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胸怀天下,民心所向(第十三章) 【原文分析】: 本章文理清楚、意思完整,可以说是老子的三段论:先说结果“宠辱若惊”,再解释原因“贵大患若身”,然后说胸怀天下,一心为民就会迎刃而解,以达到宠辱不惊的目的。 【现实意义】: 针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种情况,老子告诫诸侯(统治者)们:“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把天下人的利益看成为自身的利益,爱护自己的身体就像爱护天下人民一样,这样的人才能将天下寄托给他。那些“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人是不能担当天下大任的。“贵大患若身”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就会“宠辱若惊”。“宠辱若惊”没有定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就是大公无私的精神。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那是大公无私的表现,就会“宠辱不惊”。一心为民,宠辱不惊方能担当天下大事。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周天子已不能“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了,周朝逐步“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周天子已逐步失去管控天下的能力。 所以,老子认为,只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天下为公的人,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他管理。他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进一步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人常常没有私心,而是以老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圣人心系天下。老子推崇圣人之治:圣人无心,天下归心。 老子的话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政府官员应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老革命家陶铸有一句著名诗:“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菜根谭》中有一联: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官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老一辈革命家真正理解和践行了老子的思想,一直主张天下为公,大公无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华民族正在复兴。 附: 【原文】: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新译】: 当人得宠或受辱时都会感到惊恐,是因为人们太看重自我的患得患失了。 什么叫“宠辱若惊”?得宠与受辱相比,得宠更可怕。得宠受惊吓,失宠也受惊吓,这就叫“宠辱若惊”。 为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那么严重的患得患失,是因为我有私心,如果我没有私心?我还有什么患得患失呢? 所以,把天下人的利益看成为自身的利益,爱护自己的身体就像爱护天下人民一样,这样的人才能将天下寄托给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