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断水4天结束生命,临终前一句话引人深思

 深圳东方红 2023-05-13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你撬开我的嘴我也不吃!”

刚做完手术的陈司寇决定不再接受任何治疗,并且拒绝喝水进食,

儿女辞去工作专门来照顾老人,可是母亲的这个决定让儿女们无法理解,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文章图片2

陈司寇老人

提到衰老,大家可能会想到病痛和孤独。步入晚年时,身体机能下降,行动不便,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除了身体上的痛苦,儿女离家后心灵上的孤寂也是老年人面对的问题。而早在2021年,中国就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那么越来越多步入老年的人该如何面对老年生活呢?

这样一位豁达睿智的老人,用自己的晚年生活给出了我们答案。她就是陈司寇,96岁的她身患癌症,知道救治无效后,选择绝食断水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生前给后辈上的最后一节课了就蕴藏着她积累的人生哲理以及面对死亡的正确态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教授夫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

一、享受当下

陈司寇老师出生于1921年,在那时候,中国还存在着很重的封建思想,女孩大多没有求学的机会,而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她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陈司寇的童年底色是辗转各家寄人篱下的颠沛流离,但也恰好是这段经历让她发奋学习,刻苦读书,最终进入了北京大学教育系。

文章图片3

陈司寇老师证件

求学期间,她始终坚持女性可以独立而且应该大胆去追求知识和自由,所以即使进入高等学府也没有并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都很自律。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她很早就开始了勤工俭学。陈司寇比同龄人吃的苦更多,也因此更加成熟,而且这种苦难也塑造了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性格。之后的人生中自力更生也成为了她解决问题的首要原则。

文章图片4

陈司寇老人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她认识了丈夫赵宝煦,两人互通心意,此后共同相伴几十年。超宝煦老师是中国政治领域非常著名的学者,也是北大的政治系的教授。赵宝煦老师同样也是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早年因为交不起学费经常被迫辍学,后来是凭借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免除学费的名额才得以完成学业,所以他们都非常的珍惜一切能够学习到知识的机会。

文章图片5

赵宝煦老师

在北大政治系完成学业后,他受学校邀请留校任教,从事政治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为北大国际政治系奠定了基础。赵司寇老师则是进去了北京101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政治教师。

在黑暗的文革期间,作为杰出的知识分子,赵司寇老师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往日十分尊敬赵司寇老师的学生们转而将棍棒指向老师。侮辱,谩骂和毒打是家常便饭,还经常被派去打扫公共卫生,甚至被剃了“阴阳头”。但赵司寇老师始终不为所动,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赵司寇是倔强和坚强的,苦难似乎永远都打不倒她。

文章图片6

批斗

就这样,两人携手度过了风风雨雨,和三个儿女们平淡却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因为赵宝煦老师退休后身体每况愈下,没能和赵老师走到最后,在2012年离世了。陪伴了自己大半辈子的爱人离开了自己,以后的生活,只剩下陈司寇老师一个人。外人都觉得可怜,儿女们更是担心。

文章图片7

陈司寇夫妇

独居的生活对于年轻时候的陈司寇来说可能没什么,但现在身体情况似乎不允许她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儿女们商量着给母亲请一个住家保姆,照料她的生活起居。但陈司寇老师的态度很坚决,宁可一个人生活,也不要保姆来照顾自己。那为什么她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看了下面老人对于晚年生活的理解,可能会找到答案。

二、与衰老和平共处

衰老是每个人都要经验的,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不用太担心是否能够长寿,能够把老年生活跟每一天过的有质量就已经非常有意义了,陈司寇老师告诉我们进入晚年要学会三件事。第一关注自我的身体健康。第二保持对生活的毅力。第三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希望老年人能够学习老年医疗保健知识。俗话说,久病成医。步入老年难免会疾病缠身,这时候不能盲目的听信所谓的保健品,多学一些医疗知识,多了解自己的身体,才是真正对自己健康有益处的事情。

文章图片8

老年生活

现代社会的老年人对于健康和疾病的态度往往分为两类,一是讳疾忌医,二是盲目追求名医。不相信科学和医学技术往往会将小病拖成大病;太过于追求名医,频繁的辗转各大医院,没病也累出了心病。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正因为如此,老年人才更应该多学习健康知识,日常遇到疼痛伤痛不至于六神无主,既能有效减缓自己的病痛,也节约了家人的时间,更不至于上当受骗。

文章图片9

独居老人

保持对生活的毅力,陈司寇老师给出的解释是,自己还有能力做的事就不要因为偷懒和贪图安逸就放弃。比如说,在生活中,陈司寇老师坚持自己下楼买菜做饭,饭后一个人遛弯散步锻炼身体,还能自己洗衣服。

本来家里儿女都想让她歇着,毕竟年龄大了,觉得请个保姆就能照顾好所有事,但陈司寇老师觉得,她能照顾好自己就不会假手于人,就算九十多岁也能把握生活主动权。年轻时那么多磨炼都走过来了,这点事情自己还是能办好的。

文章图片1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家蔡崇达有本书中写过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她经常给后代说“身体皮囊给我们是要使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们的含义有共通之处,有些事一旦开始撒手不做,之后再想去干可能就干不动了。陈司寇老师一直在用自己的毅力对抗生活中滋生的惰性,年轻时候的坚强,中年时的坚韧和老年时候的坚持都体现了她的顽强毅力!

