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古风泊客 2023-05-13 发布于江苏
《寄扬州韩绰判官》   [晚唐·杜牧·七绝】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是一首题赠友人的调侃诗作。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四月至大和九年(835)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先后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在此期间与韩绰判官甚是友善,当杜牧迁升长安监察御史后,仍怀念友人尤笃,遂寄诗以表达其深情厚谊。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836)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草未凋: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首联是诗人对于扬州的怀念和仰慕。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

青山隐隐水迢迢”,这既是对江南秀丽山水最好的概括,也是描述诗人现在身在长安与江南与扬州遥远的距离。但正是因为如此的遥远,才隐含着诗人对于江南的回味和向往。

秋尽江南草未凋”,其实,秋尽时节,江南的草木绝对已经凋零。但是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因为晚秋时分,江南比起长安来那气温当然是暖和许多,景色也更加地清秀。二是说江南“草未凋”,是在是说明了诗人对于江南对于扬州的喜爱。也许,在诗人的怀念当中,江南就是四季如春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以为即红药桥,因古代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此而得名。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则以为唐时扬州城有二十四座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国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又自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尾联传世佳句。
就像泊友可以不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寄扬州韩绰判官》,但此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闻名遐迩,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知晓。
二十四桥明月夜,诗人抽取了扬州最繁华与风流之地作为扬州城的城标,月夜下的扬州城有的就是繁荣昌盛、景色宜人。
月,在古诗当中往往有“怀人”、“思乡”之意。诗人通过对扬州月夜之美景的描绘,还倾诉了对于故人和第二故乡的怀念。
玉人何处教吹箫“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诗人本意是在调笑和羡慕仍然身在扬州的韩绰。但,随着历史的推移,“玉人”的涵义已真正升华成扬州美丽纯洁的女子,正在二十四桥吹着箫笛,箫声婉转悠扬、清耳悦心......
本来,本诗是诗人的调侃之作,可是,由于实在太有意境,已经是扬州最著名的形象代言诗了。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平水韵:二萧】七绝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描绘了深秋的扬州山水秀丽、二十四桥俊雅幽美,抒发了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深刻思念之情。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