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赞为如同魏征般的刚直大臣,可他的光辉下藏着鲜有人知的阴暗

 风吟楼 2023-05-16 发布于广东

前言:华夏古代的史学家们在著史时往往会讲究一个“为贤者讳过”,这倒不是说那些史学家不公正,只是说历史文明的发展需要一种“隐恶扬善”的笔法,西方世界同样是这么做的。就拿牛顿来说,西方在歌颂他的伟大成就之时,不免将他的一些阴暗面给隐去了,要知道他曾仗着自己皇家学会一把手的身份肆意打压帮助过他的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

本文要说的是北宋名相—寇准,他和牛顿一样都是历史上相当正面的人物,他曾促使宋真宗御驾亲征,粉碎了契丹人入主中原的企图,有人说如果不是他,北宋的天下当时可能会分成南北两半。然而随着史界考证的相关资料不断增多,他的真实形象愈发具体,人们发现在他的光辉伟岸之下同样也存在着鲜有人知的阴暗。今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下这个曾经力挽狂澜的北宋名臣。

文章图片1

寇准画像

一、文武禀全才

1、刚直如魏征

寇准的出身相当不错,他这个姓氏虽说不大常见,但是大有来头,相传周武王姬发麾下有一位名叫苏忿生的开国功臣,他在西周初期出任掌管司法的“司寇”一职,因他断案如皋陶一般明察秋毫,亦被后世尊为“狱神”。他去世后,他的部分子孙为了纪念他,遂以“寇”为氏。寇准的父亲寇湘曾在后晋时期考取过状元的功名,寇准亦以19岁的小小年纪在宋太宗时期考取进士。

寇准打小就有“神童”之名,他是在一片“叫好”声中长大的,他不光把绝大多数同龄人抛在了身后,还想着把前辈们也给超越了,他的个性比能力还强,自他步入仕途后,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尤其是在犯颜直谏这方面,他的“胆子”很大。宋太宗有一次鉴于旱灾频发而组织了一场关于时政得失的讨论会,期间一众大臣都说旱灾是“天公不作美”,寇准却“不合时宜”地把原因说成是刑法不公,气得宋太宗拂袖而去。

文章图片2

宋太宗画像

好在宋太宗这个人还有些追求,总想着成为唐太宗那样的贤君,因此对寇准的“直谏”还是挺有包容度的。据说寇准有一次把宋太宗说得很难堪,宋太宗欲离席而去,不料寇准竟然揪住了宋太宗的衣袖,让宋太宗先听完他的话再说,如此“狂妄”的行为,宋太宗不仅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处罚,还把他说成是魏征。魏征是和唐太宗相互成就的名臣,寇准既然像魏征,宋太宗岂不像唐太宗?这是典型的领导艺术,借夸下属来自我表彰。

有了宋太宗的“青睐”,寇准仅用10年时间就当上了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跻身于朝堂重臣之列。甭管什么时代,职场人士都很考验情商,混不开的时候,大家都想踩着你往上爬,混出头的时候,大家又患上了“眼红病”,都想着你什么时候跌倒,他们好鼓掌。有人说寇准过于耿直,情商低,可他的这种低情商在朝堂上体现出来的是没朋友,称得上是“孤直”之臣,而贴上这种标签的大臣一般都比较受皇帝喜欢。

文章图片3

寇准的刚直形象

2、论建太子

寇准的“低情商”是因人而异的,他在对待与同僚的关系上面,情商确实不高,比如说他对宰相王旦的伤害,王旦可以说是他的“恩人”,处处袒护他,病重时还向宋太宗强烈推荐他继任相位。然而寇准却很喜欢抓王旦的小辫子,动辄就跑到宋太宗那里打小报告。次数一多,宋太宗都没法淡定了,他亲自给王旦上课,意思是让王旦长点心眼,别一个劲说寇准好话。王旦对此不为所动,一切照旧,最终赢得了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赞誉。

王旦有多光明,就映衬出寇准有多阴暗。当把王旦换成宋太宗,寇准的情商立马就不一样了。话说有一次寇准和温仲舒携同外出,途中意外遇到一个疯子,疯子也不知道是咋回事,跑到两人身前跪下喊“万岁”。这个事可千万别当笑话看,一旦有人拿它做文章,足以上纲上线了。一向和寇准不对付的张逊便抓住机会让人上告寇准有想当“万岁”的野心,寇准的“高情商”来了,他就说温仲舒和他当时在一起,为何只告他一个?

文章图片4

寇准和张逊“对簿公堂”

宋太宗见寇准和张逊争执不下,干脆把两个人都贬了官。原本寇准惹上的是极刑官司,结果他自己成功自救,背的锅只是一个轻描淡写的“扰乱朝堂”。寇准离京后,宋太宗的耳根子虽说清净了不少,可心里却总惦记着他,时不时就打听他的境况,后来干脆把他重新召回了汴京,史载君臣重逢之时,太宗说了一句“卿来何缓耶?”其实两人分离的时间连1年都没有。寇准的“高情商”又来了,他的回答是“臣非召不得回京”,里面既有委屈,又有忠诚。

