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家驹:从9则“疑难重症医案”谈临床辨证要点

 老黄医生 2023-05-14 发布于四川

临床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问题:

舌脉与症状表现不符,无法准确辨证?

自认为准确辨证,用药后没有疗效?

学习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很简单,用到临床还是对不上?

······

今天马家驹老师带领大家用9则疑难重症案例,分析临床中的辨证要点,让你掌握辨证核心内容,临床问题迎刃而解。

案1

吴孚先治一人伤寒,身寒逆冷,时或战栗,神气昏昏,大便秘,小便赤,六脉沉伏。或凭外象谓阴症,投热剂;或以脉沉伏,亦作阴治。

吴诊之,脉沉伏,而重按之则滑数有力,愈按愈甚,视其舌则燥,探其足则暖。

曰∶此阳症似阴,设投热药,火上添油矣。乃用苦寒峻剂,煎成乘热顿饮而痊。按∶内真寒而外假热,诸家尝论之矣。至内真热而外假寒,论及者罕。此案故宜熟玩。

-《续名医类案》

此医案表现为:身寒逆冷,时或战栗,神气昏昏,六脉沉伏,或为阴症。

而又大便秘,小便赤,六脉沉伏且重按之滑数有力,愈按愈甚,是为实证。

其舌燥,在探其足则暖。

所以这是一个真热假寒证,本质是阳证。用苦寒峻剂治疗后痊愈。

案2

徐国桢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大承气与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

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症,奈何认为下症耶?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与姜、附,逾垣上屋矣。

喻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

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 懊蒸,必有大雨,此症倾刻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症,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

惟用姜、附,所谓补中有发,并可散邪退热,一举两得,不必疑虑。

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着。

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

-《续名医类案》

此医案表现为:身热目赤,将门板放在地上,身伏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因为地上和井水都凉。从外部症状表现易诊断为阳证。

有一个医生说你病情比较急,应该是大承气。

但是又有欲饮水,但是水给拿到跟前又不想喝,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通过脉诊有力无力来判别是虚和实,通过虚和实,进一步判断它是阴证和阳证。所以这个医案实际是阴证。

阴证所以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症也。

案3

张卿子治塘栖妇人,伤寒十日,热不得汗。或欲以锦黄下之,主人惧。延卿子诊之,

曰∶脉强舌黑而有芒,投锦黄为宜。今舌黑而润不渴 ,此附子症也。不汗者,气弱也,非参、助之不可。一剂而汗。《仁和县志》。

-《续名医类案》

这个医案的关键点是“舌黑而润”同时不渴

我们再辨舌的时候,不管是什么颜色,黑的、白的、黄的、青的,主要就看舌上有没有水分?

水分表现为什么?轻则为润,重则为逆,然后再重者就滑,再重者一张口口水流下来了,那都说明这是个阴证。

阴证的时候津液不缺,所以不想喝水的,即使想喝也是喜欢喝热饮。这里虽然是有发热的情况,但是舌黑而润,同时口腔不渴。

因此这是个阴证。阴证要就离不开附子

案4

张氏子伤寒四五日,两脉虚微 ,神气昏乱,烦躁不宁,时欲得水,复置不饮 ,弃衣而走,勇力倍常,言语狂妄,不避亲疏。

此阴盛格阳欲脱,外假热内真寒也,欲与理中汤。

咸谓火热有余之症,欲行寒下。

曰∶岂有大热症而不引水自救者?况两脉微弱,明属阴盛阳微,若不急与温补,大汗一至,不可为矣。

前方加人参至四两,煎成冷服。一二时许,狂乱顿止,反见寒栗,欲覆重被,再与前药一剂,神清热退而安。

-《续名医类案》

这个医案的关键点在于,两脉虚微,时欲得水,给他水喝他又不饮。

虽然有神气混乱,烦躁不宁,时欲得水,弃衣而走,勇力倍常,言语狂妄,不避亲疏像是一个阳亢,但实际上脉是虚弱的,给他水不喝,所以这是一个真寒假热,也就是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欲脱,外假热内真寒也。所以给他用阴证的治法。

案5

杨乘六族弟患热症,六七日不解,口渴便秘,发狂逾墙上屋,赤身驰骤,谵妄骂詈,不避亲疏,覆盖尽去,不欲近衣,如是者五日矣。时杨以岁试自苕上归,尚未抵岸。

病患曰∶救人星至矣。问是谁?曰∶云峰大兄回来也。顷之,杨果至,家人咸以为奇。视之良久,见其面若无神,两目瞪视,其言动甚壮劲有力。意以胃中热甚,上乘于心,心为热冒,故神昏而狂妄耳。不然,何口渴便秘,白虎凉膈等症悉具耶?

