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网上《书谱》在第32页上没有缺字提示,含糊其辞一扫而过,而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版上明确标注缺失30字: ![]() ![]() 《书谱》02 ![]() 注:(加颜色的为书谱中原作删去处,观其误笔删笔,千年笔迹,字字值千金,既是考证,也值借鉴,故加之。括号中的文字是我所注,人名、我加下划线,书名加书名号,以示区别,下同)。 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 《书谱》03 ![]() 《书谱》04 ![]() 《书谱》05 ![]() ![]() ![]() ![]() ![]() ![]() ![]() ![]() ![]() 《书谱》14 ![]() 《书谱》14 ![]() 《书谱》16 ![]() 《书谱》17 ![]() 《书谱》18 ![]() 《书谱》19 ![]() 《书谱》20 ![]() 《书谱》21 ![]() 《书谱》22 ![]() 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篇三: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 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 《书谱》23 ![]() 存无俟,抑扬目标先后 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 《书谱》24 ![]() 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蠢(蠹)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且 心之所达,不 《书谱》25 ![]() 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 《书谱》26 ![]() 墨,既 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 《书谱》27 ![]() 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其有显中,当 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接下页) 我们现在也称书为“卷”,因为古代的书都是“卷”的形式存在,从27页上图中缝可以看到左右明显曾是两卷,上半卷保存较好,而下部分破损丢字严重,明显这便是《书谱》神秘丢失的“卷下”,而被后人裱成一卷了。 “汉末伯英”下缺的这166余字(准确讲这里缺失16行166字)在这里,只有从另一个石刻的版本与之完整对接,三页,这里就不另行编页码: 加1: ![]() 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卷下: 篇四: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 加2: ![]() 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qū]未悟: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转”谓钩环盘纡 加3 ![]() 之类是也; “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 至此,再从“约理”处衔接,已进入《书谱》卷下。 ![]() 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稗[bài]学) 此页残缺(7个半字),可参考下页。 对比才知,先人的笔法必须要看真迹,而石刻不能完全反映和还原历史真实,如见真迹则完全不同,它是有气息的,书画皆如此。 加4 ![]() 《书谱》28 ![]() 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 或 效欤?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 《书谱》29 ![]() 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学 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 《书谱》30 ![]() 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 《书谱》31 ![]() 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篇五: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 《书谱》32 ![]() 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补此处三十字) 加5 ![]() 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 ![]() 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 《书谱》33 ![]() 于所诣矣。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 学不如老 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书谱》34 ![]() 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 《书谱》35 ![]() 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 《书谱》36 ![]() 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澹)雍容,内涵筋 《书谱》37 ![]() 骨;或折挫槎枿,外曜峰(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 《书谱》38 ![]() 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专溺于迟 终 《书谱》39 ![]() 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 《书谱》40 ![]() 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 《书谱》41 ![]() 尽善难求。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 资 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 《书谱》42 ![]() 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篇六:《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 《书谱》43 ![]() 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 《书谱》44 ![]() 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 《书谱》45 ![]() 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 《书谱》46 ![]() 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缃缥,题 七八个字不完整,与下文一同补之: 加6 ![]() 《书谱》47 ![]() 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丢“愚”字,在上图中补之) 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侯字缺失,下图补之) 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孙 加7 ![]() 《书谱》48 ![]() 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伯(良)乐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 《书谱》49 ![]() 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 《书谱》50 ![]() 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跋语: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 仍 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 《书谱》51 ![]() 篇,“篇”字缺,补之。 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谱”及“缄”亦补之), 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垂拱三年写记。 ![]() ![]() 通读全卷,便知此卷展开、叙事、收尾均已完整。 各别字句页码补齐后,便更加完整了。 孙过庭的胸怀便是: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