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原文及译文

 谭乃元 2023-05-15 发布于云南

五运六气的原文和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即通常所谓的运气七篇大论,这就是《内经》中的运气学说。包括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9篇文章是《黄帝内经》层次最高的文章,是整部著作相对难读懂的文章,因为其内容涉及面广,涉及到天文、地理、人事(生命科学)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更需要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知识才能读懂的,而古人在这方面是讲解得非常系统和透彻。下面用我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一、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第一节 题解

天元纪大论篇简单的理解就是研究太阳系的天体的运动,天体的运动影响的是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波的变化,导致地球的冷热变化。“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由于地球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自转、绕太阳公转、大气层内南北移动),在地球上研究天体的运动采用的方法就是相对论,也就是研究其它星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地球受阴阳变化和木火土金水五星对太阳能量波的遮挡、反射、折射的影响,形成地球地气寒暑燥湿风五气的变化,地球大气层的形成,在大气层内又形成一个太阳焦点,太阳焦点产生的是光子的辐射热,因此古人对大气层的能量变化除寒暑燥湿风五气之外又增加了太阳相火,因此大气层的能量变化就分成了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来研究。大气层的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的循环和地球地气寒暑燥湿风五气循环的,就是人类感知的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人体的自化气系统的化气与成形的变化受五运六气的影响,外气的变化超出人体内气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人体生病。

 第二节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原文和译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译文】

黄帝问道:天上有木、火、土、金、水、五星,分布于东、南、中、西、北五位,他们由于对太阳能量波的阻挡、折射、反射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星折射或者反射太阳波对地球物质的蒸腾之气)的气候变化。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可以生化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五气。人就产生了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六节藏象论》中已经提到了五星运行,其气相互生化和制约(五行相生相克,实际是对太阳波的阻挡、折射、反射的关系问题),每五年一个循环,周而复始,这些道理我已经清楚了,希望再听一听五运与三阴三阳这六气是怎样结合的?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译文】

鬼臾区恭敬的再次行礼回答说:您问得很明确啊!地球与五星在同一个平面上围着太阳旋转,这是天地星球的运行规律,由于五星的运行速度和轨道半径各不相同的原因,因此也就产生了相互对太阳光波的遮挡、折射或者是反射。正是这些遮挡或者是折射、反射,就导致了地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化(阴阳),也就是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这些变化当中,有一些生化规律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因此就把它归咎于神明。但是基本原理我们不得不知晓。万物的生长,从无到有,这叫做。事物发展到极点,就发生变。自然中能量与物质(阴阳)的变化无穷无尽,使人感到神奇莫测,所以叫做。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能量和物质(阴阳)的变化规律,不拘泥墨守而臻神妙之境的人,称为圣人,自然(阴阳)虽具有主宰万物的无穷力量,但人类如能以其特有的智慧,明达事理,深入了解能量和物质(阴阳)变化的规律,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就有可能驾御自然而出神入化,这就是人的智慧。能量和物质变化就生成新的物质了,在天为能量波,到了地面就化为了有形物质,在人就生成了形体,能量在地面生成的物质我们就称之为五味(食物),人的形体可以产生智慧,身体内的能量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包括人体的运动机能和思维能力、情志状态。神在空中就是一种量子态,称为风。风气到了地面就可以转化为有形的植物了。热气在天空也是一种量子态,到了地面称为火,火我们人体的眼睛可以看到,因此也是属于有形物质;湿气在天空也是一种量子态,只不过是含有较多的水气,在地转化为有形物质湿气,实际是湿气会导致地面岩石的风化成土,也是一种能量的改变;燥气在天空也是一种量子态,含有较多的能量,因此可以有干燥的功能,在地上转化为坚硬的有形物质金属(坚硬的东西);寒气在天空也是一种量子态,温度比较低,在地转化为有形物质水;因此能量波经过大气层一步一步的转化,到了地面就转化为有形物质了。当然这个转化过程实际是能量与物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阳化气,阴成形的结果,也可以称为阴阳互感或者是形气相感,也就是波与物质(形)的相感。所以说天地就是我们人类感知的上下,天在上指的是大气层,地在下指的就是地球;左右是阴阳(太阳左边升起,右边落下)变化的轨道;水(下流)火(炎上)是阴(成形)阳(化气)(能量与物质)的表现形态;金木是能量(气)与物质(形)相感的生成物。所以说通过气的多少(温度、湿度)的变化,生命形态的旺盛衰败的变化,形气相感,我们人也就可以感知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了。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听一听五运主四时的情况如何?

