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有层次的。 层次越高,越高处不胜寒,越孤独。一个人越是处于高处的孤独,其认知就越超越大多数人。就像名画,背后一定是有着常人所不能瞻仰的孤独与痛苦的。 杜牧说“从来才命两相妨”,大概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了。但凡有才的人,一定是经历过高度的孤独和痛苦的。也因此,孤独与痛苦,才是艺术的土壤。 只有孤独的灵魂,才有可能探究到真相。因为,它始终是站在边缘,看旋涡里的人们,悲喜,或者,争斗。 ![]() 01情绪型孤独。 这种孤独,常常是看得见的。因为,处于这种孤独层次的人,他们会在独处时,六神无主、无所事事、失魂落魄。因此,他们会到处嚷嚷自己好孤独,只有呼朋引伴、成群结队、酒肉成欢,才能治好他们的孤独病。 说白了,在情绪型孤独层次的人,其实是心无主见,对这个世界缺乏起码的认知,对自己缺乏起码的自我认知。他们就像无根的人,一直在红尘滚滚中随波漂浮。 他们贪图红尘繁华,只因内心缺乏家园。他们到处称兄道弟,只因缺乏自我的评价参照体系。因此,他们需要用红尘的旖旎,来装饰自己虚幻的富足感,需要他人的眼光和赞美,来遮掩内心的苍白与乏力。 一旦没有人去应和他们的孤独,他们就觉得这个世界背叛了他们,因此,多用愤怒来填充自己苍白的孤独。 而实际上,只是没有人愿意陪他们逢场作戏罢了。背后,也不过是看清楚了他们的虚弱,或者说是他们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 ![]() 02情感型孤独。 这也可以叫作一个人的执念。 情绪是外露的,是浮躁的,是缺乏条理和目标的。而情感是有条理和目标性的,光这一点,情感型孤独,就多了一点份量。 情感型孤独,是大部分人的孤独体验。基本表现为两种: 第一种:求之不得的孤独。 比如对爱情的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就是一个人陷入了“不得”的孤独感之中。又比如创业,屡创屡败,也是佛家所言的“求不得苦”。这种孤独,是因为沉溺在所求之物上,愈不得,沉溺愈深,孤独感越强烈。 第二种:关系障碍的孤独。 我们现在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娱乐至死的感觉,已经很深刻了。很多人已经不再需要与人交流了,一切都可以在虚拟中实现。大家都行色匆匆,从前那种见面时的寒暄,都已经许久不听闻了。 现在的我们,已经越来越丧失建立关系的能力,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人越来越成为孤岛。 这种孤独,说到底是物化的必然结果。情感的温度要么接近冰点,要么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艺术家的创作,大多源于情感孤独。 这种孤独,是冷暖自知,却无力防守。 ![]() 03理性型孤独。 大概唯有这种孤独,能自查、自救。 也只有站在了理性孤独的层级上,才能有足够的视野睥睨人间。他们始终是居高临下的,是站在边缘处伺机而动的那一个。 一个人一旦进入了理性孤独的层级,那么,孤独就不再是孤独,而是一种沉淀,一种蛰伏,一种旁观。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跳出来,收拾该收拾的。 理性型孤独,实际上,是因为世人碌碌,无人可懂,无人可知,因此,不必言说。就像夏虫不可语冰,是一个道理。 与其扎在人堆里,虚假的喧哗热闹,不如把时间精力收回来,精进自己。所有进入理性型孤独的人,一定都经历过这种觉醒,经历过这种价值判断和厉害判断。 就像道家的人物,凡是离乱时代,出来力挽狂澜的,基本是道家人物。然而,等到天下太平了,道家就会功成、名遂、身退。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只是道家讲究功成身退,而是不同时期人心的不同状态,他们不得不身退。 战乱年代,人心是痛苦的,因此需要这样的智者来拯救他们。但是,和平年代,人心随着越来越富足的生活,越来越不需要深度了。 因此,站上理性孤独的人,一定是经历过无数痛苦和折损后,窥见大道的人。 ![]() 04孤独,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只是因为,人心是不相通的,大道又是不可强求的。 因此,只有看见人性底色的人,在人间修炼悟道大道的人,才能真正了悟孤独的层次。也因此,悟透的人的孤独,才是认知的高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