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味中药,创造一个奇迹

 谷山居士 2023-05-11 发布于上海

每天6:30

喜欢请为我星标

Image

Image

甘草干姜汤

【方药】

甘草炙四两(12克) 干姜二两(6克)

【煎服】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自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解说】

古圣治阴阳两虚之证,往往扶阳于先,滋阴于后。本证亦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使阳生则阴长,阳固而阴存。然本证毕竟有脚挛急、咽干等阴伤之象,在回阳时亦不能不加考虑,本方甘草剂量大于干姜一倍,即意在温中回阳而又不伤下焦之阴。后世多将本方用于脾、肺虚寒之证,如治脾阳虚衰,不能统血之大便下血,易干姜为炮姜,以温脾摄血;又虚寒肺痿,津冷气沮,上不制下之吐涎沫、头眩、遗尿,使用本方有良效。

Image

Image

运用


一、鼻衄

岳美中医案:阎某某,男,21岁。素患鼻衄,初未介意。某日,因长途出车,三日始归家,当晚6时许开始衄血……历时5个多小时不止,家属惶急无策,深夜叩诊。往视之,见患者头倾枕侧,鼻血仍滴沥不止,炕下承以铜盆,血盈其半。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志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汤:

甘草9克,炮干姜9克。即煎令服,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志渐清,脉渐迟,能出语,衄亦遂止。翌晨更与阿胶12克,水煎日服2次。后随访,未复发。

[《岳美中医案集》1978:49~50]

按语:(原按)患者素有衄血,阳络已伤,今因事不如意,肝气大升,遂至血出如涌。《灵枢·寒热》篇所谓“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即其病因病机。然此例出血过多,阴液骤失,阳无所附,又值夜半,阴自旺于阴时,阳气暴亡之象毕现,如执补血、止血之法,阴或可挽而阳终难复,变生顷刻,此际,唯冀速回其阳,待厥愈足温,脉续出,神志清醒之后,方可缓图徐治,甘草干姜汤之施,意即在此。然甘草干姜汤非止血之剂,而血竟得止,是因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固则阴自安于内守,即堤防既固,水流则无泛滥之虞。

Image

二、吐血

赵守真医案: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今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瘀药,亦不应。吾诊时,血尚零星未止,色黯而稀,又不时微咳,频吐清涎,口淡,食纳不佳,小便黄。舌润滑无苔,脉濡缓。检视服方,寒温兼备,然既非热证,栀芩因不可用,又非元阳衰损,卫气不敛,桂附亦属不宜。其脉濡缓,便溏,脾虚而未甚;咳频吐涎,乃肺寒而未虚。如此证情,拟予六君子汤加炒侧柏、焦荆芥之属,五进而血仍吐,久思不得其解。旋忆及陈修园氏三字经吐血章“温摄”之言,乃恍悟六君参术之过补,又不如甘草干姜汤温肺补脾之适应,所谓补而不固,温而不燥也。方疏:

炙甘草18克,干姜(炮成炭用)9克。水煎温服。

4剂,吐血少间。再3剂血全止,后用饮食调养,未另服药。

[广东中医1962,(9):13]

按语:秦伯未著《秦氏同门集》指出:“若痼疾久吐之家,其本已虚,其气多寒,而其势亦较缓,故治疗上以温补为主。”盖血循经道,得温则行,遇冷则凝,卒用寒凉,固能止暴吐于一时,然溢于脉外之血,又势必因寒凉而瘀滞不行,阻碍血行,继之吐血不已,必不能愈人,医之过也。本案吐血,有脾肺虚寒之征,则宜以甘草干姜汤温太阴阳气,令其固摄血行则愈。

Image

三、劳淋

赵守真医案:卿某,以夏日田间劳作,溽暑熏蒸,憩息又多席地而坐,不免湿热侵袭,遂致淋病。其候小便涩痛,点滴难出,且时有血渗出,痛楚不堪言状。余按其脉数而无力,口不渴,舌苔白腻且滑,胸痞闷,微咳多涎唾,大便畅。审由劳甚伤于湿热,复损于血所致。……但以服寒凉药多,热已清,湿尚留,治以利湿滋阴疏经和血为宜,处猪苓汤加牛膝、丝瓜络。连进10剂,血痛虽减,淋则依然,且胸满咳痰转增。释其所以,由于水湿上泛,寒生于肺,上窍不通,下窍难利,故上之咳痰,乃寒非热,下之淋非热而属湿,其重心不在下焦而在中上二焦,法宜温肺健脾。但二术温燥有伤津液,麻辛散有伤肺气,皆不切用,因书服甘草干姜汤。

生甘草(连梢用)24克,干姜(炮透)9克。

进5剂,逐渐尿长痛减血止,亦且胸舒涎少,前方既著显效,又服5剂,病遂痊愈。后用清和之益气健胃药调理康复。

[广东中医1962,(9):13]

按语:本案一误再误,方才抓住主证,可知治淋不能囿于湿热也。用甘草梢者,意取走下利水之长也。

Image

四、遗尿

赵守真医案:刘某,男,30岁。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能服者肺经之药耳。复思消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肾而不能制约,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亦何独不然。景岳有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遗尿之源,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疏予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日2帖。

3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5日而诸症尽除。然以8日服药16帖,竟愈此难治之证。诚非始料所及。

[广东中医1962,(9):14]

Image

Image

Image






经方医学

(1~5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