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Vol.110 | 孔子博物馆

 陈正兴 2023-05-12 发布于湖北

孔子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各类陈列面积共1.7万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

孔子博物馆藏品主要源自历史上孔府积累的旧藏,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30万件孔府私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4万多册善本古书、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的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

文章图片1

01

场馆概况

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城中轴线南端,北距孔庙4公里,与“三孔”世界文化遗产遥相呼应。该馆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主馆以仿汉式建筑为基调,是一座省级专门性现代化博物馆。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孔子博物馆各类展陈面积共1.7万平方米。上行展厅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由序厅和五个部分构成,序厅通过多媒体投影对孔子进行了总括性介绍。

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下行展厅为诗礼传家基本陈列展,分余荫百世、孔府档案和阙里遗风三个单元。另外设有临展专题展厅。 ‍‍‍‍

文章图片4

序厅“大哉孔子”包含星空穹顶、孔子和山的形象,通过声、光、影的多媒体方式呈现在乳白色的环幕书墙上;顶棚设计了可发光和多媒体星空两种视觉效果,通过多种艺术方式和高科技把序厅塑造成一个庄重、肃穆、纯净的空间。

亚克力的书模的使用,并通过背后的光效配合,摆出了高山起伏中树立孔子像的造型,呈现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序厅外32米高的“圆筒书墙”也是设计的一大亮点。书墙从一楼直通向顶楼,阳光从顶楼的开放式穹顶直泻而下。书架的厚重、文化的厚度,在进馆之初,便让人感受到来自深邃博大的中华文化之光的沐浴。

文章图片7

孔子博物馆中凝结了许多清华美院老师的参与和艺术创作,其中雕塑系李鹤的浮雕《轴心时代》、绘画系莫芷的绘画作品《在齐闻韶》、信息艺术设计系王之纲的多媒体艺术作品《大哉孔子》和雕塑系王洪亮的雕塑《孔子见老子》、浮雕《稷下学宫》等,都为博物馆增色。

文章图片8

02

基本陈列

--- 孔子的时代 ---

山东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西周初年,周公旦获封与洙泗之滨的商奄故地,建立鲁国。即使在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仍较多地保存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的思想是早期中华文明的结晶。 ‍‍‍‍

文章图片9

第一单元“万古长河”:孔子认为,天为万物之始,地乃万物资生之本。孔子追慕传说时代的圣王先贤,推崇丰富完备的周礼,此前数千年的历史遗产是其思想的重要根基。日益丰富的考古发现,为理解孔子心目中的中国早期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第二单元“时代困局”:周王室东迁后,天子威望骤降,诸侯争霸,干戈不息。在孔子的时代,诸侯国内世卿、大夫摄政擅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民生维艰。这场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动,也激发了思想者们积极的思考。面对时代的困局,孔子的学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第三单元“周礼在鲁”:鲁国是拱卫王室的东方强藩,势力强大,文化昌盛。春秋时期,鲁国局势动荡,但不乏好古知礼、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孔子是其中的代表。

战国末年,楚国吞灭鲁国,然而尊崇礼乐的传统却存续在鲁人的生活习俗之中。鲁国故城见证了鲁国的风雨兴衰,是今人追念孔子及其时代的物质遗存。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 孔子的一生 ---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少年立志向学,青年游周适齐,壮年出仕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兴学,纂订六经,垂范后世。由少及壮,由壮至老,孔子以仁者爱人的情怀,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己任,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为理想毕生奋斗。

文章图片17

第一单元“君子好礼”:孔子虽为殷商后裔,但父母早亡,家世贫寒。他年轻时担任过一些小的官职,曾入鲁国太庙访求礼乐,赴洛邑问道老子,适齐劝谏景公勤政治国。孔子好学敏求,为后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第二单元“诲人不倦”:自齐返鲁,孔子退修诗书,开办私学。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形成了一整套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孔子的思想体系在不惑之年渐趋成熟。‍‍‍‍‍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第三单元“知命弘道”: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在知命之年开始出仕。他化行中都,辅相定公,赴夹谷之会,定堕三都之策,尊崇公室,捍卫国家的利益。尽管仕途短暂,孔子仍展现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和魄力。 ‍‍‍‍

文章图片22

第四单元“周游列国”:齐国施压,季氏轻慢,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挫折。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愤然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此后的十四年间,他历尽艰辛,到过卫、曹、宋、郑、陈、蔡等国,但其政治抱负均未得以施展。 ‍‍‍‍

文章图片23

第五单元“圣集大成”: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应季康子邀召,孔子自卫返鲁。年近古稀的孔子专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他广收弟子,不遗余力地整理古代典籍,成为中国早期文化知识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光芒超越了有限的生命。 ‍‍‍‍

文章图片24

--- 孔子的智慧 ---

从治学弘道到教书育人,从人生哲学到治国理政,从反思历史到认识万物,孔子的智慧钩深致远,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引导人们建设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轴。‍‍‍‍‍

