的合金针,用银丝缠绕成束,安置在针头中,也可用锈花针绑成束夹的筷子上临时应用,针尖税而无芒,针柄多为无弹性的硬质柄。由于7支针尖距离较近,不易刺入表皮损伤毛细血管,刺后针迹只留有一组充血的红点。

散点七星针

  将7支直径0.4~0.6毫米、长5毫米的针分别装入针头的针盘内,周围6支中间1支,针间距离为2毫米左右,针锋税利,针柄多为弹性柄,易于刺入皮肤刺破毛细血管,刺激后针迹处多有出血。

编辑本段皮肤针疗法治病依据

  皮肤针疗法之所以可以通过刺激皮表,调整脏腑、经络之气,从而治疗疾病,它
  

皮肤针相关书籍

的理论依据就是经络学说中的皮部理论。 十四经脉各有大的分支,称为十二别络和十五络脉等,还有许多小的分支,称为三百六十五络,各自再分出若干小络,称之为孙络,布满了各经循行范围内的皮肤上,构成了十四个经络分布区域,人体内脏和外界发生联系,有依赖于皮部小络,外界的信息由小络传递于络脉,由络脉传于经脉,再由经脉传入内脏,人体才能根据信息,来调整适应外界变化;脏腑通过此传递线路,将不需要或是多余的气散发到外界,再从外界吸收需要的气(如日月精华之气等),来保持人体机能的阴阳平衡,使人体正常生存;人体也通过此通路执行防御,如卫气不足时,这一通路又成为邪气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由皮肤小络进入络脉,由络脉进入经脉,从经脉侵入脏腑,引起脏腑疾病。
  《素问·皮部论》说: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肤,则腠里开,开则邪客于络,络脉满,则注于经,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这条通路也是针灸、气功、按摩、皮肤用药等治疗疾病的途径,针灸刺激皮肤可以治疗内脏疾病就是这个道理;内脏疾病还可通过此途径在皮肤上出现各种反应,如疼痛、压痛、颜色变化、皮内结节等,这些反应已成为诊断的指标。 总之,皮部是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皮部即是按十二经脉的外行线为依据,将皮肤划分的十二个区域。它位于体表,对机体有保卫的作用,同时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变。反之,通过皮部的治疗亦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扶正驱邪。

编辑本段皮肤针操作方法

  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强度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不同体质、部位或病症进行选择。
  (1)轻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仅使皮肤略有潮红。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头面部及虚症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2)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但不出血。适于治疗一般常见病。
  (1)重刺激:腕力重,针具高抬,节奏略慢进行叩刺,局部皮肤明显潮红并有微量出血。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局部压痛明显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根据刺激强度和病情,皮肤针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以10~20次为一疗程。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分类的方法很多,为便于初学者掌握起见,我们只选择介绍三类,即整体叩刺部位、局部叩刺部位和腧穴叩刺部位。
  其中腧穴叩刺部位,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样,根据病症选择穴位在穴区区域内叩刺即可。另外两类部位如下:
  (1)整体叩刺部位:在背部脊柱两侧叩刺,一般分成三纵行:第一行距脊柱约1厘米,第二行距脊柱约2厘米,第三行距脊柱3~4厘米。多数病症都可叩刺这些部位。
  (2)局部叩刺部位:主要包括发病部位、压痛点、感觉异常区域以及阳性反应物(通过触摸所发现的皮下结节状、条索状物)等。
  具体叩刺时,上面三类部位可综合选用,如胃病,可在叩打脊柱两侧的基础上,再按辨证选穴及所寻找到的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进行叩刺。

编辑本段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适应症

  (1)头痛:可在头部,后项部沿督脉,膀胱经,胆经循行叩经叩刺,重点叩百
  

七星皮肤针

会,风池,太阳,上星等。
  (2)失眠,多梦:选夹脊穴,膀胱经穴,重点叩刺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头部叩刺安眠穴,神庭。四肢选神门,三阴交。
  (3)痛经:选腰骶部两侧,任脉,肾经,脾经循行部位,重点叩刺气海关元肝俞肾俞三阴交等。
  (4)肌肤麻木,牛皮癣:局部叩刺加悬灸。
  (5)班秃:局部叩刺加背俞穴。
  (6)弱智儿童:叩刺头,颈,项部,华佗夹脊。
  (7)缺乳:取背部第3-5胸椎旁开2寸,胸前两侧乳房周围及乳晕部,两乳房作放射状叩打,乳晕部作环形叩打。用轻刺激法,每日1次,配合针刺少泽穴。

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尖参差不齐者须及时给予修理。重叩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消毒并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局部皮肤有创伤或溃疡者,不宜作用本法。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避免斜,钩,挑,以减少疼痛。循经叩刺时,一般每隔1厘米左右叩刺一下,可循经叩8-16次。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