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明末清初时的驿站财政制度:快马加鞭传文书,驿站来往皆官客

 我是孤独的星星 2023-05-14 发布于江西

引言:

信息技术掀起了社会变革的开端,发达的交通线路成为了中国物流的一根根血管,不出家门知国际大事,不出家门购掌上好物,这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模式。

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车马有限,路途遥远,想要实现南北两地之间的互通有无,基本全靠马匹和人力,一封紧急的书信送达目的地,少则少天半月,多则半年之久。

普通百姓或许不需要频繁的长途书信交流,但对于当局统治者而言,这却是必须的,也是一种常态。

文章图片1

一处处驿站的兴建、一匹匹马儿的飞驰构成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通信网络。

“国脉疏通原借驿递,而驿递急需端赖钱粮”

对于全国各地的驿站,历朝历代的封建政权都极为重视,加强对驿站的运营维护,就等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各种公文书信、各种物资递运基本上都是依赖驿站的运行,维护驿站的正常运营需要钱粮,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百姓自备马匹、自行到驿站服役,再到后来的官府自办。

中国古代的驿站在明清之际,其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民办”到“官办”,驿站的运营模式也与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

文章图片2

自备马匹、自带经费,明朝前中期的驿站服役制度弊病重重

明朝建国初期,所有的驿站基本都是由沿途百姓所供养,自备马匹、自备草料到驿站进行服役,地方官府除了提供一定的粮食和住宿场所外,其他的由百姓自行负责。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

“马有上中下三等,验民田粮储备。大率上马一匹粮一百石,中马八十石,下马六十石。如一户粮数不及百石者,许众户合粮并为一夫。”

此种驿站的运营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役形式,主要的经济负担由百姓自行负责,明朝时期实行里甲制度管理基层人口。

文章图片3

110户编为一里,从中选出10户为里长,从剩下的100户中选10名为甲首,里长管甲长,甲长管普通百姓。

明代时有三大徭役,分别为里甲、杂泛、均瑶,除了杂泛以外,里甲和均瑶都是驿站服役的主要来源,这种无常的劳动行为给当时的许多百姓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为了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再次下诏:

“驿站差役,皆依次轮充。”

这种轮流充当驿站劳役的时间有三年、五年、十年,本意为劳逸结合,公平公正,不伤民力。

文章图片4

可明朝的地方官员几乎没有遵循此条规定,在驿站充当差役的百姓,其服役时间长短往往并不确定。

三年、五年、十年的划分标准,是根据一户人家的田赋与人丁数量决定的,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人多必然多服役!

但是明朝基层的地方长官,譬如里长、甲长等往往为了自家私利,在安排服役之事时,没有任何公平而言,只要保证这一方小小的百姓能交给足够的钱粮赋税就行。

在驿站进行服役时,虽然朝廷或地方政府也会有一定的经费保证,以维持驿站的正常运转。

文章图片5

但大部分各种费用开支,还是得有服役人员自己承担,据万历年间的《忻州志.驿传》记载:役者比屋逃窜,非至倾产不已也!

明朝中后期一度腐败,基层小官吏对于百姓的盘剥肆无忌惮,去驿站服役就相当于去送钱。据崇祯时期的《肇庆府志》记载:

及廪给、库子皆身执役事,供亿繁浩,无论符验有无,诛索无蓻,倾荡生产,十人八九。

明朝中央政府对于驿站体系中的种种弊端,也是心知肚明,可暂时眼下又没有具体可行的改良方法,再者明政府的国家财政之腐朽,也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

文章图片6

后来明政府又改为了有偿服役,官府发招聘来驿站进行工作,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这一部分驿站的工资经费也是从百姓的税收中加收的。

意思就是虽然没有强制性到驿站服役的行为,但百姓的赋税中,却多了一个征收的新名目“站银”。

根据前一年驿站的总体经济开销情况,从全县的所有田亩中平摊,收取需要的“站银”

站银就是专为驿站开销所征收的赋税,有学者认为“站银”的出现大大缓解了百姓劳役之苦,不用再受驿站那些小官吏的盘剥,此言差矣!

文章图片7

笔者认为此种改革只是换汤不换药,羊毛终究出在羊身上,百姓确实减少了的驿站服役之苦,但赋税却增加了。

相比于小官吏直接盘剥那些服役的百姓,加收赋税的做法实际上伤害更大。

由之前小吏的“明抢豪夺”变成了“合法剥削”,再者驿站一年之中究竟需要多少银两,才能维持其正常运转,明政府也是从来没有实际考察过的,只是知道驿站永远都差钱。

后来的清朝在驿站财政支出这一方面,显然比明朝聪明了许多,将驿站的经营权牢牢掌控在中央朝廷之下,防止了地方官吏肆无忌惮的盘剥,这一点值得细细详谈。

文章图片8

禁止摊派、加收驿站经费,清朝驿站财政的先进之处

满清虽为外来的异族统治者,但在治国这一方面确实比明朝高明不少,首先规定所有的“站银”征收的标准,按照“以万历初年会计录为准”

刚刚入关的清朝为了安抚人心,继承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但又比明朝更加善于笼络人心。