君臣二人诉完“感情”后,宋太宗迅速转入正题,他问寇准,哪个皇子最适合继承皇位?寇准当时的回答堪称教科书级的,他说择君是皇帝为天下人做的大事,皇帝不需要和他人商量太多。如果情商不高,很容易直接点出谁谁谁的名字,届时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比如冯拯就因为建议太宗早立太子而被贬到了岭南。谁能想到一向以刚直著称的寇准能如此有“艺术”?就连元末丞相脱脱都将此回答视为“万世龟鉴”

文章图片5

宋太宗和寇准重逢

二、少包荒之量

1、澶渊之功

北宋的官员是历代王朝中幸福指数最高的,待遇好,工作强度低,在一堆人眼中,他们上班就是摸鱼,然而寇准是个例外,他一直都想着建立一番大功业,以使他成为一代名臣。话说机会总是眷顾有心之人,宋真宗继位后,原本因为擅权行事而再度遭贬的寇准一下子又起飞了。值得一提的是,宋真宗原本是想让寇准担任独相的,可担心他和同僚处理不好关系,就让人缘不错的毕士安和他同任宰相,他位在毕士安之下。

恰逢契丹萧太后偕同辽主耶律隆绪率领10万大军南下攻宋,有吞并北宋之心,其兵锋一度抵近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宋上下大为惊惧,有部分大臣建议宋真宗逃到成都避难,还有部分大臣建议退到江南的金陵。也是时势造英雄,寇准以一己之力,力抗逃跑主义者,使出浑身解数,迫使宋真宗御驾亲征,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最终稳住了阵脚,并且和契丹方面达成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文章图片6

萧太后攻宋

关于此事,后来范仲淹用了“左右天子”四个字来形容寇准当时的威风八面。要说寇准有没有功?答案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一切都得建立在此事有一个好结果的基础上。成功了,寇准自然理应享受一切膜拜,如果失败了呢?这里面未尝没有一种机会主义,当时有参知政事王钦若在宋真宗面前明确指出了寇准是拿皇帝的安危去赌未来。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先生亦认为“其言亦非无因之诬也”。

事后,寇准的个人声望直冲云霄,他有些“飘”了,行事无所顾忌,连脾气甚好的宋真宗都愈发难以容忍。史载他“颇自矜澶渊之功”,大搞“一言堂”,搞得同僚们怨声载道,像“多许人官,以为己恩”的种种声音开始不断出现,甚至有同僚说他是想把皇帝架空成傀儡。“三人成虎”的道理古今通用,宋真宗在忍无可忍之下只能撸掉了寇准的相位。

文章图片7

澶渊之盟

2、奉承天子

有节操的大臣如果遇到仕途失意,一般都会守住底线,寄情于山水。寇准做不到这点,他的权欲心很强,他为了重新回到相位,不断突破自己的底线。宋真宗和宋太宗一样,也想着成为名垂千古的贤君,不同的是,宋太宗学习唐太宗善待“谏臣”,宋真宗则喜欢通过各种祥瑞来营造出可供文官们大书特书的盛世景象。王钦若很懂宋真宗,他建议宋真宗到泰山封禅,以此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然而封禅不是儿戏,一般只有那种大有为之君才有资格到泰山封禅,比如汉武帝等。宋真宗自然是谈不上“大有为”,那么只能寄希望于“祥瑞”。在此氛围下,大臣们都很识趣,一时间,各地“祥瑞”不断。寇准自然对此骗局自然是心知肚明,可架不住宋真宗有这方面的需求,他便耐不住寂寞,主动上疏请求随从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宋真宗看寇准“会转弯”,遂将他晋升为户部尚书。

文章图片8

宋真宗画像

寇准尝到了甜头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对宋真宗极尽奉承之事,适逢蝗灾大爆发,宋真宗脸上挂不住,明明是“盛世”,偏有蝗灾,寇准瞅准形势,上疏说他治下的庄稼并未遭受蝗灾,说什么那些个蝗虫有感于皇帝的精诚,纷纷“抱草而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总算是重新回到了中枢,可惜没多久又遭贬。寇准由此觉得自己奉承的力度可能还不够,自己还需要进一步的表现才行。

他在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期间,永兴军巡检朱能和内侍周怀政等人搞出了一部“天书”,寇准压根就不相信这种事情的,可他依然上疏朝廷,对“天书”表示了认可,并且亲自入京向宋真宗呈献“天书”。有了此番“功劳”,寇准再度被宋真宗任命为宰相。想想也是讽刺,原本一个刚正不阿的寇准,竟然沦为一个阿谀奉承之人,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文章图片9

献“天书”

结语

公元1019年,寇准因为和丁谓争权失败而再度被贬,没几年就病逝于流放之地,享年63岁。纵观寇准的一生,无疑是精彩的,这种精彩的背后折射出了英雄人物的两面性。寇准在宋太宗时期,以“魏征”的形象赢得了刚直之名。待到宋真宗时期,他先是立下“澶渊之功”,权倾朝野,后遭宋真宗打压,于是从刚直转变为奉承,对皇帝投其所好,沦为皇帝的背书者。

寇准前后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究其原因,不外乎宋太宗和宋真宗是两个不一样的皇帝,他需要去适应不同皇帝的需求。寇准没有那么伟大,他不是圣人,他同样是皇权之下的凡夫俗子,他要想有所作为,必然需要去适应皇权。

参考文献:

《宋史》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