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评论】冯俊龙/四川/散文创作必读教科书——曾令琪、周晓霞《贾平凹散文解读》的学术研究与实用价值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3-05-17 发布于四川

大中华文学·评论展台



——微刊总第2076——

    

  作家简介

  冯俊龙,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历史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创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同舟共进》《文史天地》等报刊,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媒体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传奇·传记文学选刊》及中国作家网、新华网、人民网、封面新闻、搜狐、网易、澎湃新闻等转载(摘)。



散文创作必读教科书——曾令琪、周晓霞《贾平凹散文解读》的学术研究与实用价值


  

  

  

  高山仰止除了“高尚的品德令人仰慕”这层意思,还有通俗的解释:高山横亘于前,令人仰望而停止。这样让人“仰望而停止”的“高山”,不单指自然界的高山,更多指代学术上的“高山”。贾平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是一座真正巍峨的“文学高山”。我们在仰望这座“高山”的时候,为什么只想到“不可逾越”,而不在它旁边“垒土而筑”,企图超越它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多读书、读好书,肯下功夫、善下功夫,相信一定会有人站在贾平凹的肩膀上,超越贾平凹。曾令琪、周晓霞合著的《贾平凹散文解读》,就是献给这些有可能“超越贾平凹”者们“仰望高山”“攀爬高山”“超越高山”的扛鼎之作,是一部集研究与资料于一体的散文创作必读教科书。
近水楼台先得月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成就已有定论,作为他的关门弟子曾令琪及再传弟子(曾令琪弟子)周晓霞,不但创作出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散文作品,而且他们都有语文教学的丰富经验(周晓霞至今仍奋战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再加上他们与贾平凹先生的亲密关系、对贾平凹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这部《贾平凹散文解读》,以解读贾平凹散文创作为主,适时加入了其他部分作家优秀散文作品,搜集散文创作经验、散文文本转变历程,剖析散文创作得失成败,厘清散文创作弯道误区,使读者能在较短时间获取散文创作要诣。可以说,这部作品凝聚了国内老、中、青三代散文学者对散文的理论研究、创作经验,是思维缜密、行事严谨、行文优美的曾、周二老师的心血结晶,是一部值得散文理论研究、散文阅读创作、散文文本改良的学者专家、普罗大众仔细研读的作品。
  散文以它轻捷敏锐的的特点,被称为“文学轻骑兵”。一篇合格的散文一般都具有独到的见解、优美的意境,风格清新隽永、文采质朴无华在网络不断提速、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碎片化阅读习惯、急于求成思想的泛滥,让越来越多喜欢散文的读者,渴望通过“内在智慧灵魂创造作出能够表达他们生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诗意美文。“好看易读并且好写”的散文,其实难出精品。于是,众多散文写作培训应运而生。无论收费高低、授课者声名大小,经过或长或短时间、或“精品班”或“高级班”的培训,能够写出优秀散文的作者,实在是凤毛麟角。原因不是培训者自身知识有限、语焉不详,就是授者待价而沽、受者不知所云。
  

  贾平凹先生亲切指导曾令琪、周晓霞创作《贾平凹散文解读》一书。

  
  
