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山海经》海域之间《河图》小九州

 新用户0586XYIv 2023-05-13 发布于山东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说文解字》州“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 东方朔著有《海内十洲记》;《山海经》海经中有十州,记载三皇五帝及后裔都居于海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讲:“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据这些早期文献可知,《山海经》诸海域之间就是古九州,即三皇五帝及后裔居住的京畿之地,此地只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代疆域1/81。确凿证明,这儿就是“涓涓溪流”的中华文明之源。《山海经》海域中有十州,介于禹序九州与舜肇十二州之间。

《淮南子·地形训》:“九州之大,纯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东方曰大渚,曰少海;……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凡八殥八泽之云,是雨九州。”与同文记载的“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相比,九州、八殥均“纯方千里”太小,只能是帝都;八殥八泽之云雨九州证明其为水陆交织;大夏、少海、海泽,证明海即雷夏泽。

《尔雅·释地》十薮,《吕氏春秋·有始览》和《淮南子·地形训》记载九薮,都没雷夏泽而有“齐之海隅”。《尔雅·释地》:“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郭璞注:“齐,中也。”邢昺疏:“中州,犹言中国也。” 可见“齐之海隅”为中国即帝都区域,与《海内经》三皇五帝及后裔均居海内相符

《淮南子·地形训》:“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东南神州曰农土:《三皇本纪》记载伏羲神农都陈,“东封泰山”,《说文解字》陈:古文阜申。申通神,神州即神农都陈州。龙山村东南,又符合“东封泰山”的区域,只有东南22公里东平县梯门镇位置最相符,这儿东稍偏南是大汶口遗址,东偏北68公里是泰山主峰,处于汶水之阳,属古东原厎平。

正南次州曰沃土:《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行轨迹:“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海内经》记载水络“昆吾之丘”,所以西邻“鸟次”为正南之州。龙山村正南10公里为六工山,六工山西北5公里是今东平县斑鸠店镇,斑鸠仍有鸟次之意,次州应处于六工山与斑鸠店镇之间。

西南戎州: 《左传·隐公二年(前721年)》:“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哀公十七年》:“卫侯自鄄入,般师出。初,公登城以望,见戎州。”据此,戎州处于鲁卫之间,在龙山村西南82公里鄄城县旧城镇,登城能看到东面鲁卫之间的戎州,戎州应在龙山村西南约60公里的今郓城北部。

正西弇州:莘县古八景有“弇山藏秀”;《大荒西经》:“有弇州之国。……西海渚中有神。”《明一统志·第二十四》:“弇山,在莘县北四十五里,旧有泉涌出,底有碎石,号弇山泉。上有显仁庙,……《左传》齐闾丘婴出奔于弇中即此。”弇作为地名仅在莘县能看到,与《大荒西经》弇州方位相符。莘县处于济源县至古济州中间,今城东七里古阳平县有古济渎庙,据此推断弇州即沇济水孕育的古兖州。莘县处于龙山村西47公里,方位相符。

西北台州:《魏书·地形中》:“聊城有台城、菅城。”杜佑《通典·州郡十》:“聊城汉旧县,有台城。” 《海外北经》:“博父国在聂耳东。……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聂耳即古聂国,颛顼墓所在今聊城,此台州处于龙山村北偏西约39公里,且与东面的博父国为东北薄州互证。

正北济州:唐杜佑《通典·州郡十》:“济州。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今郡理即古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郭缘生述征记云即汉茌平县也。)”古济州遗址在原茌平县韩集村高桓墙村,此古济州无异议,处于冀州黄帝之宫北26公里。此即《大荒北经》记载“齐州之山”,《河图括地象》济州即齐州。

东北薄州:即聂耳东古博州,《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左传·昭公二十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通典·郡县》博平郡:“齐之博陵邑也”;《魏书·地形中》“博平有土鼓城、逢陵城”;《太平寰宇记·博州》博固城:“引隋《图经》云'或谓之布鼓城。’”博平郡即博州,也即伯陵、逄伯陵、逢陵、博陵、博固城。今为茌平县土城村龙山文化遗址,此东北薄州处于龙山村东北40公里。

正东阳州:已考证“扶木在阳州”就是日出阳谷扶桑,处于平阴县东阿镇西邻阳谷山东下方,与东阿镇仅隔狼溪河。《左传》中至少17处记载阳谷、阳州和小谷,可见阳州为齐鲁边界战略要地。《大荒北经》记载“有阳山者,……有始州之国”,始州应即《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阳谷”的阳谷山东麓阳州。

正中冀州:《逸周书·尝麦篇》黄帝杀蚩尤“于中冀”;《大荒北经》“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竹书纪年》载:尧、舜登基“居冀”;禹“都于阳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夏后启“帝即位于夏邑,……诸侯从帝归于冀都”。文献记载,除颛顼和帝喾、帝挚短时期都于濮阳商丘和内黄亳之外,黄帝及其后五帝均居冀,帝禹和夏后在阳城即夏邑登基后也前往中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