及诊其脉,豁大无伦,重按则空。验其舌,黄上加黑,而滋润不燥。

乃知其症由阴盛于内,逼阳于外。虽壮劲有力,乃外假热而内真寒也。

其阳气大亏,神不守舍,元神飞越,故先遇人于未至之前。遂以养荣汤加附子、倍枣仁、五味、白芍,浓煎与之。

一剂狂妄悉除,神疲力倦,熟睡周时方寤,渴止食进而便通矣。

继用补中益气加白芍、五味而痊。

-《续名医类案》

这个医案的发热、口渴、便秘、发狂逾墙上屋,赤身驰骤,谵妄骂詈,不避亲疏,不欲近衣。

这些症状表现都是像热证、实证、阳证。

但是脉诊豁大无伦,重按则空。

所以他是个实证还是虚证呢?答案是虚证

他是阴证还是阳证?再一看他的舌头,黄色,通过黄白定寒热其实是不准确的,而应该通过舌苔上有水没水来辨别寒热。这里虽然是黄黑苔,但是滋润而不燥,有津液,所以能辨认出他是一个真阴证而假阳证,所以是阴盛格阳,真寒假热。所以给他养营汤加附子来治疗。

案6

薛立斋治府庠王以道,元气素弱,丙午丁未二年,以科场岁考,积劳致疾,至十二月间,其病盛作,大热,泪出随凝,目赤面黯,杨手露胸,气息沉沉几绝,脉洪大鼓指,按之如无 ,舌干,扪之如刺,此内真寒而外假热也,遂先服十全大补汤。曰∶既服此汤,其脉当收敛为善。少顷,熟睡,觉而恶寒增衣,脉顿微细如丝,此虚寒之真象也。以人参一两,加熟附三钱,水煎,顿服而安。夜间,脉复脱,以人参二两,熟附五钱,仍愈。后以大剂参、术、归身、炙草等药,调理而安。

-《续名医类案》

脉洪大鼓指,按之如无,也是通过虚和实来帮助我们辨别它是阴证还是阳证。

案7

黄给谏中气大虚,发热自汗喘急。诊之,脉大而数,按之如无。

此内有真寒,外见假热,当以理中汤冷冻饮料。举家无主,不能信从,惟用清热化痰之剂,遂至不起。

《金匮》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

-《续名医类案》

发热自汗喘急,像是一个阳证,但一诊之,脉虽然大而数,但是重按之如无,这是个典型的阴证虚证。所以内寒假热。

既然阴证,我们就从三阴论治,离不开姜桂附。

案8

叶方伯夫人喘急痞闷,肌肤如灼,汗出如洗,目不得瞑。

诊之,六脉皆空 ,所谓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绝症见矣。辞不治,三日而殁。(王氏按∶汗出至三日而后死,此何必不可救?此治脱不必治喘也。

-《续名医类案》

叶芳伯夫人,喘急痞闷,肌肤如灼,温度高热,汗出如洗,目不得瞑。一把脉是六脉皆空,里边是虚的,同时加上汗出如洗,我们就能辨别出来,这是一个什么?阳脱。所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绝症见矣,三日而殁。

案9

患者秦某,13岁,患伤寒重症发烧已20余日不退。其父系云南省昆华医院院长、著名西医秦某,与同道多方救治均不见效,认为已“无法挽救”,无奈邀请先生诊治。

1月7日:发热20余目,晨轻夜重,面色青黯,双颧微红,口唇焦躁已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时而烦乱谵语,双手乱抓如撮空理线。呼吸喘促,食物不进,小便短赤,大便多日不通。

舌苔黑燥,不渴,喂水仅能下咽二三口,脉浮而空,重按无力。

-云南名医吴佩衡医案

13岁的秦某伤寒重症发烧已20余日不退,请吴老会诊,症状表现:发热20余日,晨轻夜重,面色青黯,双颧微红,口唇焦躁。

此时症状似乎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口唇焦躁,同时热扰心神,日夜不寐,人事不醒,所以烦乱谵语,双手乱抓如撮空理线。呼吸喘促,小便短赤,大便多日不通。舌苔黑燥,燥也是津液不足。

看到这里,所有的表现都像热证和阳证实证,很多人都会选择用苦寒清热的药物去治疗。

但是这里出现一个矛盾问题,这个患者不渴,喂水仅能下咽二三口,脉浮而空,重按无力。

从症状来看,像是阳证,但是通过不渴跟脉来看又是一个阴证。

此时应该如何取舍?

