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自由——邓晓芒 讲座纪实

 mrsh 2016-07-17
  今天的讲座题目是“什么是自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这对于我研究的范围来说,自由是一个永恒的母题。

  五四时期高举的“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也就是德先生、赛先生,其实都是源于自由的,历史近一百年来的问题都可归结为“自由”。鲁迅先生曾经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这说明中国人历来不太重视自由,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等等都不太重视,甚至有意无意地漠视自由。

  一般人认为,自由就是自由主义,自由化,做什么事都可以无法无天,这说明我们中国人缺乏自由意识,也缺乏对自由的反思。所以自由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通常是贬义词,自由就是一剂毒药。曾经有个故事,隋文帝杨坚某日一时兴起临幸了一个美人,后来被独孤皇后知道了,这下打翻了醋坛子,独孤皇后并没有当面给杨坚难堪,而暗地里却把那个美人杀了。隋文帝一气之下,骑着马离家出走了,后来大臣找到他并扣马苦谏,他才同意回来,只是杨坚仍然感到委屈,仰天一叹:“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理解的自由是想做什么而不得时最需要的,以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后来独孤皇后死后,杨坚的确“自由”了,结果却是纵欲而死,死前倒怀恋起他的皇后来了。可见无人控制,无人监管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穆勒的《 ON THE LIBERTY 》(现译为《论自由》),以前严复译成了 《群己权界论》,特意避开“自由”二字,用意是担心中国人把“自由”理解为“放诞、恣肆”和“为所欲为”。在他看来,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而是以他人的自由为界,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西方的自由是你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你也不能妨碍别人为所欲为,而中国人往往认为自由是一种心理,是有本能和命运支配的,所以归根结底,自由是由自然命运支配的,这样,有东西在支配着,其实就是没了自由,将自由等同于自然、命运,是不妥当的。

  那人到底有没有自由?如何理解人的自由?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自由的起源,也就是自由从哪儿来的,怎么形成的问题。二、自由的历史,自由起源以后的发展历程,这就要涉及文化等方面了,以及自由意识又标志着自由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下面会说到。三、自由的谱系,自由分几层,层与层之间又有什么逻辑关系?

  首先来说自由的起源。广义的自由,是指自然万物,也就是有机物的自由。天上的鸟,水里的鱼,都是自由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个里面,动物、植物在天底下竞相自由,江水、枫叶、鱼、鹰都是自由的,这都是有机物的自由。古代庄子在和惠子讨论树时候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当然这里庄子的重点在无用之用,但是我们也能体会到,让树长在那,就是它的自由。很少有人提到无机物的自由,物理中有“自由落体”,当然那与我们所说的自由没有关系。也有人提到石头的自由,但能把石头看成是自由的,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将其拟人化。无机物是没有自由的,因为它没有“自”。你可以将它拟人,但它仍然没有“自”。“自”是什么,是一种自我维持,有机就意味着它可以维持自己细胞组织的生命。所以“自”是一个目的性的概念,维持自己就是目的。所以我们讲的自由至少要在生命有机体的层面上。真正的自由是从人的自由开始的,人的自由又是从动植物的自组织发展而来的,当然人的自由是不同于动植物的。人的“自”依自不依他,动物的“自”是处于整个食物链中的,它需要去寻找自己的食物链,但自然界本质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动物的行为都是出于本能,没有超出本能之外,所以它是没有创造性的,当然它也自己选择,有任意性,但这都能用本能解释,而人却能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具有创造性。人创造性地产生了语言、思维,把自己提到一个超越性的层次,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本身没有的东西,如科学、伦理、道德等等,这些都不是自然界本身有的,而是人创造出来的。

  我们所谓的自由就是这种超越性,超自然性,人的自由由动物的“自”发展而来,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这个超越性和创造性。