鬼臾区说:五气运行,春天风气盛行,夏季热气盛行,长夏湿气盛行,秋天燥气盛行,冬季寒气盛行,在主四季的同时,每气各主一年中约73日(五星与地球相应位置对应的时间,一个圆周365.25天的五等分),并不是仅仅主四时的。

黄帝又问道: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鬼臾区又说:我查考了《太始天元册》,上面说:广阔无垠的天空(大气层),是化生万物的基础,万物依靠它从能量(气)转化为粒子(光子)聚集成形,五星与地球一起围绕着太阳旋转,影响了地球大气层获得的能量,也就控制了地球物质的气化能力。太阳系九星的运转,特别是与地球相邻的五星加上太阳与月球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球的阴阳变化和物质与能量的变化,由于五星与地球的距离发生远近的变化,导致五星能量对地球大气层的能量有刚柔(强弱)的变化。有时太阳被遮挡了,有时其它星球对太阳的反射折射能量波对地球也有加热和冷却,使得地球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大气层的温度湿度压力都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大气层的热胀冷缩。就是这样,地球万物就逐渐生长出来了。我们家做这个工作已经10代人了(古人观天象是世袭制的),就是研究这些原理。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译文】

黄帝说:什么叫做气(能量)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说:也就是大气层这个量子态能量和粒子各占比例的多少,因此才分别为三阴三阳。形有盛衰,大气层中粒子的含量是由五星反射太阳波的能量控制的,各有太过和不及的情况,这个能量的变化是针对地球的生命物质的生长的状态而讲的。也就是说是根据正常的气候变化,如果开始的早,植物发育得早,称为太过,那么结束得也就晚,那么接下来就会不及。开始的晚,称为不及,结束得也就早。接下来就会太过。知道了这些原理,那么根据常年的季节变化,那么根据星象的观测,大气变化规律也就可以长期预测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可以进行天气长期预报了。凡五运之气轮转与天之六气轮转之顶层(司天)气相符的称为天符,凡五运之气轮转与天之六气轮转之底层(在泉)之气一致的称为岁直。若既是与顶层气相符又是与底层气一致的就称为三合了。见下图。

  QQ截图20200330102407

图1.1天气与地气循环示意图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木,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木,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译文】

黄帝问:天地相召是怎么回事呢?

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是大气层的能量和粒子各不相同的六个状态,是天气的阴阳(量子)变化,也就是说是地球在大气层中南北运动,对于地球上对应的一个点一年中会经过大气层中的六个大气的不同状态(相对运动),经历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的变化(大气环流),我们就把它定义为三阴三阳。

木、火、土、金、水地气的阴阳(量子)变化,对应的是生长化收藏。天气的变化是阳生阴长(能量增加,物质气化的也增加),也就是说太阳照射地球的时间长,地球地气上升与天之阳气结合,看到的就是万物生长的状态。地气的变化是阳杀阴藏(能量减少,物质气化的也减少)。也就是说地球的地温降低,地球物质的化气能力降低,万物就停止生长,处于收藏的状态。天有阴阳(物质与气的变化),地亦有阴阳(物质蒸腾的变化)。木火土金水五星的能量(遮挡、折射、反射太阳波),影响的是地气的蒸腾变化,对应的是生长化收藏。因此能量中有物质,物质中含有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量子态。所以欲知天地之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对应大气层中六气是周而复始的变化,因五星周而复始的在运动,并且其绕太阳的运动周期不同,因此其对应的位置五年向右移动一个位置,对应地气的五运变化,天之六气每年都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相当于六气每年都是静止不动的,就是这样一个动,一个不动,每六期一个循环,天地动静相互影响,上下相合,能量与物质的互感(阳化气,阴成形),其变化也就产生了。见上图1.1。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译文】

黄帝问道:天地都在旋转,这当中有规律可寻吗?

