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汇报|好的评价是把孩子当“人”看待

 ljy625 2023-05-11 发布于重庆

2019年05月09日

  “外语本应是我的强项,却只考了94分,最好的学生也只有98、99分;语文考试基础阅读得5分的同学基本没有,我只得了2分,全班最低;数学考试虽然得了100分,但全班满分的有11人,也不理想……”沪上一名初中生近日在日记中对考分吐露出的情绪,引发教育界人士对于教育评价方式的深思。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小学校长学术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直言:“没有得满分的学生对分数表达出渴望,获得高分的学生也没能从中得到愉悦。那么,老师整天忙着打分的意义何在?!”

要从标准化评价走向表现评价

  数学考试过后,老师分析试卷——面向全班学生,花费两节课的时间,一道题一道题地详细解析。结果,考了98分的学生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做课外作业;考了30分的学生,依旧听得云里雾里。“再做一遍没有多大意义,会做的人不用讲了,不会的人讲了也没有用。”写日记的初中生如是说。

  纸笔考试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评价方式。而在崔允漷看来,这种标准化评价存在弊端。他说,纸笔考试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略了知识的应用。“考试让学生记住什么是狗爪子,什么是狗身子,什么是狗尾巴。至于什么是狗,学生却一概不知,这就是我们现在考试面临的问题。”

  专家认为,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评价方式也应逐步转变,在标准化评价基础上加入表现评价,以此评判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情感态度。比如,不少大学在面试学生时,都是教授与考生面谈;上海纽约大学等高校则邀请学生共进午餐、参与各类活动,在举手投足中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老师是教学素养的“巨人”,评价的“矮子”

  “中国老师在教学素养上是巨人,在评价素养上是小矮人,只会教不会评。”崔允漷说,课堂上有许多学生的行为活动,哪些应成为评价的内容,需要老师精心设计。

  眼下,“堂堂清”“堂堂巩固”是不少老师评价自己教学效果的方法。一堂课40分钟,前35分钟老师在讲课,最后5分钟做课堂练习。“如果学生做不出题目,老师也没有时间来继续讲解,何来'堂堂清’?”崔允漷说,未来,教师要学会将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统一起来。比如,在进行理科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诚信,老师可通过一个月的动手实践、解析实验数据,来判断学生是否诚信。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指出,长期以来,学校更重视终结性评价,这一倾向往往会导致用结果制约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评价改革至关重要。

评价的目的不是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

  连续八轮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比如,2012年,测试增加了财经素养的内容;2015年,对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试又深化为团队协作能力;2018年,测试增加了全球胜任力和幸福感的问卷。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璟认为,这一系列变化表明,如今的评价已越来越突破传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等认知能力的范畴,重视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合作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财经素养等综合素养。

  评价改革伴随着教育综改不断向前推进。不少与会专家和一线教师提出,评价是把双刃剑,既有其温暖的一面,可以激励孩子更好地学习;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改革如今势在必行,什么才是好的评价?专家们表示,21世纪,学生应该掌握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之配套的,中小学教育评价应该在尊重成长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待。

  尹后庆表示,评价的目的不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科学的评价方式应该让孩子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

  怎样的评价方式最科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蔡丹认为,教师评价的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动力、有智慧的学生,一个完整人格的学生。

阅读原文

记者|张鹏

来源|文汇报

编辑|李梓昕

编审|吴潇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