文章图片25

第一单元“大同理想”:面对礼崩乐坏的乱象,孔子志在匡时救世,建立一个德治仁爱的社会,后世儒家将其阐发为“大同”理想。大同理想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第二单元“圣者仁心”:孔子将建设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人,而非神明,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他所说的仁。仁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敬爱、亲善,代表了人的良好品质和德性,是对人的本质的发现与认识。孔子还提出了寻求仁的途径,即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履行对亲人的责任,进而推及对于国家与天下的担当。 ‍‍‍‍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第三单元“明于礼乐”:儒家贵仁崇礼,认为仁是礼乐的灵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礼,以习俗、规则、制度的形式示人;乐,则用节奏、旋律调和人心,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孔子重视礼的教化作用,他将礼视作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倡导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第四单元“中庸之道”:“中”即中正、中和,“庸”与“用”相通,中庸之道即用中之道,意思是按照合适的方式做事。孔子的中庸思想将早期政治道德中“执中”的理念提升为道,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

他主张“执两用中”,即抓住事物的两端,在矛盾之中探求最恰当的解决途径。“和而不同”和“时中”是孔子对中庸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前者强调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后者针对复杂的时势讲究权变,以求恰如其分。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 孔子与中华文明 ---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植根于中华大地,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思想依然是中华民族创造性前进的重要精神基础,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

文章图片34

第一单元“儒学行世”:儒家学派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砥砺、焚书坑儒的磨难、独尊儒术的转型、魏晋玄学的改造、儒道释的交融、宋明理学的发展和近代的沉浮变迁,在与各种学说的交融、共存和碰撞中,既一以贯之,又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铸就出强大的生命力。 ‍‍‍‍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第二单元“开物成务”:孔子的学说即是中国人修身养性、向上向善的箴言,也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圭臬。在古代,大批仁人志士深受儒学思想的熏陶,以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为己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中”即中正、中和,“庸”与“用”相通,中庸之道即用中之道,意思是按照合适的方式做事。孔子的中庸思想将早期政治道德中“执中”的理念提升为道,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孔子主张“执两用中”,即抓住事物的两端,在矛盾之中探求最恰当的解决途径。“和而不同”和“时中”是孔子对中庸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前者强调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后者针对复杂的时势讲究权变,以求恰如其分。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 孔子与世界文明 ---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学说跨山越洋,由近及远向四方传播,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儒学成为多个国家共有的文化基调。通过经典译介等方式,儒学被带到西方世界,为西方近代思想启蒙注入了精神动力。继承了儒家文化优秀传统的中国,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的作用。 ‍‍‍‍

文章图片44

第一单元“光被亚洲”: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首先成为周边邻国竞相效法的对象,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更是深受儒学的影响。

儒学极大地推进了各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其政治、教育、法律、道德,以至于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在古代东方形成一个“儒学文化圈”。 ‍‍‍‍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第二单元“四海一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儒学从16世纪开始传入西方世界,17、18世纪,曾受到启蒙思想家的重视。西方社会也肯定孔子与儒家文化的价值,儒家的许多理念越来越为各国人民所认同。

文章图片47

--- 诗礼传家 ---

第一单元“余荫百世”:西汉初年,儒学渐趋复兴,孔子后裔的地位得到提升。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朝廷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嗣君,是为孔子嫡裔受封之始。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封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此后该封号虽有短暂变更,但世代沿袭,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封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衍圣公府的兴起与发展,是历代帝王尊孔崇儒的历史缩影。 ‍‍‍‍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第二单元“孔府档案”:孔府档案是明代至民国时期衍圣公府相关活动的文书资料集成,主要包括有关衍圣公袭封、选官、朝觐、祭祀、摄族、修谱等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族等领域,从官方公文到寻常书信,形式不一而足。

孔府档案共三十余万件,是中国现存数量较大、内容较为广博的家族文献,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第三单元“阙里遗风”:历经千年的孔府保存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从烹饪饮食,到服饰衣冠,再到历代衍圣公的诗文书画,无不彰显出这一文化世家的风范。孔府的饮食品类丰富,烹任考究,其宴席沿袭古风旧制,仪式庄重,规格严谨。

孔府珍藏的元明清三代衣冠对于研究古代纺织技术、服饰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孔门子孙据德游艺,诗礼传家,其文章书画,是学养与家风的呈现。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03

馆藏珍品

--- 夔龙榖纹青玉璧 ---

战国夔龙榖纹青玉璧,青玉质,器扁平,圆形,肉上由两道绹纹将纹饰分为三区,内区纹饰以绹纹相隔,分成三组,每组饰双尾龙纹,一首双身,两两相交。中区浅浮雕饰榖纹。外区饰五组双尾龙纹。出土时,这件玉璧与墓中其他玉璧、玉环平铺在死者尸身上下,从头至脚排布。它们当是《周礼·春官·典瑞》中所说的“疏璧琮以敛尸”的敛尸用璧。

