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其悲欢、同其好恶——沉浸式阅读李一冰先生《苏东坡新传》

 人生佳茗 2023-05-16 发布于云南

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终于读完了。开卷阅读是在2月23日,结束阅读是5月10日(其中因各种杂事停顿,同时读了其他小说)。全书共计70余万字,粗略算了一下,我大概读了20天左右,每天的阅读时间在2至3小时。做读书笔记15篇,加上今天这篇读后感,共计25000余字。

《苏东坡新传》分上下两册一共14章,分别为:食蓼少年、变法与党争、马入尘埃、黄楼、乌台诗狱、黄州五年、飘泊江淮、风雨京华、书斋内外、杭州去来、颍州·扬州·定州、惠州流人、海外东坡、北归。

作者李一冰先生( 1911—1991),原名李振华。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毕业于浙江私立之江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李一冰熟读苏轼诗作,同时整理《东坡事类》等重要书籍并编订《苏轼年谱》,历时八年,写成《苏东坡新传》,于1983年以笔名出版。本次全新增订版还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追寻谜样作者和出版缘由,附录包括《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

李一冰先生参考了百余种书目,以诗词为主线,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还原了真实、立体的苏东坡形象。文字既严谨客观,又生动详实,并倾注了真挚的情感。正如开篇文章《寻找李一冰》里写到:

“一冰先生写《苏传》,不像林语堂看到的东坡,是横空出世、天才洋溢,他看到的东坡是狱中狼狈至极的东坡、虎口余生出狱后的东坡,是从苦闷中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东坡,他更从东坡一生看到文人的真性情、率直和乐观,看到一肚子不合时宜,更看到了围绕其间的政治漩涡与小人诬陷——换言之,一冰先生写东坡,实则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悲辛穷厄镕铸在《苏传》之中,他借东坡的行止来浇自己的块垒。”

这是我第一次读李一冰先生的作品,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喜欢作者的表述方式,夹叙夹议,多为冷静客观的描述,辅以个人看法,虽看似平静的议论,但透过文字,能读出其中的隐忍。作者对苏轼有敬慕,有同情,但也有清醒理智的认识。

作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列举、引用了大量的苏轼的诗词,在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但这本书首次出版是1983年,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各种知识的查询、考证之难,以及作者知识之渊博、对苏轼了解之深令人叹服。

近年来,读了不少关于苏东坡的文字,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朱刚的《苏轼十讲》、祝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于坚的《在东坡那边》,到今天读完的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其中,读得最开心、最愉悦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读得最认真、最扎实、最投入的是李一冰先生的这部《苏东坡新传》。

掩卷之余,不胜唏嘘。从四川眉山的食蓼少年到汴京朝堂的太平宰相,从漂泊海外的天涯孤客到身心疲惫的北归老翁……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伟大精神,令我几度潸然泪下、悲难自已,却又心生敬慕,无限神往。

每天清晨,泡一盏普洱,吃两片面包,我便怀着虔诚的心情打开《苏东坡新传》,跟着作者的文字,追随东坡的足迹,去感受他一生的坎坷艰辛、颠沛流离,去触摸东坡的悲欢离合,生老病痛。我的心情,随着他的经历起伏,欢喜着他的欢喜,悲伤着他的悲伤。

他成功时,我与有荣焉;他逆境时,我扼腕长叹。

他大展抱负、春风得意马蹄疾时,我为他欢欣鼓舞;他被贬天涯、捡尽寒枝不肯歇时,我为他黯然神伤。

他痛失爱妻时,我和他一起悲伤哭泣;他思念兄弟时,我与他一起天涯惆怅……

我的悲喜完全被作者的文字掌控,我的心境几度随东坡而变幻。这样的阅读,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是“沉浸式”体验,而对我来说,是痛并快乐着

过去的岁月里,我读过东坡,也写过关于东坡的文字。但如果说,那时的我,是以一种“粉丝”的目光来看东坡,那么,今天的我则是以一个知己好友的眼光来读东坡。这么说,心里有些惶恐,自比是东坡的好友知己,有抬高自我之嫌,但我的心情却实在是这样的。

