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李广难封”?真如汉武帝所说他命不好,还是另有原因?

 昵称vUWeivtn 2023-05-12 发布于陕西

作为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飞将军”李广在世的时候,至少有两次被封侯的机会,皆因他的小小疏漏而错过了。

正因如此,亘古亘今才会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李广难封!

第一次,由于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李广立功之后,私自接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使得汉景帝很不高兴,因此没有再对他加以封赏。

第二次,由于在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前,李广不理皇命,再三自动请缨,坚决要求参与对匈奴的作战,犯了封建专制体制中的大忌,而且在卫青将他调开之后,因为迷路而耽误了会合期限,最终悲愤地抽刀自刎。

事实上,之所以丧失两次封侯机会,也不完全是李广一个人的错,尤其是“漠北之战”那一次……

当时,汉武帝(刘彻)一方面觉得李广年事已高(年过六十),不适合再随军出征,另一方面则认为李广此人“数奇”(命不好),因此他表面上同意李广作为先锋官随卫青出征,但实际上却暗地里告诫卫青,让他在遇上匈奴主力之前将李广调开。

由此,李广错失了与匈奴主力对战的机会,同时也错失了很可能被封侯的机会。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认为李广的命不好?这是他调开李广的借口,还是李广的确如此呢?

古人大多迷信,因此总是习惯将李广未得封侯的原因归咎于他的命运。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就曾写过一首名为《老将行》的诗,其中有这样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意思是说,卫青之所以不败,那是因为有天神辅助,而李广之所以无功,则是因为命运不济。

难道事情真的如此吗?汉武帝所说的“数奇”有道理吗?

事实上,李广的一生虽说经历了不少战役,但他也确实有过一些不太好的战绩……

比如,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时的“龙城之战”,当时由李广与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四人一同出征,每个人各率一万兵马对战匈奴。

结果,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损兵七千;李广全军覆没,而且被俘;唯独卫青一人率领着兵马直捣龙城,杀敌七百,小立一功。

再有一次,就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时候,李广再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对战匈奴,可他在此次战役中还是没有立下任何功劳。

可见,在以往的战绩中,李广确实也曾有过几次不好的记录,但这些和他的命运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

个人认为:除了一点点命运的成分在里面,李广之所以不得封侯,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失当行为有很大关系……

①:恃才而骄。

不得不承认,李广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也正因为他有才干,所以在作战之时难免会表现得有些骄傲。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公孙昆邪曾对汉景帝说过的“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就可以看得出来。

②:过于冒险。

在一次出征路上,身为全军统帅的李广忽然间发现了匈奴军队的三个射雕手,他二话没说就率领着一百骑兵追了上去。

关于这件事情,固然表现出了李广的智勇神射,但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

作为统帅,你发现了敌方的三个人,有必要亲自去追吗?

而且,你去追之前什么话都没有留下,后面的大部队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的统帅去了哪里,万一出现什么情况,连接应都没有办法。

虽说,李广此次用这种冒险方式迷惑住了匈奴兵,但万一要被敌人识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③:适应能力。

在汉文帝一朝与汉景帝一朝,李广已经是名将了。

可是大家要知道,在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他们对匈奴是以“防御战”为主,到了汉武帝时期,则是以“进攻战”为主。

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变成运动战,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因此,李广肯定有些不太适应。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卫青、霍去病二人与匈奴作战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可以看得出来……

而这个共同特点就是:长途奔袭,运动歼敌。

卫青与霍去病都习惯于在长途奔跑之中,寻找机会消灭匈奴军队,而李广对于如此打法显然不太适应,因为他长期以来经历更多的应该是阵地战和防御战。

而且,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发起进攻的时候,李广年岁已高,相比起十八岁的霍去病和二十多岁的卫青,他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了。

此时的老将李广,对于敢打、敢拼、敢闯、敢深入中的“敢”字精神,比起青春正盛的卫青与霍去病也相对要弱一些。

而这也就是李广在长途奔袭、运动歼敌中表现并不出色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飞将军”李广最为擅长与最为出色的,其实是在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的防御战,但江山代有人才出,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战略战术的转变和一个个年轻将领的出现,年事已高的他显然已经不复当年,一切的一切,都是影响李广封侯的重要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