  那人又是怎样超越出来的呢?以前我们说人猿之别在于人能创造、改变、利用工具,而 70 年代,动物学家又发现黑猩猩也是可以创造使用工具的,它可以利用树枝把洞里的蚂蚁引出来,然后吃掉蚂蚁,但它还是猿。那到底如何区别人与猿呢?固然制造使用工具是高级灵长类动物都会的,但有一点可以区别,那就是保存、携带、传承工具,这一点,人可以,猿却不可以。工具其实是延长了手,人会保存、携带、传承工具,这使得工具有了普遍性,它不再是零星地偶然地冒出来的,而成了一个普遍的概念,人们的脑子里有了工具这个概念,它成了一个普遍的符号,一个概念层次。人是能制造且使用符号的。符号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因此,人创造了另外一种符号——语言。黑猩猩也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比如敌人来了,相互之间会报警。但现代科学家定义,语言之所以能称之为语言,是因为它是描述性的,命题性。黑猩猩只有在狮子来的时候才会报警,平时安全的时候它们是不会想到狮子来了会是怎样的场景的,但人可以,人可以表演,会描述给别人看狮子是什么样的,会陈述,这样的语言才是一种符号,它可以脱离实际场景存在,可以传递信息和知识。这里就说了两个重要的媒介,人与自然之间是工具,人与人之间是语言。语言和工具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也导致了人的“类意识”的形成,也就是意识到我们是一类人。“类意识”有普遍性和个别性,我是我,我是我部落中的一份子,这是统一的。原始部落的人都会为自己的部落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而且这在他们看来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这种类意识中,个人和群体是不分的,我在他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他人就是自我的一面镜子,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把自己看成他人,从旁人也就是同伴的严重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认识到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这样就产生了“自我意识”。“类意识”是一个理性的、抽象的、共相的概念。

  表象、情绪、欲望在动物那就有了,但人因为有自我意识,所以表象提升为概念,表象是感性的,概念则是理性的;情绪提升为人的情感,当然这两个词在西方一般不区分,但在中文里,我们可以将它区分开来,情绪不一定有对象,我说我今天心情不好,这是一种情绪,但是具体指向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情感呢是有对象的,具有对象性,指向一个对象,我说我爱,我恨,那我爱谁,我恨谁,这都需要一个对象才能成为一种情感;欲望提升为意志,意志使人的欲望服从于某种惯性,是持久的,形成了法则,不再是偶然冒出来的。

  这些就使人提升到了一个理性的层次。马克思曾说,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就是说人不再单纯的只有欲望,而有了意志。劳动创造人类,而劳动中首先包含的就是对欲望的克制。当然,可是是为了更多欲望的满足。动物也许可以预知接下来的一两步,而人可以算到四五步。你要进行农耕,是要有计划的,每年都需要留下种子,更不能寅吃卯粮,这就需要克制。所以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劳动就是克制欲望,为了更多欲望的满足。这种克制代表着人通过劳动的训练,有了超越自然的能力,这样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的创造,才能追求善、追求美,才能在道德上杀身成仁,这就超越了自然。

  如果以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人是没有自由的,但以超越的角度来看,人是有自由的而且只有人有自由。

  人有了这种超越自然的能力,而后进入了社会发展期。那人是何时意识到自己的自由的呢?进入到文明社会后,人就意识到了。史前社会人没有这个意识,只认为人与动物无异。黑格尔说,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由意识发展的历史。而且他将这个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东方,只知一个人是自由的,即指中国。这不仅强调中国封建体制层次只有一个皇帝,也在强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那就是皇帝,而且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皇帝梦,人人都想当皇帝。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自己也想当皇帝;现在社会的广告总打上“宫廷秘制”等等标语,其实也是在迎合大众这种想做皇帝的心理,这一辈子是当不成皇帝了,那也要尝试一次皇帝的待遇,这在人们心中就达到了一种满足感,做一个山寨版的皇帝。一个人有自由,是不可能真正自由的。第二阶段是古希腊,知道一部分人是自由的。古希腊的古典城邦制建立在奴隶制之上,奴隶是不自由的。而城邦民主制下的自由民之间,为了协调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互相之间有协议,这也就是一部分人的自由。然而一部分人是自由的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自由。第三阶段是基督教世界,知道一切人都是自由的,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一个灵魂,都是自由的。但显然,只知道还没做到。