过去的我,关注的是东坡的诗词和他在书法绘画等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多的是在分享他成功的辉煌。而今天的我,便如一位知己好友,关注他的日常点滴、他的家庭生活,怜悯他面对的困窘和艰辛。

粉丝的我读东坡,钦慕其才华,仰望他、崇拜他、喜欢他。老友的我读东坡,怜悯其遭遇,依然仰望他、崇拜他、喜欢他,却更是心疼他、理解他,甚至想要穿越到那个时代,去温言细语安慰他,竭尽所能地帮助他。

我想,这就是一个粉丝和一个朋友的心境之不同吧?粉丝关注的是明星人前春风得意、光彩照人的高光时刻,只有朋友和亲人才会更多留意其人后的艰辛和努力,受到的伤害和委屈。

在《苏东坡新传》里,我读到了一个可贵、可敬、可亲、可爱的东坡

东坡的可贵,在于他始终对生活一腔热爱,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的乐观和豁达,体现在生命的每一瞬间。他的文字,是舒解心灵的良药,是勇气和乐观的代表,不幸的人可以学习他的豁达开朗,度过心灵的黑暗时期;幸福的人,会对在苦难中奋斗的人,生出同情与敬佩。

东坡的可敬,在于他虽遭贬谪,却不改儒者的责任之心,满怀济世热忱,坚持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自由。总想着以自己的才智,照亮社会的黑暗、疏解人民的苦难、救助时代的孤危。试看当今的读书人,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政治理想和身为文人的责任感呢?

东坡的可亲,在于他总是忘记自身的苦难,对弱者给予同情和帮助。他身体健康,酒量也不好,但却终日勤于求药,忙于酿酒,有人问他道:“子无病而多种药,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何苦?”苏轼大笑道:“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实在只是为我自己!” 东坡把自己看得很轻,把他人看得很重,愿意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所以总是能忘记苦难、寻找到快乐。年近花甲被流放于蛮荒岭外,但他依然精神饱满,做他能够做的施予之事,从施予中获得满足,汲取快乐。

东坡的可爱,在于他在庸常的生活中也不失诗意的心灵,他没有文人的清高自许和不食烟火,即便躬耕田野,旱涝不保,也能安之若素,无怨无悔,把琐碎甚至是困窘的生活过成诗意的篇章。“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很多人引以为耻的贬谪生涯,却成就东坡的辉煌人生。也正因此,才会有这么多关于东坡的宋人笔记,他的事迹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大家对他报以真诚的爱慕,无限的同情。

一直觉得,和苏东坡同时代的人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个精神领袖可追随,文才超群、品格高洁、一身正气、光风霁月,始终屹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今的文坛,乌烟瘴气,已沦落成“乱哄哄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名利场,让人无所适从,何谈追随与仰望?

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流行“德艺双馨”这个成语,但无数文人用一身傲骨践行这个词。我们这个时代,当“德艺双馨”被满大街滥用的时候,能实至名归的人却已寥寥无几。而曾经是荣耀和褒奖的“大师”“专家”等头衔,如今已沦为众所周知、约定俗成的贬义词。

宋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朝代,给予文人极大的尊重和优待。然而那个时代的文人除了从政,仿佛没有更多的选择,“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聪明睿智如苏轼,也避免不了政治的伤害。现在的文人,除了从政之外,还有更多更自由的选择。所以对于文人来说,生在这个时代和生在宋朝,实在不好说哪一个更幸运?

还好,读东坡的我是幸福的。一卷在握,忘却现实的困扰,透过历史的滤镜,追寻东坡的足迹,用想象描摹他的身影;透过诗词文章,走进东坡的内心,仰望那个群星璀璨的朝代。

在这个“花褪残红青杏小”的五月,在这个“枝上柳绵吹又少”的暮春时节,感谢一冰先生的文字,让默默无闻、籍籍无名的我,能和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的东坡先生,隔着近千年的时光,做一对同其悲欢、同其好恶的异世知己。

相关文章:

《眉山访“三苏”: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

《永远的苏轼,唯一的东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