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史前考古学的120天

 书语人间 2023-05-15 发布于河北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发表在B站:佳佳爱考古的文章,主要讲的是我学习史前考古学的心得。同时,这也是我的另一个视频账号,希望从考古学的角度,系统的、全面的为大家讲解300万年前到明末的考古学发现。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

大家好哇,我是佳佳~
今天,强哥在群里问我要不要写一篇考古的学习心得,我这才发现我自学考古已经有4个多月的时间了。期间我踩过很多坑,走过很多弯路,然后才慢慢地找到了一些学习感觉,并完成了史前考古学13期的分享。
因此,这篇文章里,我想简单地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史前考古学的方法和心得,方便喜欢考古学的朋友入坑。
与大多数朋友一样,我第一次接触史前考古学,也是因为几个旧新石器文化的概念,
比如:北京猿人洞、山顶洞人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等。这些文化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走进一个个史前考古学文化,走近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另一方面,我心中又总会泛起许多疑惑:
旧新石器时代的自然条件是怎么样的?
河南地区是不是真的像博物馆里介绍的一样,曾经生活过大象?
人类第一次使用火是在什么时候?他们是如何保存火种的?
为什么黄河流域发展的是粟作农业?长江地区发展的稻作农业?华南地区农业却起步较晚?
先民们都住在怎么样的房子里?他们死后的墓葬就是怎样的?
带着诸多疑问,我开始在网上搜起了“史前考古学”,希望能够通过系统地学习,全面地了解在文字记载之前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们都是如何生活的。
幸运的是,我很快在网上找到了西北大学许宏彦教授的《史前考古学导论》并购入了相关教材

具体来说,我的学习方法是:
  1. 先听网课:下载app 爱课程 - 搜:史前考古学
  2. 结合老师的文稿了解本节课的大致内容,
  3. 精读教材,把教材里内容逐字逐句地誊写到电脑了。
  4. 誊写完一章之后,再梳理本章的逻辑结构,制作PPT
  5. 录制成音频,以讲带学。也就是大家在B站佳佳爱考古里看到的内容。)

之所以要采取这个“笨”办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在2019-2021年曾开启过一个每天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发公众号的阅读计划。这个计划虽然在2022年年中流产,却给我带来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读书只读框架。考古很明显来说,没有重点,因为它每一个字都是重点;
二是抄写虽然进度缓慢,但是能够让我在学习的时候,保持足够的专注,不错过书里的每一个细节,这对于我一个刚学习考古没多久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能够快速地跟上老师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考古学思维;
三是对于考古这种有内涵大量细节(详细到比如某一个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的学科,必须要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快速进入“心流”的学习办法,不然很容易因为嫌多嫌麻烦放弃
一开始我是开着番茄工作法学习的,和我的学习搭子一起每天互发学习计划,相互监督,通过25分钟、25分钟的奖励,激励自己,让我自己慢慢地沉浸到学习中
慢慢通过书本了解背后的原因之后,我开始对考古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开始关注一件事情它的发生代表了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发生后可能会对我们现代产生的“蝴蝶效应”的影响。
比方说,考古工作者在做地层研究的时候,他们除了会使用如“洛阳铲”一类的工具,取出地下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土层,他们还会借助植物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的方法,如根据动物的骨骼、组合或者植物的孢子粉去复原一个地层在过去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情况,以此来倒推其气候,进而为人类的活动做出解释。
再比如,同样是石器时代,因为旧石器时代与人类不同体质相对应(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中期智人),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家畜业、制陶业,因此二者在研究的重点上会有所差异。
再再比如,聚落的各类房屋基址,如果以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会因为大小、方位、朝向、屋内遗物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系,是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回望过去五个月的学习时光,我认为我收获的,除了有28万字的笔记、三百多页PPT、13个小时的讲述,还有通过科学(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学)去复原过去先民们生活的环境,了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出农业、家畜饲养业、陶器制造业,乃至于部落、聚落、国家与文明的。
而这些答案又将会告诉我,我们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我们的未来会去到哪里。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连接过去与未来,正是我的责任与担当
希望以后与你同行呀~
最后放一张我B站账号的名片,欢迎喜欢考古的朋友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