鬼臾区回答说:天气遵循六步变化规律,地气遵循五步的轮回。按天气六步为一个周期,按地气五年一个轮回。地球的热能(君火)蒸腾地气主宰大气层的明暗(天阴下雨等是由于地气的蒸腾变化而变化的),太阳在大气层形成的焦点(相火,天垂象)的辐射能因为位置(南北移动)的不同会发生变化(季节变化)。天气六步和地气五步的组合,每年24个节气变化,三十年共720气为一纪。60年1440气为一个完整的变化周期,在60年这个完整的变化周期内(60年为一个循环)。所有的气的不及、太过,都会出现(五星连珠的周期是60年)。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译文】

黄帝道:先生传授的知识,上包含了天气的变化规律,下包括了全部地气的变化规律,可以说非常详尽了。我会把这些道理牢记在心,上用来治理国家,下用来治疗民众的疾病,使民众都明白,人类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天下都是一家人,我们的努力惠及全民,惠及子孙,世代传承下去,永无终止,能不能让我听一听呢?

鬼臾区回答说:天地五运六气的规律,是一种能量的变化,是一种量子态的变化,变化微妙而且精细,它的到来我们可以感觉到,过了也可以有一些体会,对这样无形的变化,我们遵循它,我们就一切顺利,身体健康。假如我们违背它、怠慢它,我们就走向灭亡。要是任由私心妄为,必然要受到天祸(能量突变)的惩罚。按照天地能量变化的规律办事,让我来讲一讲它的真理要道吧。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译文】

黄帝道:善于说道事物起源的人,也就知道事物的归宿。善于总结自己的切身体会,必然知道外界事物发展的变化。只有这样对大气层(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才不会感到困惑,对其具体的表述才能够深刻的把握,这就是彻底明了的境界。希望先生使用科学的逻辑,条理清楚,简洁的语言,长久流传,简单实用而不会忘记,成为定理。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全都想听一听。

鬼臾区回答说:问得真高明啊其实五运六气的规律还是容易理解的!就像用鼓槌打鼓,人人都明白鼓槌落到鼓上就会发声。我所知道的是:天干为甲己的年份,主要是土星的能量影响地气的蒸腾;天干为乙庚的年份,主要是金星的能量影响地气的蒸腾;天干为丙辛的年份,主要是水星的能量影响地气的蒸腾;天干为丁壬的年份,主要是木星的能量影响地气的蒸腾;天干为戊癸的年份,主要是火星的能量影响地气的蒸腾。

  QQ截图20190711162524

图1.2五气循环示意图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己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译文】

黄帝问道:五运与三阴三阳是如何配合的呢?

鬼臾区回答说:地支为子午的年份,六气循环的顶层(司天)之气就是少阴热气;地支为丑未的年份,六气循环的顶层之气就是太阴湿气;地支为寅申的年份,六气循环的顶层之气就是少阳火气;地支为卯酉的年份,六气循环的顶层之气就是阳明燥气;地支为辰戌的年份,六气循环的顶层之气就是太阳寒气;地支为己亥的年份,六气循环的顶层之气就是厥阴风气。少阴,就是一个循环开始的意思,厥阴,就是一个循环结束的意思。厥阴这个层面(地表面),空气流动为主,显示的是风气;少阴这个层面,空气较热(就像桑拿房的顶部温度较高是相同的原理),显示的是热气;太阴这个层面,湿热空气与寒冷的空气汇合,生成了雨云层。显示的是湿气;少阳这个层面处于雨云层之上,太阳光子汇合成焦点,显示的是相火;阳明这个层面,就是以清凉的燥气为主;太阳这个层面,由于没有有形的粒子,就是以寒气为主。这就是六气的本质,是由天气(能量波)所化,所以称为六元(六气)。