在驿站的财政支出上,清政府规定地方不得加收“站银”,这相当于直接断了那些贪官污吏的搜刮名目。

反正每年的驿站经费都是固定的,官府招募民间百姓到驿站工作,也是要发工资的,这让许多小官吏开始觉得无油水可捞。

文章图片9

而且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每一条道路上的驿站数量也不一样。按照统一的方法规定“站银”的数额征收,必定造成驿站财政上的“厚此薄彼”。

为此清政府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弥补措施,主要方法有两种。

一是撤掉一些使用率并不高,且道路较为偏僻的驿站,将余出来的钱投入其他主要的干道,以达到财政经济的最优化。

二是严格掌控地方驿站财政奏销,并以此为依据,对全国的驿站财政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文章图片10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什么是“奏销”制度,奏销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年度决算各地方政府将一年来的税收、支出、经费运用情况告知中央政府,同时也要一级一级地将所有收入上缴。

奏销制度是清政府了解地方财政,并把控地方经济命脉的一个工具,奏销是有明确的范围规定和数额规定的,相当于中央规定了地方怎么花钱。

将大部分税收都上缴给了中央,只留一小部分用于地方政府的日常开支,奏销制度包括了年度财政总结,中央以此为参考决定地方政府下一年的财政预算,以便对全国的财政资源进行更好地统筹平衡。

文章图片11

同理,地方驿站财政奏销也是这样的,将驿站上一年的经费收支情况上报朝廷,朝廷在统一决定来年应该给驿站,调拨多少经费。

这里要说明一点,明清时期的驿站除了传递书信外,还相当于一个旅舍,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公职人员的招待所。

驿站养马、住宿皆可,其日常开销还是比较多的,因此也需要一个年度财政决算制度,即奏销。

清政府通过财政奏销和裁撤一些不重要的驿站,达到了驿站财政的优化,但此种方法还不足以平衡各条驿道的发展差距,但那些缺钱的驿站又不能加收“站银”

文章图片12

因此驿站与驿站之间的“协济”制度便开始兴盛,驿站“协济”制度源于明朝,清朝时期却大为兴盛。

既然全国所有驿站的财政总额是一定的,那么财政充足的驿站就会向财政不足的驿站进行分拨。

反正驿站池子里的钱是固定的,关键就看怎么花,不够的话就上奏朝廷户部,由户部从其他州县调取驿夫以平衡,可以看出从始至终,地方政府均没有对地方驿站人员的补充、抽调之权。

这也是为了防止地方小官吏以驿站为谋财工具,如果一个州县都没有驿站,那么就从该县的田赋中抽取一定的钱粮调拨给那些有驿站的州县。

文章图片13

天下驿站一体化,财政收支一体化,这是清政府对待驿站建设的指导方针。

不得不说清政府在对于驿站的建设和财政支出上,确实比明朝高明得不止一点点,不过这种驿站制度很快随着战争的袭扰而被打破!

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战火对于驿站财政的冲击,

清朝初期由于战乱不断,驿站的财政经费经常被挪用,挪用的理由大多数都是充当军饷,地方政府对此是毫无办法,用兵多的地区,常常出现驿站经费亏空的情形。

钱不够的时候,就少办事,多裁员,清政府对待驿站也是这样的。

文章图片14

在经济情况不景气时,裁员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可当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时,其辛苦也是不可想象的。

据康熙时期的《灵寿县志》记载:

存留各项节次裁减,州县之事束手无策,势不得不私派之民,民既出雇役之钱,仍不免于役者,又不知凡几矣。

清政府此时的驿站政策又回到了明朝末年的样子,由民间百姓自行到驿站服役,自备马匹与钱粮。

文章图片15

中国最大的古代驿站遗址:鸡鸣山驿站

朝廷对于此种情况也只能被迫默许,因为驿站作为全国的交通枢纽,不可废弃,不可被占领,其军事意义极大。

大型的驿站完全就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塞,扼制来往之交通,除了军饷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驿站的维护,大臣上奏“先尽驿站支用”,清政府也采取此项措施。

即便是这样,驿站的一些小官吏仍然不惜丢下官帽不要,也不想在驿站当差,可见当时驿站财政的拮据程度!

战争对于国家财政的影响是巨大的,驿站财政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想要保证驿站政既能有效的运转,又不伤民力,就需要整个国家稳定,百姓安定,这样才不至于在经济方针上顾此失彼。

文章图片16

结语:

“驿站”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记录中,是由之前的“驿骑”发展而来的,而“驿骑”则是由秦汉时期的“置”发展而来的,“置”下设“驿骑”。

因此可以认为“驿站”是从“置”下的“驿骑”中独立出来的,随着驿站的出现,中国古代的三大交通机构亭、邮、置逐渐消失,驿站成为书信来往的代名词。

中国历代王朝均将此类的交通枢纽机构置于国家管理之下,与客栈、旅舍不同,驿站具有高度的政治属性和军事属性,相当于中央和地方联络中介。

文章图片17

明末清初的驿站变革由民到官,国家控制属性进一步加强,不过随着战火的进行,此种“还力于民”的做法被打破,财政危机从清朝建国开始便一直困扰当局统治者。

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的相对稳定,清政府的国家财政再次焕发生机,官办驿站的财政再次得到保证。

清朝的驿站其发达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通信速度也是历史最快。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清代地方政府》

《大清历朝实录》

《中国古代驿站军事交通法律制度考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