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9年之后,本土出的随笔作家,我以为只有两位,是真正既能“名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5-13 发布于北京
1949年之后,本土出的随笔作家,我以为只有两位,是真正既能“名世”又可“传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后人可能会成立”X学“去研究的:1990年代以前是黄裳,在此之后则属止庵——也可以说,时至2023年,在我的猖狂拉郎配下,海派京派最终打成了平手。
 
以随笔写作实力论,这是铢两相称的两位大家。同时期的名宿,汪曾祺、张中行、孙犁、柯灵晚年的散文也够强劲,可到底不好归在“随笔”一类;谷林、周劭、金性尧诸老自然也是一等一的文史随笔高手,可毕竟吝于笔墨,整体略显贫瘠,不如黄止二位成绩丰厚。海外可圈可点的同行,有董桥、傅孝先、梁锡华、余光中、杜杜、曹捷诸位,但终究不在一个“文化系统”之内,不好去比较。至于很多“书话圈中人”所力捧的黄俊东、杜渐等大佬,恕我眼拙心盲,慕名买来后,始终看不出哪里好,痛悔无端浪费血汗银两。“祭祀只供三牲,野鸡不入太牢”,还有很多所谓“名家”更不值得一提了。扬之水就是越写越差,李长声都比她强多了。这东西不能光看“名气”。
 
在当下,还有一位风头正劲的王稼句先生,他的随笔文章实力,论质论量论名,似乎都堪与止庵颉颃。我也知道,当今的苏州,是拿王先生当文化门面的,前些年王先生无非过个50岁生日,苏州市文联居然主动出面“自印”一批书籍志庆,这可是当代文坛破天荒的待遇,是连文名籍甚的“老苏州”叶圣陶陆文夫都享受不到的尊荣——可直言不讳地讲,王老师的“随笔”,才锋笔藻固然令人钦佩,可题材过于狭隘,章法模式感太强,显然是要稍逊不止一筹的。甚至不妨预测,王老师或许更可能作为“苏州地方研究者”这个头衔流芳於后世的。跟黄裳、止庵比随笔成就,还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还有一位伍立杨,文字漂亮,卓然早成,可惜后来剑走偏锋,堕入虚张声势一路。
 
中国当代随笔大家,独独标举黄裳以及“大冷门”的止庵,我知道会有很多朋友不服气。尤其是对于止庵,嗤之以鼻的人毫无疑问会更多,太多对他的文风乃至文章理念都不以为然。黄裳,毕竟是民国时代就成名的老前辈了,也已去世了整整10年,是足以“盖棺论定”的文坛人物,称他为“当代数一数二的随笔作家”,反对的声音应该不会很多——他的文集反反复复地出版,热门程度直追汪曾祺(汪曾祺的书出得泛滥,主要还是汪家人急着挣钱),市面上的研究专著都至少出了三五本,也都算是明摆摆的佐证吧。黄裳,多年前就上了国内中文系教科书的。
 
至于止庵,人家现在才60出头,还每天在头条在微博蹦跶着呢,一切都还在进行时中,我就斗胆拉出来“历史化”,敢断言他是在世随笔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且是唯一可以比肩黄裳,是有气力接过文脉接力赛棒跑完后半场的最后一位冠军选手,所能提供的唯一理由,当然是坚信自身的眼光,也是一番比较后得出来的判断。当敝人历经多年,差不多把“当代随笔名家”的集子都看得差不多了时,自觉完全可以下这个结论。止庵还“春秋鼎盛”着呢,也丝毫不妨碍我的私人论断:当年废名张嘉仪们还活着时,世间也并没有多少人太把他们的“文章”当回事,可后知后觉的无数读者,终将重新发现啪啪打脸,他们的错失有多么严重,简直是有眼无珠。前一段时间,我费了不少功夫,将止庵那30来本文集重读了一遍,愈加坚定了这一看法。
 
黄裳与止庵的好,俱在高才博学,辞意兼胜,而且见地高明风格显著,委实是近人中最堪接续“知堂风”法脉者,后先辉映各有发展。倘要具体细究起来,黄裳的随笔如何好,他遍布网络的粉丝们,说过太多了,似乎不太需要我接着一通废话;止庵又凭啥可与黄裳分庭抗礼,其实我也写过好几篇论证,好像不应该再唠叨个没完。为了避嫌,敝人似乎只须强调一点:推重黄止,完全是出于公心,也是一种私人判断,纯粹瞎唠嗑的一己之见,信不信由你。止庵虽然是当今名人,也还犯不着我凑前吹彩虹,况且我这么个“推尊法”,人家即便凑巧听闻,不但不会领情,只怕还得勃然大怒,以为我是变着法子损他:同时代文人,他最瞧不起的,是舒芜;而唯一有过很深过节,不惜隔空对骂好几年的,恰恰是黄裳。只能说,幸亏陌不相识,冲撞了也满不在乎,不然我得立即抢高铁票赶往京郊止府负荆请罪。
 
我最推崇备至的两位当代随笔作家,不增不减不吹不黑,刚好是“死对头”,这可比同时喜欢霍思燕与黄奕有意思。而且,如此冤家,偏要捉置一处,简直是要大慈大悲化解人间仇恨,每次想到,我都忍不住一阵坏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