黄帝道:真是伟大的科学原理!讲述得也是明明白白,要把它刻成玉版,保存在金匱里,署名就叫天元纪

      QQ截图20221122102110

图1.3六气循环图

第三节  解读

天元纪大论是五运六气的开篇文章,阴阳学说是中华先贤定量研究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波的多少的科学。研究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波的多少的影响因素是: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一阴一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年(一阴一阳),月球反射太阳能量波对地球的影响,与地球在同一平面运转的木火土金水五星遮挡、折射、反射太阳能量波对地球的影响。

研究方法采用的是立杆侧影的科学方法,具体在《周髀算经》中有详细介绍。

一、 天的形成

我们不理解天到底是什么,就理解不了古人讲述的科学原理。我们中国人称为天,就是外国人称为上帝。是一个变化莫测的大气球体。“积阳为天”的意思是说,太阳燃烧,物质气化(能量波)向外运动,整个太阳系膨胀,地球处于太阳系这个微波炉中发热气化形成大气层。

通过对经书的研究,古人对天的形成是有体验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天是一天一天升高的,所以古人称之为“积阳为天”。我们理解到天是太阳能量作用于地球气化地球物质而产生的,是大气层的概念。同样这儿也要理解到大气层是积累的阳气和地球物质所化之气的混合体。同时我们还要想到的是太阳发出的是能量波,地球处在太阳波的作用下,相当于微波炉内的糖包子,包子内的黑色的糖根据黑体辐射的原理,吸收能量较多,温度升高,融为液态。波是高速运动的物质,其运动方向与地球物质所含气的运动方向相反,这就是波对物质能够加热的原理,当然波包的大小代表的是波长,波长不同对不同结构的物质具有选择性加热。地球也是同样的原理,地核在太阳波的作用下形成了溶化的液态。地球的温度是从内往外由高到低逐步递减,所以地球海拔低的地方温度高,海拔高的地方温度低。

由此古人就有了《黄帝内经.素问.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帝曰:天不足西北(指大气层的厚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层相对较薄),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大气层的中心温度最高,越往外温度越低。

天:古人特指大气层。与我们现在的认识有区别。我们现在对天没有准确定义。古人精准的测量天定义天,并且研究天的变化对人和万物的影响,确实是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领会的。

认识了天的形成,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古人认识的天和地的关系就如下图3.1所示,地球是由有形物质构成,但是联系有形的物质粒子之间的介质还是气,地球具有引力,吸引粒子聚集成有形的地球。

QQ截图20200327105735

3.1 天地关系图

太阳波具有化气能力使物质加热转化为气,升向天空。这就构成了阳升阴降的一对力的平衡。因此大气层就是一个形气转化的过度层,它具有气的特性,同时还含有有形物质粒子。这就是我们现代物理学认识的量子态的波粒二相性。这就是对古人“积阳为天”的理解。

二、 天之外的物质存在

清楚了天的形成,我们也就明白了天之外就是气了,由于没有粒子的存在,我们理解为真空,古人称为空或者玄,按照古人的描述和现代科学知识理解为能量波。天之外没有光子因此是黑暗的,这就是《千字文》中说的“天玄地黄,宇宙洪荒。《周髀算经》中说的“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我们现在通过研究也得出“真空不空。黑洞不黑”结论。

