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合一的正当性基础

 新用户99826726 2023-05-16 发布于甘肃

       钱穆先生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讲,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中华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秦到清的传统社会中,建立并维持了一个庞大帝国,反观其他文明的传统社会,要么是不能建立庞大帝国,要么是不能维持庞大帝国,古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奥斯曼、印度无不如此,即便产生于近现代的大英帝国也不得不将海外领土各自独立建国。惟有中国在西方列强各国瓜分之下仍维持统一局面,经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依然是一个疆域广大、统一、人口众多的现代社会。综合疆域范围、文明的生存和延续来看,中国无疑是两千年来最成功的国家和文明,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虽然自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近两百年的文化认同危机,但是天人合一思想既然能在二千余年历史长河中持续发生作用,建立并维持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也必能在历史的未来对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持续发生作用,最终成为中国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天人合一的独特性和发挥的作用如下:

       一、天人合一是阴阳互动的一元宇宙秩序。人生长于天地之间,成为万物之灵长,然人之所以为三才之一的合理来源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于王国合法性而言,周修德而能克殷继承天命,代表天维护人间秩序,延续近80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之朝代。于个人价值而言,个人能追求个人使命,保有自己行事的合理性,所以庄子在妻死后鼓盆而歌也自然而然。无论个人还是群体,人皆能追求道与天相融。相对来说,无论是印度宗教或希伯来宗教,人与神有着绝对的距离,个人此世最应当做的便是赎罪,古希腊则是相与理型的分立,人与宇宙秩序之间均有着绝对的二元对立。惟有在中国,天与人是相融于道,没有绝对的距离,天人合一是一元的宇宙秩序,人与天地万物相和谐相统一。

图片

       二、天人合一是一种现世主义态度。天人合一表现在个人通过努力,以实现个人理想,即便一时不能达成,依然不消极气馁,仍未追寻个人的道。故孔子虽五十而知天命,仍在五十五岁时花费十三年周游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屈原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庄子虽然隐居避世,离世时仍有以天地当棺椁、日月如连璧、星辰如珠玑的与天地一体的洒脱。相对而言,希伯来宗教此生只为消除罪恶以求永生,印度宗教此生则是为了来世转生,两者的人生追求都不在此生此世,惟有在中国,个人对此生此世怀有自然而然的使命感,是一种强大的现世主义(古希腊也是现世主义的,只是被埋藏在历史的尘埃里)。

       三、天人合一决定了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天人合一与天下的观念使每个人皆有天下一统的愿望和责任,希望被天认可和愿望继承天之正统的王朝应该也必须取得天下。历史上最知名的皇帝多是重建天下一统局面的帝王,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边疆少数民族凡欲夺取天下,获得天下认可,均继承中华文化和前朝之正统,元谓以继承唐之正统,清谓以继承明之正统。先秦诸子学说主要为应帝王之说,为天下一统的提供理论基础;后世知识阶层兼有强烈的治国平天下的豪气和责任,为天下一统提供文化和政治人才支持。统治阶级和知识阶层的天人合一观念,确立了中国大一统的必然政治秩序。

图片

       四、天人合一对人的拔高引发泛道德化,使社会丧失活力。人对于天人合一的无限推衍,德成为人是否符合天道的标准。君子成为世人的广泛追求,玉石、梅、兰、竹、菊成为道德符号;有德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肯定,无德是对一个最大的否定。汉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高阶战斗是以道德否定让薛综等人立刻败下阵来,互联网上的骂战也是以人身攻击为最大输出。天人合一强化知识阶层追求人类社会所要求的德,忘却对天地万物之道的追求,丧失从天道汲取资源和灵感的能力,导致社会系统和知识阶层的僵化,失去自我更新和完善的能力。然而,社会系统丧失活力,是因为人对天人合一中天道或人道的错误理解造成,非是天人合一本身。

       五、天人合一相对消解了对天道的追求,也就丧失了科学产生的基础。天人合一使人获得将人道当作天道追求的正当性,也使万物从人获得存在的合理性,人不再探寻万物背后的天道。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人也因此对理解的人道无限推衍放大。儒家致力于社会秩序,基本放弃了天地自然之道的追求;道家寻求长生之道,道教练丹发明火药,始终没有探寻火药爆炸背后的天道。朱子格物致知主要方法限于读经典和静坐,格物主要基于格物引证人道,而非将万物背后的天道引入并扩展人道范围;王子的知行合一依然局限于人道,仅是部分修正朱子之学。因此,中国社会两千年帝制时代,知识阶层将人道当作天道追寻,而还是探索天道并拓展人道范围,不能产生代表天道的科学,也不能做到快速接纳科学,所以在近现代社会落于人后,遭受百年落后亡国的屈辱。不能产生科学,也是人追求天道的错误方向和方式造成,仍不关天人合一本身。

图片

        六、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最核心的文化思想,向外推衍的方向和程度定义了人道的范围,天道丝毫不变,社会发展变化概因为对人道理解的不同,天道的呈现应该是天好、地好、人也好,万物皆好,人道的表现应该是你好、我好、他们好、万物也好。人所认识的天从天下到地球再到无时间空间限制的宇宙,人所能理解的天道即为人道,中华文明的成熟和存续之成功在于人道较其他文明更为接近天道,近现代的落后则因为相对西方在人道接近天道上的落后,代表天道的科学迟迟不能扎根,错误的观念依然占据人的内心。以形补形的错误理解仍被广泛用于身体治疗,人身攻击是最常用的争吵方式。认识天道要植根于逻辑原则和实证原则,探索事物究竟是什么,真正的根源是什么。惟有追求天道,将对天道的认识用于拓展人道范围,人道才能无限接近天道,社会之发展要求将从天道认知的人道扩散至每个人,社会才能实现最大发展和进步。人道终究要与天道实现更大范围的融合,才是天人合一。

       中国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文明,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四大轴心文明之一。中国在历史上长期领先于其他轴心文明,毕竟印度长时间是一个个小国,希伯来一直在流浪,古希腊、古罗马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概因为中国文明中人与天的距离最近,以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融合四邻和佛教文化。西方国家在近代领先是因为希伯来文明消化吸收了古希腊文明成果,因此获得新生,牛顿就是典型的信仰基督教,以古希腊遗产为工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中华文明也可以将科学工具用于追求天道,更大范围融合人道与天道,重新定义人道的内涵,达成中华文明的新突破。毕竟在四大轴心文明中,中华文明里人与天的距离最近,既然能领先于过去的二千年里,没理由突破之后不能领先,领先的概率应该更大。

       天人合一应该是且必须是中华文明对全人类的最大贡献,实现中华文明的新突破。

参考资料:

1、钱穆《天人合一》

2、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3、钱穆《中国思想史》

4、金观涛《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

5、劳思光《中国哲学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