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阳明虚实——白虎汤与猪苓汤(二)

 铁毛l 2023-05-15 发布于四川

阳明六十九: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下伤中气,阳浮于表,故外有热而手足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故成结胸。义在结胸。今不成结胸,只觉心中懊憹,饥不能饮食者,膈下之阴与膈上之阳逼迫郁蒸,而生瘀浊故也。膈热熏腾,故头上汗出。此宜栀子豉汤,吐瘀浊而清烦热也。

此申明六十五章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一段之义。

1 阳明病,下之伤中,胃气不降,阳浮不收,故其外有热,手足温者,此非中虚湿寒,误下不会成痞,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当成结胸,反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者,胃逆不降,二火逆升,而生瘀浊也。膈热熏蒸,故头上汗出,此宜栀子鼓汤,吐瘀浊而清烦热也。

2 此是申明六十五条误下之杂象,可以栀子豉汤救逆。

按;头上汗出者,阳气上泄也,头为阳之最盛之地,胃逆不降则上蒸汗泄。此就是因误下伤中,胃逆不降,三阳上泄也,栀子汤清上吐瘀而建中也,胃降则三阳俱降。

阳明七十: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此阳明入太阴去路。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

六十五章:脉浮而紧,为太阳证,咽燥口干,为少阳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证,是三阳合病也。而其腹满身重,以至难以转侧,则太阴证。脾窍于口,阳虚湿盛,开阖蹇涩,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湿木郁,气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谵语。膀胱失约,是以遗尿。(此补六十五章未详之义也)。若发汗,则为郑声之谵语。(此复申明若发汗,则心愦愦,反谵语一段)。若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阳泄而土败。(此复申明上章手足温,头汗出之义,而推广之。头汗肢温,是阳虚而上热,额汗肢冷,是阳泄而外寒也)。若汗不止头额,而通身自汗者,则津亡而土燥,宜白虎汤,泻热而清金也。

1 三阳合病,太阳之表,闭其阳明与少阳也,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者,此为湿盛,又有太阴证,脾窍于口,阳虚湿盛,开阖蹇涩,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湿木郁,气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谵语,膀胱失约,是以遗尿,皆是里虚湿盛。(此是补六十五条未详之义也)若发汗治太阳,则亡阳谵语,若下泻阳明,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误下亡阳败中,阳腑之湿热转为太阴之湿寒(此复申明上章手足温,头汗出之义,而推广之。头汗肢温,是阳虚而上热,额汗肢冷,是阳泄而外寒也)。若误下之后,通身自汗者,则亡津土燥,此是阳明燥盛,而非太阴湿寒。下后津亡而土燥,阳明热燥外蒸,则自汗出,宜白虎汤,清肺胃之热燥也。白虎汤者,承气之初证也。早用白虎,以清肺胃之热燥,则不致承气证。

三阳合病,外闭之腑热与里虚之湿寒争,也就胃热与脾湿相争。误下之后,湿则身重,难以转侧,猪苓利尿泻湿,燥则自汗,口渴烦热,白虎泻内热而清肺燥。

2 本条也是申明六十五条。太阳闭阳明少阳,是为三阳合病,因腹满身重之湿盛,故阳腑不实,太阳不解,少阳也郁。

申明六十九条,但头汗出证,区别栀子豉汤的一种变象。本条提纲,下之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此是对比阳明六十九条的栀子豉汤,手足温,但头汗出之证。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者,不是栀子豉汤,而是回阳救逆类的方剂。当用温药,若误用栀子寒凉剂,则是虚其虚之误也。

若通身自汗者,白虎汤主之。此是申明六十五条白虎加人参汤之义。言白虎汤者,是省文之义。

3 伤太阳之寒,阳明腑热,伤少阴之寒,太阴湿盛,伤内外之寒,则表里俱病,脏腑阴阳相争,湿热互搏。伤内外之寒,则见病表里阴阳之偏,故先师经典名著,命名《伤寒杂病论》。

图片

阳明七十一: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六十五章:渴而小便不利者,乃与猪苓汤。若汗出多而渴者,则应白虎。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则胃中已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以亡津也。

此申明上章及六十五章猪苓汤之义。

1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此是燥渴,白虎汤证;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

2 此是补充六十五条之义。白虎之燥渴不可误以为猪苓之湿渴。

  阳明之燥渴者,渴欲饮水,是参考证。太阴之湿渴,渴不欲饮,身重而小便不利,此不难区别。但若误用,则亡津也。

阳明七十二: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干而漱水不咽,以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衄也

论;阳明经热之衄,当是葛根汤证。

阳明七十三: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表寒外束,口干鼻燥,经热内蒸,能食则热不在腑,经热不能旁泄,则上衄也。

:此上二条或当放阳明上篇,葛根汤证后面,为何黄师排序在此处,此是何义,也没看懂。经病衄血,血出卫泄。阳明经与太阳经,在经不同。

图片

阳明七十四: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必盗汗出。

脉浮而紧,太阳之脉,阳明得之,必潮热,按时而发,以表寒郁其腑热也。若但浮而不紧,则外无表寒而内无里热,寐时卫气不入阴分,皮毛失敛,经热蒸泄,必盗汗出,凡盗汗之家,皆阴盛脏寒,阳不内交者也。

1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太阳表闭郁阳明腑热,腑热成实,必潮热外蒸,按时发作(日晡之时);但浮不紧者,阳明阳虚也,寐时卫气不入阴分,皮毛失敛,经热蒸泄,必盗汗出。此是阳明之阳实对比阳明之阳虚;阳实潮热外蒸之汗对比阳虚失藏卫泄之盗汗。外寒之浮紧对比内寒之外浮,潮热之汗出对比失敛之盗汗出。反之,阳虚之盗汗,不可以潮热之实治,虚不可实治,实不可虚治。

2 但浮不紧者,胃逆失敛,阳气失藏,则寐时卫气不能内藏,外泄为汗,故为盗汗。

3 脉但浮之盗汗,又区别于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营卫不和之汗,区别营卫不和之脉浮,当知。本条之盗汗又对比五十七条,阳明病,气虚内郁,如虫行皮中。外寒与里虚,病象与脉象,对皮毛的关系,临证一定细细研究。

4  本条提纲结构是,阳明病,阳明阳实与阳明阳虚之病。阳实之浮紧,对比阳虚之但浮。这个夜间睡觉汗出证,统称为盗汗,是有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也有桂枝汤证,还有久不解,营气疏而内虚的新加汤证。还有虚劳盗汗,还有脏寒盗汗,各种症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