三、 天的光学原理

我们认识了天的物质组成,知道了大气层是含有物质粒子的量子态空气。与外太空的真空之气物质组成不同,也就是真空的密度和大气层的物质密度不一样。就像光波到了水面会发生折射一个原理,外太空的波到了大气层的分界面会发生折射,太阳在大气层内就会形成一个焦点。这就是古人所言“天垂象”。也就是说我们身处大气层内看到的太阳不是星球本身,而是通过大气层边界折射的焦点。古人正是利用了大气层折射的光学原理,利用大气层的这个特殊的量子态的空气球当作一个广角镜使用,把太空的星球影像就集中到大气层这个球体内进行观测,这就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奥秘,因此古人获得的天文学数据是非常准确的。

四、天的功能

明白了天的内外物质结构,我们也明白天就是能量向物质和物质向能量相互转化的化工厂。阴阳在这个化工厂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来认识三阴三阳。

1、三阴三阳的含义

古人研究三阴三阳是把它当作由阳到阴(气到形)的过度层研究的,因此古人对三阴三阳赋予了几个方面的概念。

首先是时间概念,在一年中是把地球绕太阳一圈六等分称为六步或者六气,每一等分为60度,为60.875天,称为一气。太阳寒、阳明燥、少阳火、太阴湿、少阴热、厥阴风。同时古人还用来表达六气一天(地球自转一圈)当中的变化规律,也就是在十二时辰中,六气也具有太阳寒、阳明燥、少阳火、太阴湿、少阴热、厥阴风的变化规律。这些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的变化而引起的。

其次,三阴三阳还表达空间概念:就是指大气层的结构分层,大气层从外到内分成六层,太阳、阳明、少阳(焦点、相火)、太阴、厥阴、少阴(地球散发的热能、君火),当然这些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也表明大气层从内至外温度是逐渐降低的,地球的温度来源于太阳波对物质的微波加热、黑体辐射原理。

第三,三阴三阳还表达量子态或者说是形(物质)与气(能量)的比例状态的概念。太阳:表示在大气层的顶层,从物质上讲,它还全部是太阳能量波,称为三阳,没有物质粒子的存在,温度低。阳明:有部分能量转化成光子,能量已经转化成了有形物质光子,是气和形的混合体,为二阳,正是有了光子,人的眼睛就可以看到光了,这是大气层内的景象,因此称为阳明,阳明包含整个大气层,不含水气,是燥气。少阳:在大气层内太阳光子聚焦形成一个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焦点,为一阳,也称为少阳相火。上述三气是由能量之气转化而来,称为阳气。

再往下是地球物质在太阳能量波的作用下温度升高气化物质形成的气,因此称为阴气。从地面往上,阴气也分为三种状态,古人称之为三阴。第一层称为少阴君火,指的是地球散发的热气,为一阴。地球热气的上升,往上第二层是升腾的物质和湿气的混合体,受热升冷降和地球大气运动的影响,这一部分气体是流动的,称为厥阴风,为二阴。再往上第三层,也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雨云层,是温暖地气上升遇到寒冷的天气而凝结成的水颗粒,古人称之为太阴,为三阴。太阴与少阳之间就称为天枢。《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能量波)主之;天枢之下,地气(地温)主之。”但无论怎样大气层始终还是气态,因此又称为六气(量子态)。

