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通读速读《二十四史》的办法,你想不想学?

 dawn的图书馆 2023-05-14 发布于贵州
文章图片1

《二十四史》

如果有人跟你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不要相信他的话。

首先,《二十四史》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什么《史记》,《汉书》,《三国志》,《宋史》,《明史》,《南齐书》都囊括在内,因而这套书的体量,那是很大的。

根据粗略统计,《二十四史》一套书算下来,一共有4000万字。

有人说了,几百万字的小说我手到擒来,起早贪黑一个月就能看完,四千万字又如何,只要我愿意看,只要我有时间,几个月就拿下。

理论上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如果我们实操起来,就会发现难度相当大。

首先,《二十四史》不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的特点是简平快,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认字,都可以成为它的受众,但《二十四史》是文言文,是古文,它的特点是深繁长。

深,就是有深度,繁,就是内容繁杂,长,就是回味悠长。

你可以一天走马观花似的读完一本《斗破苍穹》,但你无法囫囵吞枣似的在一天时间内哪怕读完《二十四史》中篇幅最短的《陈书》。

因为,《二十四史》中有大量我们今天读者不熟悉,不了解的典故,文献,以及生僻字,在阅读时,我们往往要先去理解,然而才能去通顺的阅读,这无疑就增加了阅读成本。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古代文献,即便是科班出身(比如作者本人),一天也不过读上个两三千字左右。

如果一个人从现在开始阅读《二十四史》,每天阅读三千字,那么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读完呢?答案是,至少要超过三十六年才能读完。

文章图片2

(历史学家 钱穆)

这同样也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因为每天风雨无阻都要读上三千字《二十四史》的人并不多,古往今来,我们能想到的,也不过就是吕思勉,钱穆,白寿彝这么几个人而已。

当然,拿出这么唬人吓人的数据,不是说作者是在劝退你,告诉你既然山峰难以攀登,还不如就此止步,作者想要说的是,虽然可能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把《二十四史》追到完结,但该读,还是得读。

那么请问,既然《二十四史》读起来这么吃力,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

有,不仅有,而且这个办法很早就有了。

那提出这个办法的人是谁呢?

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就是一直在流放路上的那位。

所谓文史不分家,苏轼要搞文学,那他就难免要接触史料,去读史书。

那苏轼爱读史书么?答案是不爱读,不仅不爱读,甚至还有点抗拒。

苏轼有首诗,叫做《夜梦》,其中有四句是这么写的: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文章图片3

(苏轼)

苏轼同志晚上做梦,梦到自己小时候,父亲让他阅读古代史书,苏轼最怕这个,读的是磕磕绊绊,一塌糊涂,被父亲严厉的训斥了一顿。

梦醒之后,苏轼仍然心有余悸,坐立不安,心里吓的那是不要不要的。

当然,这是小时候的苏轼,长大之后,他已经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读起史书来效率是又高又快,不亦乐乎。

苏轼把问题给解决了,但还有一个人,面临着和童年时的苏轼一样的遭遇,那就是想要读史学史,但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庠。

北宋文学史上有一个十分著名的男团,叫做“三苏”,三苏是一家人,大苏是父亲苏洵,二苏是哥哥苏轼,三苏是弟弟苏辙。

这仨人,就相当于是那个年代的文学顶流了。

而这个王庠,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女婿,是个小辈。

王庠这个人,无心仕途,不愿意做官,当然也有可能是考不上,所以他干脆把门一关,打算一辈子研究文史之道。

文章图片4

(王庠)

对于这种想要做纯粹知识分子的人,苏轼是很看重的。

一来王庠这人上进,二来又是自己的亲戚,苏轼怎么着也想着要帮助一下王庠。

他听说王庠在家里攻读史书,不觉有些担忧,因为读书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不能读死书,也不能读笨书,读书的方法用错了,不仅劳神费力,还有可能事半功倍,乃至于一无所获。

