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雨吻花开 2023-05-15 发布于河北

在网络上看到一条信息,说的是某医学院87岁的老教授去世,上午离世,下午子女就送别老人,火化下葬,一天完成,既没有通知院领导,也没有发布同事群。一周以后,学院教师群里才得到老人去世的消息。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熟悉的人大惑不解,送葬告别至少三天吧,单位领导,生前友好,同事同学,晚辈后生总得来行个礼告个别,献束鲜花送一程吧。

于是有与老教授子女相熟的就问孩子们是什么情况。教授的女儿说,他们这样做是遵从父亲的临终遗愿,不打搅单位和同事亲朋,一切从简。老教授患病后,三子一女为父亲专程请了专家,尽力医治,大家相约抽空陪伴,一个儿子甚至放弃工作在身边服侍,让父亲的生命延续了七年多。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厚养,至于生后事,老教授自己做了交代,一切从简,不麻烦他人,儿女们也遵从老父亲的嘱咐,做到了薄葬。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厚养薄葬,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社会风尚,也是对老人最好的孝敬,不仅晚辈们要倡导这一社会风尚,老年人也要提高认识,不要让过去的陋习影响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一定要活出一个快乐健康快乐的晚年。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厚养薄葬说了好多年了,厚养正在逐渐实现,薄葬还需要不断努力,共同推进。不难发现,无论城乡,尤其是农村,一个老人过世,请和尚,喊道士,搭台唱戏,鼓乐喧天,断则三五日,长则六七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且邻里之间相互攀比,老人也私底里较劲。于是比规模,比酒席档次,比子女花钱多少。该攀比的生前孝顺,陪伴服侍,倒反而忽略了。以至于一些老人活着的时候拼命节省,恨不得连医院都能不去就不去,非得留下一笔钱,嘱咐子女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身后事。 结果弄成了薄养厚葬,既违反人伦,也违背公序良俗,是应该抵制并革除的陋习。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对老人生前的尽心奉养,远胜老人死后的哭爹喊娘。有人曾经说过,死后100次的叩拜,也抵不上生前的半日陪伴。 死后三年的端茶供饭,也抵不上生前的一日团圆。假如,我们把死后的功夫全花在老人生前的尽孝上,就会多许多欣慰,少很多遗憾。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至于死后,确实应该一切从简。即使是一些悼念仪式,也不应铺张浪费,讲究风光排场。最好的排场,是生前的厚养。活得有尊严,死得无遗憾,是最好的风光。“村里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如果老人有心愿,举行一些悼念仪式,是可以的。但不应给领导添麻烦,不要给活人增负担。这个老教授的事或许是真的,也有可能是虚构的。不管怎样都表达了作者的一个态度。不少读者留言赞赏,有的人干脆就借着这篇文章给子孙做了交代,百年后也要像老教授一样。

其实我们生活中不乏明白人,我有个朋友在50岁的时候,就以文字文字形式对子女和妻子交代生前生后的各种事情。我笑话她杞人忧天,他说要在头脑清醒说话明白的时候有所交代,这样生无烦恼、死无遗憾,反而活得轻松长久。我向他请教,他专门给我上了一课,教学内容大体如下。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经常锻炼,力保健康。健康是生活质量的保障,只有健康活着才能不给儿女添负累,不给老伴找麻烦。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有病及时治,绝不过度治疗。立足于现有医疗条件,不奢求,不铺张,尽力而为。诊治的时候尽量利用优质资源,一旦开始治疗,一切交给医生。但是无论结局如何,病入膏肓时,不插管,不住贵得要命的ICU病房。不求长生不老,只求走时安详。

死后尽快安葬,不争世间寸土地,不添污染不添乱。河中树下小溪畔,融入大地享安宁。春草绿时我亦生,游人欢笑咱也乐。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厚养薄葬,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一时间改变也很难,只有不断努力,人人用力,我们才能树立起符合现代道德观、价值观的生死观。

真正的孝顺是厚养薄葬

对于厚养薄葬,老人要豁达,子女要通达。只有厚养薄葬,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孝顺的真正含义。#养老#​#我在头条搞创作#​#如果有来生,你愿意等着谁#​#人生怎样才快乐#​#旅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