文章图片58

--- 镶金银质猿形带钩 ---

战国镶金银质猿形带钩,银质,器形取自长臂猿。猿侧身前视,前臂伸展,后肢凌空,作攀援跃进状。双目嵌蓝色料珠,毛皮的纹路和质感以镌刻的凹槽及鎏金的形式呈现。只有借助猿背上钉状钮的提示,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也是结系于腰间革带上的重要组件。

文章图片59

--- 红玛瑙环 ---

战国红玛瑙环,红色,环形。内厚外薄,外缘磨边。纹理如流云缭绕,有白色瑕斑。此玛瑙环形制规整,色泽红艳,纹理优美,磨制光润。

玛瑙也作码瑙、马瑙、马脑等,是玉髓矿物的一种。以其色彩丰富、美丽多姿而被当做宝石或作工艺制品。红玛瑙,古称“赤玉”。是玛瑙中最珍贵的一种。

文章图片60

--- 《皇朝仕学规范四十卷》 ---

宋代张镃辑《皇朝仕学规范四十卷》,现存二十九卷,中缝白口,较窄,单鱼尾,较细小,乌丝栏,单栏框,横排12行,行25字,字径1.2厘米,字迹清晰,为标准的宋体正楷。

本书为宋代纪传类书籍,同时通过对历史的记载反映了宋代的历史状况,内容多为举古人嘉言懿行作为鉴戒和唐宋以来人物遗事。分为学、行己、莅官、阴德、作文、作诗六类,统载宋名臣事状并征引原文名著出典。

宋版书籍历来被人重视,因为宋版书能保存到今天殊为不易。此宋本字体优雅,印制极为精美,用纸精良,讹误较少,海内外极为稀见,堪称珍宝,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存价值。

文章图片61

--- 《三圣像》 ---

明人绘《三圣像》画面中间老者为孔子,礼冠玄衣,腰垂韦鞸,素袍乌履,神态端庄安详,目光神凝前方,透射出深邃的思想和无穷的智慧。站立者左为弟子颜回,右为弟子曾参,二弟子头着巾帻,身穿镶缘素服,秉手垂立,表现出礼毕恭毕敬的样子,侍立两旁。人物神态生动逼真,衣纹线条流畅。

最为让人惊叹的是,三人的衣服上用工笔小楷书写着整部《论语》,字体端庄秀丽。如果站在画前不仔细观察是发现不了的,只有走近仔细观赏,才能看清工整紧密的字迹。画作款署'大德三年仲春吴兴赵孟頫谨写'。即元大德三年为公元1299年,经文物鉴定专家鉴定伪款。此件品虽然不是名家作品,但是画作者创意独特,匠心独运,巧妙将绘画与书法结合在一起,别具风格,令人叫绝。

文章图片62

---《孔子燕居图》---

《孔子燕居图》轴,纵102厘米,横62.5厘米。孔子大半身,身穿宽领黑色便装,双手合抱拱手袖内,袖口处露手背及拇指,头挽青布包发髻,脑后露黑布飘带。正面稍向左视,大耳、宽鼻、浓眉,大口横宽,露上下长排牙齿,两腮有须,唇上双绺八字胡,下垂长髯,上额有横折皱纹数条。左上方落有款署,曰“大德二年四月望日吴兴私淑弟子赵孟頫谨画”。现经鉴定,非赵孟頫所绘,系明人手笔。

燕居的意思就是闲居,亦可理解为闲来无事居于家中。关于孔子燕居的情况,《论语·述而》记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是形容宽舒大方的样子;“夭夭”是形容面色和悦的样子。

文章图片63

--- 蓝纱织暗花妆花蟒衣 ---

明代蓝纱织暗花妆花蟒衣,身长135厘米,通袖长234厘米,袖宽66.6厘米,腰宽55厘米,交领、右衽、长阔袖、左右出摆式袍。亮地纱织四合如意云暗花纹。妆彩织柿蒂形蟒,两蟒穿前胸后背,腰栏上织七行蟒,袖栏侧面升蟒各一。

文章图片64

--- 奉天诰命盒 ---

清奉天诰命盒,长44.7厘米,宽20.8厘米,高41.5厘米。木雕鎏金,中为竖方蓝匾,上书满汉双语“奉天诰命”,周围镂雕盘旋云龙,下衬起伏的波涛。此件器物专为保存皇帝圣旨之用,是孔府与朝廷保持密切联系的佐证。

文章图片65

--- “淳化阁帖”拓本 ---

明拓“淳化阁帖”拓本,经折装。纵28厘米,横13.2厘米。此“淳化阁帖”拓本,为乾隆御赐,据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圣贤志》载:“乾隆三十七年赐衍圣公孔昭焕《钦定重刻淳化阁帖》二部,又赐孔宪培《钦定重刻淳化阁帖》一部、貂缎、笔砚等件。”拓本前后暗黄团花缎面装帧封面,保存完好。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共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103人的420篇书法作品。

《淳化阁帖》共10卷,存10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第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第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淳化阁帖》的刊刻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此帖拓工精良,有“法帖之祖”之誉,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图片66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孔子博物馆、清华大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