于是,苏轼大笔一挥,写下了一封书信,送给了王庠。

在信中,苏轼是这么提点王庠的:

三皇五帝到如今,史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你说你要全都读完,一字不落,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非要来个通吃全读,费时费力不说,你也不好吸收和消化书里的知识。(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

所以,如果你想要高效率的读书,你就要带着目标去读书,想一想你是因为什么目的去读书,有了目的,有了目标,才能做到见兔放鹰。

苏轼给出的具体办法是,一本史书,要反复阅读,但是不是说让你反复阅读全文,而是每次都要带着目标,去阅读你想要阅读的部分。

就拿《新唐书》来举例,你想要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那你就专看书里有关帝王将相的地方,你想要了解大唐的风土人情,那你就只看那些记载方士游侠的内容,需要什么,你就去看什么。(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又别作一次...亦如之)

文章图片5

《新唐书》

王庠看完,可以说是如获至宝,认为苏轼的办法实在是好极了,以前自己读史书,六天读不完七个字,现在使用苏轼的方法,那还不直接就起飞了?

然而,就在王庠认为万事大吉的时候,苏轼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苏轼说: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你不要以为用了我的法子,你在读书学史的道理上就能飞速提升,很快进步,因为我给你提供的思路,是建立在你本人是要很勤奋的基础上的,你要是不够勤奋,不够努力,不够持之以恒,再多的技巧和方法,那也是白玩。

北宋有个诗人,叫做朱载。

当然,这是个非著名诗人,没有什么名气。

这个人和苏轼的关系不错,时常去苏轼家里拜访苏轼,想要跟着苏轼取取经。

他有一次到苏轼家里的时候,发现大文豪苏轼居然在一笔一划的手抄班固的《汉书》。

朋友们,苏轼这种级别的人物都得抄书进步,更何况我们呢?

文章图片6

(疑问)

最后,再让我们讨论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说,为什么要读史书,为什么要学历史。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记忆力不好,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收到很大的影响。

做完饭忘了关煤气,出个门忘记带钥匙,电话号码总是记不住,上司交代的工作也总是转头就忘掉。

昨天的事情到了今天就不记得,今天的事情到了明天也忘的一干二净。

这样的日子,那简直是没法过了。

生活是我们的记忆,而历史,则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一个国家的优秀品德,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这就是历史。

如果我们不学习历史,我们就会遗忘掉国家的记忆。

曾经惨痛的教训,我们如何记住?

过去优良的传统,我们如何继承?

现在崇高的精神,我们如何发扬?

我有个外国朋友,叫做艾利克斯,是我在大学时期结识的校友。

文章图片7

(古代史官)

他时常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衷于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我反问他,难道你们国家的人民,不学习历史吗?

他面露难色的表示,当然也是要学的,但是他们国家的历史至多只有一两百年,而且就算是这一两百年,还频繁的出现过断代。

听完他的回答,我没有再说话,但我的内心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豪之情来。

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儿女,我为中华文明是世界范围内最悠久且唯一没有断代过的文明而感到自豪。

当然,自豪的同时,有时候也会觉得头痛。

外国人研究历史会遇到的窘迫状况是,他们国家的历史往往太短,史料太少,研究来研究去就那么点东西,而中国人研究历史会遇到的问题是,中国的历史太过悠久,历史太过广博,史料更是浩瀚如烟。

且不说中国从夏商时期就开始有史官记录历史,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一套《二十四史》,就足够令人头痛了,就更不用说民间修撰的所谓野史了。

作者本人在网上写文章已经三年有余,刚刚入行的时候,一直会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容枯竭。

没有精彩的电视剧,影视类博主就没有题材,没有新上市的数码产品,科技类博主就很有可能断更,那么如果一旦作者把历史写完了,写尽了,那可怎么办呢?

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因为,浩然如烟的历史长河,我们只不过是打开了冰山一角,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历史脉络和真相等待我们去揭开,而作者惟愿,能成为这深耕于历史的千万爱好者和研究者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