在此有必要把君火与相火作一个解释,相火是由光子聚焦而形成,光子是大气层内的产物,传递热能的方式是辐射传递。所以也就有“骄阳似火”的说法,对人体的伤害是能量辐射。

君火是能量波对地球加热释放出的热能,以热湿之气为主。

正是这君火、相火两个热源控制着整个大气层的温度、湿度、压力(寒暑燥湿风)的变化。

太阳由于是能量波不含粒子态物质,因此温度低,称为寒气;阳明由能量波所化,不含有湿气,称为凉气、燥气;少阳是光子聚焦的太阳焦点,代表着由光子转化的热能,称为相火;太阴是湿热之气与冷空气相遇而凝结而成,称为湿气,也就是雨云层;厥阴是地球蒸腾的以水气为主含有其他物质成分同时含有能量之气的混合空气,处于地表以上,雨云层之下,是容易流动的对流层,称为风气;少阴是太阳能量波作用于地球产生的热能,古人称为少阴君火。《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说的意思是大气层的明暗是由地球蒸腾物质的状态控制的,而太阳焦点在大气层中主导着地球在大气层中的位置移动。总体古人的三阴三阳六气代表的是大气层从内到外,温度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当然六气会因为太阳的照射或者是遮挡发生能量的变化而进行上下循环,这就是我们认识的大气环流,其实质是太阳照射地球南半球或者北半球的变化,导致地球在大气层内南北移动而造成的,这在后面详细介绍。

因此三阳又称为天气。是由能量向物质转化,三阴又称为地气,是物质吸收能量气化而成,是物质向能量的转化。古人对阴阳,阴气、阳气、能量之气等的概念是有严格的意义的区分,阴代表的是物质,是有形的部分,阳代表的是能量是气,是无形的部分。阳气、阴气则代表的是物质与能量的混合体,是量子态,是从不同的层面转化的量子态。这个概念不清的话我们无法理解古人的科学思想。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万物具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古人把量子态的阴气和阳气也用三态来表示,因此就有了阳气的三态:太阳、阳明、少阳。阴气的三态:厥阴、少阴、太阴。三态的变化只与温度(能量)变化有关。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别为九野,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化于阴阳。”表述地球万物的生成。

《素问.六节脏象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古人把天、地、人都用三态来表达。人体通过气外联接天地,直至宇宙,内连人体细胞,直至基因。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这个关系是这样的一个多层次互为开放、互为相溶和互为制约的无边无际的客观存在。这需要我们开动大脑去思考。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我们通过理解可以译成这样一段话。

黄帝道:听说阴阳各有三,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这是因为三阴三阳(大气层)之气(能量)有多有少,它的量子变化功用也各不相同。

黄帝道:阳明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太阳是气、是波,少阳是形是光子,这两种能量二阳合明,也就是能量与光子的混合体称为阳明。这儿这个“合”子表明太阳之气随时都可能转化为有形物质色,这个阳明是气和光子的共同作用(波粒二相性),不是简单的混合,因此称为两阳合明也。阳明指的是整个大气层。而阳明又代表燥气。因此阳明又代表无雨的秋季,秋季整个大气层都是明亮的。古人的描述完全是一种动态的变化。

 黄帝道:厥阴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地球君火蒸腾地球物质,是热能(少阴)和湿气(太阴)完全的混合,湿气与热气的混合带由于流动所以称为厥阴风,厥阴也是一个大的范围,具有大气层中对流层的概念。古人把厥阴还赋予专门的概念,那就是北半球地球的阳气升发,微微的暖风开始,万物萌芽的春季,描述的也是一种动态的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阴阳学说研究的就是由气到形和有形到气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不同的等分来研究,分成两等分称为两仪或者阴阳。分成四等分称为四象,用四季表示,四方表示。分为五等分称为五运,分为六等分称为六气。分为八等分,称为八卦。分为十二等分是六气的两倍称为中气,用十二地支表示。分为二十四等分称为二十四节气。分为六十四等分称为六十四节卦等等。实际表达的是地球处于太阳系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阴阳相感,大气环流,天地相交才能风调雨顺。否则影响万物。人体溶入在大气层之中,大气层的能量变化,主宰着人类的福祸灾难。这也是告诉我们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统治性,季节变化是太阳黄道与地球赤道的夹角造成的客观实际,是地球接受太阳能量多少的客观变化规律,木火土金水五星的运行遮挡、折射和反射太阳能量波对地球大气层能量变化的影响规律,就是道,我们只能遵循。这就是根据古人的描述,我对大气层的理解。

