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镇平的民间艺术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5-14 发布于河南

家乡镇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其艺术形式多样,主要有鼓儿哼、踩高跷、旱船、打狮子(舞狮)、锣鼓、唢呐等,表演艺术独具特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唱着镇平的民谣,听着镇平的锣鼓唢呐长大,因此,对镇平的民间艺术有种割舍不断的感情。

据八十多岁的爷爷介绍,他小的时候几乎我们村里都有戏班子。爷爷没读过书,但记性好、乐感好,由于被大弦的音律所吸引,就想学拉大弦。那时也没培训班,就跟在乐队里听,记着调子之后就拿着大弦自己摸索着拉了起来,然后再找老师指导。几十年过去了,中间历经了战乱、文革,又迎来了改革开放,爷爷的大弦丢了几十年,乐队也解散了几十年。前些年,他又拾起了老本行,花了150块人民币买了一个旧的大弦,闲暇之余自娱自乐。每当春节全家人聚集到一起的时候,我们总让爷爷秀秀他的才艺。他边拉大弦,边笑得合不拢嘴。

大概是七八十年代,每个村都开始组织有宣传队。那时的我年龄尚小,女青年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头上挽着发髻,插着各色各样用布制作的花,嘴里哼着《编花篮》的旋律,从身边走过时,简直个个都像仙女下凡!当时,特别羡慕她们。我对文艺的爱好,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埋下的种子吧!

《编花篮》的曲子是民间舞蹈《九莲灯》中的一段音乐,节奏轻快,脍炙人口,几乎每个镇平人都能哼上几句其中的旋律。舞蹈《九莲灯》是清末的时候,我县高丘镇大陈营的村民们创作的,内容描述的是天上九个仙女下凡到人间观灯戏乐的情景,演员一身仙女装扮,手持两组莲花灯上场。队形变化巧妙,根据音乐旋律以及文字的变化,一会儿变成一个塔型,一会儿变为一个大花轿等图案画面,使无数观众交口称赞。

鼓儿哼是镇平的地方戏曲,充满了乡土气息,因演员使用的乐器仅一架鼓和两个犁铧片,演唱时,起腔及落腔的拖腔都是用鼻子哼出来的,所以被称为鼓儿哼。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大致都看过或者听说过鼓儿哼。为了维持生计,鼓儿哼人每晚走村串巷,为群众们演出。观众大多为老年人,也只有他们能听懂鼓儿哼的唱腔,小孩子们顶多是凑个热闹。还记得吗?那时,我们总是把鼓儿哼称做是“鼓漏哼”!至今,鼓儿哼那悠扬的旋律随着时空一起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在镇平诸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中,锣鼓铜器最为普遍,也最为热闹。一班锣鼓、铜器,一班唢呐组合在一起,打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毛驴等众多形式轮流上场,表演者身着彩色服装,头戴饰品,为了更吸引眼球,还有男扮女装的。那男扮女装者为了活跃气氛总是做着鬼脸,动作夸张、滑稽,风流快活起来打败天下无敌手!引得观众前俯后仰,笑弯了腰。演员们个个投入,陶醉其中,一环接一环,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

最近这些年,家乡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特别重视精神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在闲暇之余,自觉自愿的组织起锣鼓铜器队来,有的村甚至有两三个队。成员不分年龄大小,也没有门槛,只要喜欢老少都可以参与。就连五六岁的娃娃也学会了打鼓,由于年龄小,个子低,表演的时候站在椅子上打。还有的鼓手把霹雳舞、太空舞结合起来,跟着节奏舞动着身姿,观众的掌声、喝彩声不断。百姓们自娱自乐,不仅提高了精气神,还锻炼了身体。

如果晚上外地人从镇平的某个村庄路过,听到锣鼓声,那不足为怪,他们不是在搞什么活动,没准是乡亲们饭后在玩儿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