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农日用杂字》解读(一)

 新用户01185842 2023-05-11 发布于山东

      杂字原文:人生天地间, 庄农最为先 ,要记日用账 ,先把杂字观,你若待知道 ,听我诌一篇 。开冻先出粪, 制下镢和锨。扁担槐木解 ,牛筐草绳拴 ,抬在南场里, 倒碎使车搬 。粪篓太也大, 春天地又暄。

        释义:

       杂字:把各种常用字缀集成韵,以便于记诵的实用字册。如四言杂字、五言杂字等。

      《庄农日用杂字》(实为《日用杂字》)的作者马益著(1722——1807年),字锡明,号梅溪,山东临朐县胡梅涧人。

         待:想、要。

         诌(zhōu):基本字义是编造:胡~乱扯。在这里是讲述的意思。

         开冻(kāi dòng):也称化冻。即节气在惊蛰前后,大地回暖,凡隆冬冻结的东西都化开了。

        制(zhì):或作置。整理或购买货物。

         镢jué:锄类工具,翻地、挖掘之用。

上图为鐝头

  锨(xiān):铲类农具,铲头多为长方形铁片,有木柄,用于清除粪土。

     上图为铁锨和木锨

       扁担(biǎn dan):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在山东多用国槐木制成,约长两米。

       槐(huái):落叶乔木,有国槐、洋槐之分。木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

      解(jiě ):剖开,分开。用锯将木料分割成可用板材。

       牛筐(niú kuāng),或称作“油筐”:指抬粪土用的大筐。这里的“牛”,是奇大的意思。山东有些地方将牛读作油,如把出奇硕大的昆虫加一个油字,显示其大。比如油蜂,大过蜜蜂、马蜂;油蜻蜓,大过红蜻蜓、蓝蜻蜓和绿蜻蜓;油葫芦,大过虎头蛐蛐、猴头、相公帽和饭蛐蛐等,都是将“牛”读成油。

    牛发音为油(you)是古音,《说文解字》牛是“语求切”,就是油的音。在康熙字典中,牛这个字的读音,不论是语求切、鱼尤切,还是疑尤切,都读作you。

       倒碎(dào suì):即倒粪,用镢、锨、二齿子等工具来回翻动堆着的粪以便把粪肥弄碎。

      搬(bān):运。

      粪篓(fèn lǒu):用腊条、荆条或紫穗槐枝条编成的用于装运粪土的长方形大筐,安放在独轮车上成对使用。

       暄(xuān):物体质地松软谓之暄和。


       解读

       “开冻”,即节气在惊蛰前后,大地回暖,凡冻结的东西都化开了。俗话说的“惊蛰无凌丝”,就是此意。

       开冻先出粪(有的杂字文本为“开冻就出粪”),是说农家在开冻后,将积攒一冬的人畜粪便从厕栏里挖出来,准备上地作肥料。

       镢和锨是两种农家常备工具,用于挖刨东西。因大牲畜粪便混有草屑,出粪时一般先用镢头挖松,再用铁锨铲到牛筐里。

       杂字中说的“牛筐草绳拴”,这里面说的草绳是用什么草制作的?其实是一种山东省寿光市羊口(俗称羊角沟)的特产,叫做“壮草”的植物。民国版《寿光县志》记载:“壮草产羊角沟北坨,性坚韧,故名。贫民刈之索绹,卖于春(榷)运局作捆缚盐包之用,赖以糊口者无算。”其中说的就是这种“性坚韧”的草产自羊角沟,很多贫民割来制成绳索卖给人家捆缚东西用。

        在山东,装运东西用的筐有两种,一种叫做“浅筐”,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浅一点的筐子,用稍细的腊条、荆条或紫穗槐枝条编制。腊条是一种韧性极高的灌木的细枝条,粗一点的做锤把、镐柄、打场用的木叉,细条子用来编制筐篓,很耐用。浅筐没有把手,用一根四五米长的麻绳,从浅筐底部十字交叉托住拴好,一扁担可挑俩。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牛筐”, 用稍粗的腊条、荆条或紫穗槐枝条编成。牛筐之所以用草绳拴,是因为草绳经济实用,抬东西时绳子不容易打滑。抬筐用的绳子,还有棕绳和猪毛绳等,都具有防滑的特点。

       抬粪除用牛筐外,还需要杠子或扁担。制作扁担的最好木料是国槐木,这种木料质地细密,微有弹性,经久耐用。洋槐(刺槐)从外域引进也就百余年(据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引入山东胶州开始栽培的),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杂字,其中所说的槐木,肯定不是洋槐木。

       将粪“抬到南场里”等院外空闲地方,风吹日晒几天,就可以“倒碎使车搬”到白片地里了。

       有人把原作者的“倒碎使车搬”写为“捣碎使车搬”是不对的。刚出圈栏的人畜粪便成块成团,非常粘湿,是不能捣的,只能倒腾着晾晒,待稍微细碎后再用独轮车运到地里。

       独轮车有大中小三种,即“大车子”、 “二把手”和“土牛子”。这三种独轮车构造基本相同,主要用于农业,闲时搞些短途运输。这种车子的车架一般是用槐木做的,全部卯榫结构,浑身没有一只铁钉。车轮是枣木做的,外面的一圈相当于现在的胶皮车胎,叫“车辋”。车轮中间是“车毂”,形状像一个割去两尖端的橄榄球,车毂中间横穿一根铁制的车轴。车毂和车辋用8—18根木制的车辐支撑连接起来。车轮的整体全部是卯榫结构,相互间配合紧密,在承重状态下,行走于崎岖不平的乡间土路,任凭翻扭颠簸,卯榫不得有任何松动,因此对制作工艺技术要求极高,都是由专职的“车木匠”打制。


        “土牛子”即单人“驾驶”的小独轮车,平车盘,车轮安在车盘下面。推车者将用细麻绳编制的“车袢”缠挂在车把上,肩膀上横搭一块披布,车袢搭在脖颈上。这样,货物的部分重量就压在推车人的全身上,可以腾出双手掌握独轮车平衡和方向,腰腿向前用力推车也能使上劲。货物装车有点小技巧,两边平均不“偏沉”自不必说,前后搭配也要合理,要尽量使货物重心落在车轴上,这样推起来不前沉不后沉轻松省力。这种独轮小车除了运送粪土和庄稼,还是农家常用的代步人力运输工具。

        “二把手”是稍大一点的独轮车,车轮高于车盘,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前后各有双把,前拉后推,由两人前后共同驾车推动,运载能力一般为千斤左右,如果套上牛、驴等牲畜,也可多至两千斤。在前后两车把之间,挂“车袢”,驾车时搭在肩上,两手持把,以助其力。

       “大车子”的车型比“二把手”大好多,用时三人一驴,或牛或骡,推车人只管掌握平衡方向,前进全凭牲口拖。大车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车轮特别大,看起来与车架有些不配称,车架离地很高,装载量极大,因此后面的“驾驶员”视线完全被阻挡,只能看着脚底,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

        “二把手”和“大车子”在旧时的鲁中一带比较多见,山东北部平原乡村基本不用。

        往坡里送粪时,由于粪篓太大,装粪较多,加之春天刚刚化冻,土壤松软,即所谓的很暄,仅靠人力推车相当困难,必须借助畜力来进行,常用的就是套牛拉车。

(作者:王守照。图片来自网络,在此特向原作者致谢)

2023年5月1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