地球获得太阳能量从少到多的过程,地气上升,地球获得太阳能量从多到少的过程,地气下降,古人就是通过研究地气的升降变化规律而获得阴阳五行规律。

三阴三阳就是形与气转化的过程,这中间有从形到气和气到形的整个过程,还有从阴气到阳气、阳气到阴气的变化过程,这当中就体现在冷热的变化上,也就是冷和热是阴阳相溶的一个关键点。

地球上的水(水为万化之源)的特性决定了地球的阴阳变化,太阳能量使地球升温,地球升温使水气化变为湿气,湿气上升遇到冷气又凝结为雨降到地上,整个地球在这个大气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冷热的交换,这个冷热交换就相当于我们现代发动机的冷却器,地球地表始终保持了一个基本恒定的温度,由此产生了地球地表的生命物质。当然地球地表的温度恒定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地球周边五星的存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存在,地球地表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气的相互生养和相互的制约以达到地球地表温度的基本恒定的地球生命存在的状态。

热长冷缩的原理是,当阳时能量波能使物质吸收能量而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使物质气化,物质的气化使有形粒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出现热胀的现象。冷缩则是相反的运动。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

地球大气层的这个三阴三阳的变化过程就是古人认识的形与气变化的典型例子,它既存在于天地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地球万物形气转化的过程当中,比如一个单体细胞的形成过程和生命过程,一个细菌形成和生命过程,一个病毒的形成和生命过程,一个人的形成和生命过程,所有生命体的形成和生命过程。想一想,我们今天的显微镜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显然不行。古人采用的就是观天象的变化和观察地球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与天象对应的变化总结出规律,“天垂象,地成形”。结合对人体的各种科学研究。得出普遍规律。这就是古人的方法。

2、天就是外太空与大气层的力的平衡点

    整个宇宙中星球平衡在量子场中,力是平衡的,力平衡的关键点在于温度的平衡,没有热量的相互传递的地方就是力的平衡点。在太阳系,随着太阳燃烧产生热胀冷缩,太阳系内的行星随着接收太阳能量的多少大气层产生热胀冷缩,大气层内的物质随着当阳与背阴产生热胀冷缩,表现为万物的生命运动。宇宙就是这样层层叠叠的随着物质与能量的相互循环转化进行着运动。同时整个宇宙能量场也在相互影响,比如太阳熄灭后生成了黑洞,黑洞是一个吸收能量波而不散发能量的实体星球,在太空能量波的作用下慢慢积累能量,温度又会慢慢升高,当达到一定的极限的时候,又会发生燃烧,因此古人就有了“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的表述,这个是古人的研究结论。

 3、六气的测量

古人对六气的划分是怎么知道的呢?古人采用的是实测法,何以证明?

《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QQ截图20200327113159

3.2  地球上在周地观测太阳不同的日道(单位:万里)

QQ截图20200327113102

          3.3  太阳不动实际是地球在移动(单位:万里)

根据《周髀算经》的观测数据,古人观天象有如上两个图形,如图3.2是从地球上的周地观测太阳晷影变化的图形。是地球不动,太阳相对地球在运动。而我们知道的是地球围着太阳旋转,是太阳不动地球在运动。可以获得如图3.3。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如图3.4把地球南北直线移动经历的不同的大气层称为六气,把六气变成一个循环的因果关系如图3.5。也是地球在大气层中南北移动的顺序。因天之序,盛衰之时,指的是地球处于不同的大气层中的位置顺序。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就是《周髀算经》的测量方法,地球处于大气层的不同位置的测量方法。