拥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止适用于老年,应该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外界怎么浮躁,总要有一片自己内心的净土,能让灵魂得以栖息。

文章图片11

网络素材

老年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社会脱轨,他们渐渐不在关心国家社会发生了什么事,可能因为眼睛不好也放弃了阅读书籍和报纸,不喜欢看电视,更看不上现代的流行音乐,因此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很容易被时代的列车丢下,进而被时代遗忘。所以,不管什么年龄,都能坚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愿意关注新鲜事物的发生,这样的状态才能让自己充实的老去。

闲暇时间,九十多岁的陈司寇老师会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娱乐八卦,体育赛事等额,她还说自己是台球运动员丁俊晖的粉丝。除了影视,她也会读读国学经典,她会读读《易经》,从古人的智慧中感受到生活的逻辑。

文章图片12

网络素材

文史哲和艺术,都能让她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思想更清明,所以她愿意用这些来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能也正是这种习惯的保持,即使陈司寇老师后期身体功能都退化,连翻身都需要帮助,但她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就算晚年精力大不如从前,她也会象征性地给自己指定每日计划,学习,运动等等,安排的满满当当。

有人会有疑问,我年轻时足够拼命,然后到老了还不能躺平吗?陈司寇老师非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吗?

人们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现在社会的节奏加快,每个人都承受很大压力,所以能在四十岁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和家庭就已经很好了,而且四十岁也是新的创造力顶峰,所以按陈司寇老师的话来回答就是,不要心急,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应该的事。只是有一点,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年龄太大,只适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放弃运动,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这样,就能和陈司寇老师一样坦率的说出“活了这么久我知足了!”

三、从容迎接死亡

死神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冷酷无情、黑暗恐怖的,但死亡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大多数人都对死亡退避三舍,但陈司寇老师却在她觉得合适的时间主动邀请死亡。这种豁达冷静,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如何能像她一样从容面对死亡呢?她也给了我们一些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章图片13

网络素材

认知决定行为,所以能做出迎接死亡的举动,必定在内心里是不害怕死亡的。这就是第一步,不惧怕死亡。如果你觉得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你再也享受不到现在的生活,再也见不到心爱的人,那么你一定很不愿意走到死亡面前。如果你大胆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生命并不会终结,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和家人重聚而且更为自由,我想死亡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黑暗了。

陈司寇老师是努力将自己已有的生命时间过得足够充实,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当被诊断出身患癌症时,她考虑了一下,决定不治疗,因为医生给出的最好方案也只是短暂的延长寿命,不至于那么快的去世。所以治疗与否的结果对她来说没什么区别,她回家后经过自己的了解,有选择的控制了饮食,辅助身体锻炼,就这样一直没有再去关注癌症的发展,还是乐观开心的生活着。

文章图片14

除了改变观念,陈司寇老师还从金钱观方面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在晚年时不对物质有太多的留恋。陈司寇和丈夫赵宝煦老师有三个孩子,儿女长大后也非常关心父母,在父亲去世后更是为独居的老母亲担心,虽然不能在身边照顾她,但经常去看她。面对这样的儿女,陈司寇也非常欢迎他们回来,每次回来她都会主动请客,儿女需要钱财时也大方解囊,不是借给他们,而是送给他们。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她不为自己考虑吗?

她说,有的人年轻时大手大脚,但老了却一毛不拔,生怕别人用他的钱,老觉得攒了一辈子还没在手里放热乎了。但她反而觉得与其把钱都放到死后赠给孩子,让他们觉得理所应当,倒不如生前和孩子们开开心心的花了。你想想外国文学作品里的葛朗台,中国《儒林外史》里的守财奴严监生,那临死前还惦记着钱财,能够走的安心和平静吗?所以晚年时就应该降低物欲,看淡金钱,追求内心的平和。

文章图片15

最后是放下自我。人们都说小孩子情绪敏感,容易闹矛盾,但有的家里老年人也会和子女置气。有的觉得孩子不够孝顺,有的嫌弃儿媳妇做的不够好,有的觉得自己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思维,因此闷闷不乐……这些都是老年人会有的心理。

那么当我们步入老年时还怎么避免这些矛盾呢?陈司寇老师说,要学会放下自我。以前在职场我们可能是权高位重的领导,总是被人捧着,退休后光环没有了,一下子心理失衡,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个时候就要警惕,是时候放下自我,学着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和年轻人计较。

文章图片16

老想着照顾孩子花费了多少心血,他们应该怎么回报你,只会让事情的走向变得奇怪,即使孩子按照父母心意做了,但父母可能也不会多开心。而人生价值的一种评价标准就是奉献的多与少。只要孩子们都健康快乐,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衰老是自然规律,疾病与死亡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这些人生课题,决定了你会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我们从陈司寇老师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生活方式中明白了她的智慧。生前最后两天,陈司寇老人决定拒绝一切进食和饮水,平静的与世长辞。虽然我们无法再去听她讲课,但她的思想却流传了下来,鼓励着人们优雅的老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