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

 一中大语文 2023-05-11 发布于福建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茸茅竹而居之。日啖茶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B.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C.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D.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的“引”,是类似于序言的一种文体,与《滕王阁序》中“恭疏短引”的“引”字含义相同。

B.“辙亦迁海康”中的“迁”为“贬谪”之意,与《张衡传》中“再迁为太史令”的“迁”字含义不同。

C.“乃欲以桑榆之末景”中的“桑榆”喻指晚年,与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桑榆”含义不同。

D.“区区之迹”中“区区”为“微小”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为官多遭贬谪,他在儋耳住草屋,食茶芋,生活困苦,陶渊明的诗歌给了他精神寄托。

B.苏轼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性格相似,经历相近,因此惺惺相惜,把陶渊明当作效法的榜样。

C.苏辙相信后世君子会对苏轼的遭际做出正确的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歌超过了李白和杜甫。

D.苏轼称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苏辙认为东坡诗充沛盛大,可见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相互欣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2)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参考答案】

1.B    2.D  “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为愚拙的意思,与“区区之迹”中“区区”含义不同。

3.B  “苏轼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性格相似,经历相近”理解有误,文章并没有说苏轼与陶渊明“经历相近”。

4.(10分)

(1)(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外界环境多有抵触,必然留下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避世(或隐居),使你们很小就挨饿受冻。(大意正确2分,落实关键词“忤”“贻”“辞世”的含义各1分)

(2)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大意正确2分,落实关键词“驰骤”“和”“继”的含义各1分)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竹子修建房屋来居住。每天吃的是苦菜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看不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外界环境多有抵触,必然留下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避世(或隐居),使你们很小就挨饿受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如今,我现在倒真有这些毛病,但一直没有及早发现。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俗的祸患。这正是我深深地为他折服的地方,并且决心在晚年把他当作效法的榜样,哪怕是学到他的万分之一也好。”

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认为自己赶不上。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拿他和陶渊明相提并论。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康县城南的东斋里特作这篇序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