  QQ截图20221018101552

      图3.4   大气层内太阳相火(焦点)与地球的位置关系

         QQ截图20201118161336 

          图3.5六气循环示意图

从上面古人观天象的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古人是把地球在大气层中一年从冬至到夏至又回到冬至的移动距离平均分配作为六气的长度指标,是一个距离、是一个时间,同时也是一个不同的大气温度的表达。当然也是一个圆周的六等分。古人把地球的时空位置与与获得太阳能量波紧紧结合在一起。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厥阴是春季,此时地球处于大气层的中心附近,北半球逐步开始移动到大气层的中心,春风吹了,春季开始了,称之为风府。随着地球继续南移,地球的北部就进入到大气层的中心位置,地球的北半球散发的热能比较多,所主之气为少阴热气称之为火府。地球继续南移,由于北半球全部进入到大气层的中心地带,夏至附近太阳直射北半球,地球蒸发地气湿气比较多,进入了太阴所主的雨水季节称之为雨府。同理到了夏至之后地球开始北移,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逐渐减少,地气的蒸发量,雨云减少,太阳焦点的能量辐射地面更强,因此进入了相火所主少阳的季节称之为热府(骄阳似火)。地球继续北移,北半球所处的位置距太阳越来越远,获得的能量也越来越少,气候变凉,植物凋零,显现出一片肃杀的景象,称之为阳明所主秋季司杀府。地球继续北移,冬至前后北半球所处的位置距太阳更远,获得的能量也越来越少,气候变冷,动植物处于冬藏,称之为太阳所主冬季寒府。这些就是气的司化的正常规律。

把地球在大气层内从冬至到夏至来回移动的距离二十四等分古人称之为二十四节气,六气与二十四节气就有一个很好的对应关系。

古人计历计时是从五星连珠,日月合璧这一天的平旦(凌晨35点)开始,这一天是立春,称为甲子年甲子时,定为春节。从这一天开始由于甲子年计历是以太阴历计算,太阴历就存在大小年,因此要等到下一个五星连珠,日月合璧的日子就是19×4×20×3=4560年。古人把这样的一段日子称为一首,两个相同的年头相遇所以称为岁首。

厥阴从立春这一天开始经历雨水、惊蛰、春分到清明,少阴从清明开始经历谷雨、立夏、小满到芒种,太阴从芒种开始经历夏至、小暑、大暑到立秋,少阳从立秋开始经历处暑、白露、秋分到寒露,阳明从寒露开始经历霜降、立冬、大雪到小雪,太阳从小雪开始经历冬至、小寒、大寒到立春。这样的完全对应关系是4560年才出现一次,其他时间都是发生错位的。

这个是从节气对应关系理解的,厥阴的起算日古人也有明确的规定,那就是正月初一日平旦时开始观察。每一气对应60.875天。因此在4560年中立春正好是春节的日子就在两头。除了岁首之外,立春与春节就发生了错位。立春一般是在正月的上半月(闰月年会在正月初一之前)。所以厥阴应该是春节到春分这一段时间。通过这样的认识能够判断不同的气,地球处于大气层的位置。

“帝曰:善。夫子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

QQ截图20221109172750 图3.6 正月平旦是一年六气的开始示意图

(五运与六气对应关系图)

上图是古人研究阴阳变化和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地气升降变化、万物的生长收藏变化、五运的变化都统一在一张图上,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是把不同时空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波的变化规律清楚的表达。表达时间的起始,能量变化的极限,五行的相生相克,地球地气的升降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清楚的表达。当然主要是涉及天文、地理、生命各方面的知识。

QQ截图20220616100842

3.7地球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及二十八宿对应图

(木火土金水五星和地球在甲子年重合在一条直线上,这一天同时是立春节气,也是月球背面正对地球,是一月的第一天,称之为岁首,也就是中国的春节)

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

   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

大气的升降规律。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理解古人对天的认知,采用的是立杆侧影的测量方法和精密的数理方法,解读的就是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波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五星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地球与五星的相对位置来体现。“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是从地球上观测的东(甲己)、西(乙庚)、南(丙辛)、北(丁壬)、中(戊癸)。甲乙丙丁戊五星与地球的距离近称之为刚干,对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波影响大。己庚辛任癸五星与地球的距离远称之为柔干对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波影响小。

易纬乾坤凿度说的好,天无言,以七曜垂文。地无言,以五云腾气。四时无言,以寒暑变节。六甲无言,以孤虚定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