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迁68天三百师生的旷世长征

 singer0852 2023-05-13 发布于北京

▋董思嫄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战火中的青春》 中译出版社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军的炮火,席卷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为了躲避狂轰滥炸,高校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流亡搬迁。据粗略统计,在抗战八年间,加入西迁队列的全国高校累计达100余所,搬迁校次逾200次之多。对于当时学子们来说,求学之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且危机四伏。

1937年7月底,南开大学首遭日军轰炸,成为抗战以来中国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随后,北平沦陷,日军强行驻兵北大、清华等高校。1937年11月,清华、北大、南开被迫南迁长沙,三校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临大11月1日开学,理、工、法商学院校址设在长沙韭菜园圣经学院,文学院则设在衡山南岳山麓之圣经学院分校。开学时学生人数达到1496人。次年1月24日,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长沙,12月13日南京沦陷,发生南京大屠杀惨案。侵华日军继续南下,武汉危急,长沙不断受到日机轰炸,临大办学难以继续,教育部乃命令长沙临大西迁昆明。1938年1月结束第一学期,举行学期考试后,临大便开始组织师生为西迁做准备。

当年前往昆明新校址有三条路线:第一路是从海道赴滇的队伍,由樊际昌、梅美德和钟书箴带领,成员主要包括教师及眷属、体弱不适宜步行的男生和全体女生,共计600多人,大家共搬走了5万册图书,300吨实验器材、仪器、标本和文件档案。师生们乘火车沿粤汉铁路经广州至香港,乘船抵达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至昆明。

第二路取道越南赴滇的队伍走的是湘桂公路路线。该路有陈岱孙、朱自清、冯友兰、钱穆等10余名教授。这一路是乘车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至镇南关抵达越南河内后,经由滇越铁路到蒙自、昆明。后来的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的室友廖山涛(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邓汉英(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走的也是从越南入滇的路线。

而第三路是徒步搬迁的“湘黔滇旅行团”,共计师生三百多人,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当时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特派中将黄师岳担任团长,负责指挥一切。“旅行团”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由长沙乘船到益阳,再从湘西徒步穿越贵州省,凭一双脚走到云南昆明去。一路上经过3个省会27个县,以及数百个村镇,历经68天,行程总计3248里,除乘船坐车,步行路程2548里。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到达了行程的终点昆明。得知“旅行团”来到的消息,整个昆明可谓是万人空巷出来迎接。黄师岳将军向北大校长蒋梦麟移交了三百多名师生,整个“旅行团”无一人伤亡。

这次旅途对当时的青年学子们来说意义非凡。正如旅行团到达昆明后,梅贻琦校长所说的那样:“你们所走的程途,全都是中国的大好河山,所遇的人们,全都是我们的同胞。所谓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这对你们将来的责任和事业,是有如何伟大的帮助啊!”

68天的旅途艰辛又充满着传奇色彩。旅行团中的诗人穆旦曾作诗记录这段旅途:“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多少年来都是一样的无际的原野。”本着“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的原则,一路上,旅行团睡猪圈、防匪徒、避虎豹,仍坚持采风、搜集民谣、勘探地质,成立了包括摄影组、地质组、采风组在内的各种小组。

在这段文人西迁的“长征”堪称是历史上传奇的一笔。而这传奇的背后,无数个体呈现出鲜活而迥异的面貌,构建出了那个特殊年代下青年学子们的成长之路。处于人生转折点的他们,在面对国家危难、个人得失的关口,生出了许多的迷茫与困顿。而这次旅途是怎样改变他们的?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是怎样度过这不平凡的68天的?

过去数十年来,关于西南联大的学术著作、回忆录,以及访谈文章,可以说层出不穷,但从青年学子的视角出发,完整展现西南联大建校始终,重现这段西迁“长征”的影视题材却极为少见。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腾讯影业、润禾文化出品,王鹤棣、周也等主演的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从普通青年学生们的视角出发,重现这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岁月,回溯联大八年多的恢弘历程。主角们从平津南下至昆明和蒙自,重走了这段“文人的旷世长征”。

该书同名剧出品人、阅文集团CEO程武曾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如何做到“举重若轻”,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所谓“重”,就是必须要先能把西南联大的价值立住了,这也是整部剧的筋骨;所谓“轻”,就是要能对这段历史进行故事化的戏剧演绎和呈现,这是剧集直接可见的内容。朝着这个目标,主创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剧本仅创作过程就长达六年,前后修订过十四个版本。为了能真实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主创团队也曾多次前往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以及昆明、蒙自等联大旧址采访学习。

与观众惯常看到的,以教授为主角讲述的联大故事不同,《战火中的青春》的故事,更多是从学生们的视角展开的。基于大量一手的历史资料、传记文章,主创团队在剧情上设定了六位来自三所学校的青年学生,并以他们为主线,通过他们的视角,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时代洪潮中这些学子的成长与拼搏。

本书男主角程嘉树,少时因为个性顽逆被父亲送到国外学习,1937年归国。卢沟桥事变后,他目睹了校园被毁、家园零落、亲友抗争,决定随学校南迁,成为联大步行团的一员。在这趟西迁的“长征”中,程嘉树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一路上,他看到了带着一本小型的英汉字典上路,背一页撕一页的同学查良铮(穆旦本名);利用此次旅途,深入到乡亲生活中,共采集了2000多首民谣的同学刘兆吉;与学生们同甘共苦,一路走一路画,总共画了50多张写生的闻一多……而他本人也在这一路的长途跋涉中有所觉醒,完成身份上的彻底转变。

《战火中的青春》全书既描述了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文化抗战的时代洪流下,主角们的成长与拼搏,也为当下青年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与八十年前的这些进步学子展开一场穿越百年的隔空对话。透过他人的青春故事,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启发在他们对面人生道路时,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人性的光辉,感悟到在时代大背景下,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可以秉持的担当和使命。(注:本书将于5月15日起在《北京晚报》连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