症状可能有真假,所以脉诊往往有的时候能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脉象,判断这里实际上是一个阴证。这是一个真寒假热、阴盛格阳外越的情况。

治疗就要温阳用姜桂附。

先生认为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致成外假热而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外虽现一派燥热之象,内则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脱亡之势。”

法当大剂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交通心肾,方可挽回。”拟以白通汤加肉桂主之

附片250g 干姜50g 葱白4茎 上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

服药后,稍见安静,得寐片刻,面部青黯色稍退而略润,脉象不象前日空浮,烦躁谵语稍宁。但欲寐愈甚,现出少阴虚寒本象,原方再进一剂。

-云南名医吴佩衡医案

以白通汤加肉桂,治疗思路以姜桂附温阳。

吃完药之后稍见安静,得寐片刻,面部青黯色稍退而略润,脉象不象前日空浮了,然后原方再进一剂。

1月8日:热度稍降,唇舌已较润,烦乱亦止。但有时仍说昏话,曾呕吐涎痰一次。遂仍以白通汤扶阳抑阴,交通心肾。附片300g姜80g 茯苓30g 葱白4茎 上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

服药后,当晚烦躁不宁,不能入睡。脉稍有力,热度稍降,神情淡漠,不渴饮。诊为药不胜病,尚须加量,拟大剂回阳饮加味治之。附片400g 干姜150g 茯神50g 炙远志20g 公丁香5g 生甘草20g 上肉桂20g(同前法) 昼夜连进2剂 。

进一剂后,病势大松,烦躁平定,人已安静,小便转长。两剂尽,大便始通,泻出酱黑稀粪三次,发热已退大半,谵语烦乱已停,得熟寐四、五小时。

1月10日:身热退去十之八九,黑苔退去十之六七,唇舌回润,脉已浮缓。病似转安。上方出入加减,但附片用量一直是400g,且昼夜连进2剂,直至l3日,病情稳定向好.经七八天善后调理,终至痊愈。

-云南名医吴佩衡医案

热度稍降,唇舌已较润,烦乱亦止等等。

治疗依然是以姜桂附为主,最终经过七八天善后调理终至痊愈,到最后附片250~400g。

此证发热,口唇焦躁,双额微红,烦乱不寐,小便短赤,大便不通,舌苔黑燥等颇似阳热之象,怎么看都是热证;但从面色青黯,人事不省,不渴,脉浮而空等症判为内真寒而外假热,“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脱亡之势”,其认证之准确,令人不胜钦佩。

毅然投以大剂白通汤,不夹一味阴药,每一诊,随时调方,附片从250g增加到400g,且日进2剂就是800g,终于救治如此危症确实惊世骇俗,真善用附片大家也。

当时有一学者曾题嵌字联盛赞先生:“济世全凭寸心无任钦佩,处方独具斗胆谁能抗衡”。

郑钦安说“医者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所以医案最核心最重要的点就是把阴证阳证辨别清楚。

如果把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确定了,阴阳确定了,下一步治疗就很简单了。

所以临床当中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就是辨证!

10

19年11月份,患者咳嗽,

咳嗽只是一个症状,我们首先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个咳嗽患者是阴证和阳证,咳嗽无法体现。

望诊,患者面色暗,是像阳证还是像阴证?

大便溏,这是阴证还是阳证?

小便频,这是阴证还是阳证。

后背凉,这是阴证还是阳证?

脚如冰,这是阴证还是阳证。

脉弱,舌淡,这是阴证还是阳证?

-马家驹老师医案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辨认出这是一个阴证。

既然是阴证,它的大体治法就是温阳,没有明确的表证存在,因此是一个里阴证,所以诊断认为是太阴病。同时舌苔厚、大便溏、尿频,有津液代谢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太阴病的痰饮水湿。

用半夏厚朴汤合五苓散,加干姜,整个治疗思路就是温阳行气化痰。

图片

所以他自己说服用药感觉很好。药还有4天。还没吃完就感觉很好。

11

一个高中生。09年肺炎后,间断咳嗽至今,多家医院治疗欠佳。舌苔白腻,脉沉弱

通过舌脉判断是阴证,苔腻有水饮。

所以诊断是里阴证的痰饮水湿。

图片

从痰饮论治,患者自己说慢性咳嗽吃了几天汤药之后就基本不咳了,所以辨证准确是获得疗效的前提。

12

患者感冒发热一周,最高体温38.2°

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疼痛、头痛、咽痛,有表证存在。

脉沉细弱,虽然有口干、口苦、饮凉、鼻息热的表现,但是脉沉细弱,舌苔润。

-马家驹老师医案

图片

通过舌脉,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阴证。同时有表证存在,诊断为少阴病。

因为有头痛存在,所以表相对比较实,所以用麻黄加附子来配,用麻附甘加干姜,整体思路是温阳加解表,符合少阴病的治疗方法。

所以吃完药之后让他发汗,服药后有汗出。

图片

目前发热、恶寒、身痛、咽痛都没有了。

咳嗽还没有好,脉依然沉细弱。

此时表证解决了,所以去麻黄继续温阳益气补血。从阴证论治。

这个医案是通过舌脉帮助我们确定阴证,然后治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