  下面讲讲个体成长的历史。一个小孩生下来经历了以下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早期婴幼儿的时候称为拟人期,这个时候刚生下来,天人合一,他把外界的所用东西与自己不加区分,富有想象和诗意。三岁以后进入第二个时期,逆反期,这个时候就开始不听话了,有自我意识了,会说“我要……”,不会言听计从了,有“我”则已是到自己的自由,开始对他人说“不”了。第三个时期就是青春期,称为理想期,十四五岁,十七八岁的年纪,不止会说“不”,而且开始设计自己的理想,但是并不知道要达到理想,需要做些什么。第四个时期就是实行期,成年了。这个时候就要为自己理想的实现寻求合适的途径,去思考到底具体该怎么做,该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怎么得到自己想要的。

  中国的自由一般就停留在“拟人期——逆反期”这个阶段,最高层次只到逆反期,会说“不”。先秦孔子时期,自由被理解为穷奢极欲,是从道家学说开始有自由的,道家开始反思,认识到了蒙昧世界的自由,这说明“拟人期”的自由是在以后的回忆中才意识到的。这个时期是拟人到逆反的过程之中,但还没达到逆反期,它不说“不”,只说“无”,宽自己的心,逃避社会,回归自然,回归有机界。孔子赞叹鱼之乐,讲顺其自然的自由,“逍遥游”的特点就是放弃你的意志,回到本能,顺其本能。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就是回归蒙昧时代,那个时代是没有对自由的意识的。这种称其为无意志的自由,是在伤感的怀念中意识到的,是一种倒退的回归。道教倒是达到了逆反期,到了说“不”的阶段,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都是打着道教的旗号的。

  儒道法几乎同时,除了道家,都不是追求自由意志的。儒家就是理想期,实行期,排斥人欲,自由在他们那里是贬义的,称其为无自由的意志,但这种志是习惯性的训练,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是传下来的,不是自由意志建立的。但道家儒家这两者对中国人来说,缺一都是不健全的,刘小枫有本书叫《拯救与逍遥》,说中国的诗人自屈原以后都不自杀了,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两者有着共同的缺陷,那就是缺乏自由意志,因为缺乏自我意识的反思,不能拉开距离进行缺乏的思考。所以中国文化的特点呈现为下面三个方面:概念的表象化,意志的欲望化,情感的情绪化。中国人总喜欢把概念变成一种模模糊糊的东西,喜欢打比方,类比,这是一种表象思维,像孔夫子的“仁”没有确切的概念,他对不同的人总是说不同的话,不下定义就永远无法穷尽。用欲望来表达意志,这也是因为概念的表象化,没有逻辑的法则。中国人的情感缺乏对象,如我爱爸爸妈妈,是爱他这个人么?不是,而是爱他这个名分。孔子必先正名也,因为他们处在这个地位,所以你爱,而不管这个人是否值得你爱。《孟子》中有个著名的讲帝王舜“子为父隐”的故事,就是这样。名分是天地之序,你怎么能违背天地之序呢,违背了就是你这个人没有道德,而爱名分就是一种情绪化,不管父母怎么样,你都要爱他。中国的情感不是有对象的情感,而是爱秩序爱名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情感就是一种倒退到拟人化时期的情感。

  在西方古希腊神话里有这种拟人化时期,但并不是简单的拟人期,而是有了法,有了自由意志的概念,在拟人期这里就开始反思人的自由。中世界宗教盛行,人是上帝的模仿,上帝是立法者,而且是立约者。这里比古希腊更进一步的就是契约思想,而七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约双方都是自由的,自由意志就包含在这种立约和立法的思想里面,但是这个时期,宙斯和上帝是一种命运的象征,所以无论怎样立法立约都是逃不过命运的。文艺复兴时期就达到了逆反期,开始说“不”,反抗旧有的秩序,法国大革命就是一个证明,但反抗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并不清楚,所以法国大革命一再推翻现有的,却不知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最后到底选择了一个拿破仑。而西方的青春期可以说是从英国革命开始的,洛克等人提出了一套方案,不管它对不对,符不符合实际,但他们开始在勾画蓝图。

  自由意志并不是中国人常说的一种境界,以上所说的这些都只抓住了自由的一个层面。

  下面就来讲讲自由的谱系,自由分为三个层面的自由,自在的自由,自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自由。

  自在就是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这个层面有自由,但没有自由意志。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们在怀旧中意识到了这种自由自在。这种自由只有在失去以后才会被意识到,如陶渊明对桃花源的幻想,里面的人生活的怡然自得,不知今为何世,更无论魏晋,这就是一种不自觉的,通过后人的眼光才意识到的自由,是事后的自由意识。而后人再去寻找这个地方的事后,杳然不知所踪,说明这个地方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

  自为的自由,当今所鼓吹的就是这个。一进入文明社会,自为的自由就在呼唤,而又必然受到约束,这种束缚并不是取消自由,而是提升了自由的层次。老庄走回头路是行不通的,是逃避;儒家的理想是按照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照办,这也是不行的。自为的自由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反抗的自由。有诗人说:“哪里有不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因为那里可以反抗,反抗产生诗人。多年以前我和我的朋友谈到鲁迅,相约彼此有一个词来总结鲁迅,他说出了反抗,而我说出了反思,鲁迅他不仅是反抗,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反抗压迫,说“不”,而反抗之后怎样?我们都知道鲁迅写的很有名的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娜拉觉悟了,不想当丈夫的傀儡了,就离家出走了,但是戏剧在这就戛然而止了。反抗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知道,只有暴动反抗,今天你压迫我,我就反抗,我赢了,我又压迫你,你又要反抗,这样没有休止,那就是能看谁的力量更大了。第二层次是选择的自由。有自己的反思,有自己的理想,但这个选择是基于自己的利益的,是在寻求一种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功利主义的选择。但这要与儒家的选择区分开来,儒家的选择是在压迫之下做出的,是一种义务,而西方所说的选择是一种权利,选对选错在于你自己,选错了别人只会说你不明智,却不会像儒家一样说你是不道德的,所以儒家的选择其实是不自由的。第三个层次就是立法的自由。把人的,不仅是自己的,还包括他人的自由权利用立法确定下来,是法权, rights 。经验派也把自由提升到立法的自由,对自由的加以立法。经验派立法的缺陷在于,他们把立法本身只当做实现自由甚至是其他目的(如希特勒,他也立法,但是他的一种工具,而没将其本身当做自由的事情。它其实是限制自由的。意志的自由又比自由的任意高一个层次。卢梭《社会契约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公共意志,区别于群众意志,即每个人都同意,真正的社会契约是建立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之上的,那每个人都同意的的契约怎么会存在呢?所以公共意志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公共意志是存在的,这也就是说要有法。就像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康德也说,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自律的原则就是自己为自己立法,这既是道德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自在自为的自由,相当于某种程度上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此矩非孔夫子所谓的由传统传下来的,也不是人天生带来的么人是人的理性超越自然而建立的道德法则之上的自由之国,但这是否能实现,并不知道。每个人的自由是自由的前提,马克思将未来世界描述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康德将其当做一个不可实现的但可追求的目标,这个社会只要有一个人不自由,那我也有可能沦为那个人,那么这整个社会就都不是自由的。这里借用孔夫子所说的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虽然孔子话里暗指的思想并不是与这个相吻合,但是他这个话是对的,这个话还是说的很好的。有一个理想,就可以把它作为现行社会的标准,并且为之奋斗,我们做一个自由人,为此更要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而这是一个过程,也需要有修养的人。

  希望今天讲的什么是自由,能对你们有所启发,对以后你们想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该怎么走有一个理性的思考。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