  文章千古事,落笔急不得。文学创作是要传承久远的事情,不管是想写好散文的作者,还是着重散文创作理论的研究者,在提笔之前,认真阅读在中国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大家贾平凹之弟子曾令琪及再传弟子周晓霞合著的《贾平凹散文解读》,一定会从中受益。
  国家一级作家、四川著名散文家张人士先生在文首序言《守文心以奋进,勤创作而高歌》中,已经归纳总结出《贾平凹散文解读》是集学术研究、作品研读到散文文本解读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集研究性与资料性于一体,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读,把贾平凹先生著写的散文分类总结,从中探寻出“贾氏散文”创作思路、总结出其创作规律,条分缕析散文创作中的各种要点。文章不但举例分析,而且文后附有例文赏读。如果读者有心,按照作者列举的优秀作家所著篇目,有的放矢展开阅读和研究,肯定在散文欣赏和创作上,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不至于在浩瀚书海中如黑灯夜行,空耗光阴无所收益。
  这部《贾平凹散文解读》得到贾平凹先生的亲笔授权、悉心指导,作者当面采访、多次亲聆贾平凹先生教诲,获取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披露贾平凹先生与文坛大咖的书信对话,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文艺理论的规律形成、文学作品的优劣分析,以及贾平凹创作思想的些微变化,都做了恰如其分的描叙。作者对贾平凹作品不偏不倚的中肯剖析,不但是作者本身具有高深的文学素养,还有作者身为知识分子的正气风骨使然。读者能通过这本书,与一代大家贾平凹先生虽然间接但却十分真实的交流,也算是一种缘分。
为有源头活水来
  “贾平凹对中国散文的重要贡献,在于他那重要的散文创作理念、鲜明的散文创作主张、显著的散文创作影响。(引自《贾平凹散文解读》,下同)作者在全面研读贾平凹散文之后,归纳总结出贾平凹散文的特点、深入探究这些特点的形成,特别将散文“五美”(语言美、人情美、风俗美、细节美、哲思美)通过每“美”三节共十五小节娓娓道来,淋漓尽致地阐释了“关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特色”。
  《贾平凹散文解读的精华,在细究“贾平凹散文五美”上下足了功夫。贾氏散文的语言美是它的语言自然、平易、质朴、清新、含蓄、简练、幽默、空灵”。语言美分别由通俗美俏皮美精致美”组成精致美又分为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如此细分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从中了解、体会贾平凹散文“美”在何处,无论读者欣赏或者创作散文,都可以行之有效地继承其精髓。作者的赏析例文《〈观云奇石〉序》,进一步阐释了贾氏散文语言的精致美非常巧合的是,这篇写“奇石”的序,整只有444(4”“谐音)个字符。说贾平凹是“鬼才”,也许是太有才,而且也真的“鬼”()
  “'人情美’是对人情的感知、认识、触摸、描写、升华。对于散文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并不亚于诗歌。”而人情美是分别靠五种颜色、五种声音、五种情绪形成。作者广泛的阅读积累了渊博的文学知识,积淀了丰厚的文学素养。在这部《贾平凹散文解读》中,作者大量引用《文心雕龙》里的精典,“五色”“五声”“五情”皆来自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的重要著作,它包含与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文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与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三大名著,奠定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贾平凹虽然与台湾作家三毛没有见过面,但他写的《哭三毛》与《再哭三毛》,不但让无数读者感同身受,而且成就了海峡作家交流的一段佳话;贾平凹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用了三句“老话”,将一位负责任的父亲、爱女心切的长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至情至性,更加彰显贾平凹散文的“人情美”,皆来源于他真实的生活。
  “美是文学的灵魂,情是文学的血液,而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血管、四肢与其他的器官、组织。”贾平凹散文的“风俗美”,是“汉江文化元素”,“具有浓郁古代秦楚交界地域特色”。
  “贾平凹在《好的文学语言》一文中写道:'文学,换一种说法即虚构性写作。得明白掌握两点,一是会讲故事,二是会用细节,故事就是好的情节,情节可以任意编排,细节却必须真实了再真实,有了真实细节,再离奇的故事都有人信,没有细节,再真实发生的故事写出来人都不信。如果你的细节真实而具有典型性,你的作品就是不朽的作品。’”他在《没有细节一切等于零》里说:“细节的观察就是在世界的复杂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又要有芸芸众生的眼光,你才能观察到人的独特性。现在没有人不会编故事。你可以坐在房子里随便编故事,如果你有细节,你的故事再编,别人都说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细节,哪怕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别人也都说你是胡乱编造的,这就是生活气息。”现实生活中注重细节的人,“行事严谨、值得深交”;在文学创作上讲究细节的人,文章显得真实可信,更加感人。
  关于散文的“哲思美”,作者这样写道:“中国散文很讲究'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其实强调的是文学的教化功能。说直白一点,散文是否耐读、是否耐品,除了与散文语言的魅力有关之外,更多地与散文传递的思想、蕴含的哲理有关。思想有深度,散文才会有深度;思想有高度,散文也才会有高度。”
  作者在阐释贾平凹散文“五美”时,不但引用当代著名散文学者对贾氏散文以及贾平凹个人的评论,而且将条分缕析之后提炼出的观点,用包括贾氏散文在内的优秀名家精品予以示范。所有名人名作名言,皆有适时脚注,这不但是对著作者的尊重,而且对读者检索、搜阅相关源头或文章大有裨益。
最是人间烟火气
  作为一部集研究与资料于一体的散文创作解读著作,尤其是以贾平凹这样的名家散文为例,进行散文创作与阅读之研究,作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与人生阅历,两者不可或缺地决定了这部作品的质量。
  曾令琪老师踏实笃行,周晓霞老师灵气充盈,从本书中的行文风格和他们各自署名的文章中,都可以略知一二。作为有从教经验的作家,而且又具有庞博的阅读积累,解析评论与引经据典自然不在话下。也许是有与学生接触的丰富经验,作者著作这部《贾平凹散文解读》的语言,无一处晦涩难懂,无一处枯燥乏味。
  教人作文最忌学术研究与资料汇聚的教条主义。当下有许多家长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亦有许多写手渴望通过文字迅速变现,于是“短快精”“高大上”的写作培训,就成为榨取这些“受训者”们钱财的常用手段。不管是为升学计,还是为生存计,文学创作肯定不是通过培训可以速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至今没有一所专业培养作家的学校,而只有“作家提高班”之类的训练。
  曾、周二老师教书育人多年,深谙此理。创作《贾平凹散文解读》一书,是他们在秉承贾平凹先生及众多文学大师“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之思想,不误人子弟是作为一位老师的起码道德底线。
  “文学的生命是反映现实。远离现实,不论你有多大瞒天过海之功,哗众取宠之术,终不得称为文学。”真性情的人才有发自内心的真实语言书写,真实的语言书写就是还原真实生活的文学创作。在《贾平凹散文解读》中,作者记叙贾平凹在女儿结婚时发表的感言:“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这些朴实的话语,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这样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

左起:万郁文、曾令琪、冯俊龙合影
  
  
  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著作,除了“对社会、对人生思考的深度之外”,还要有作者个人的风格。只有打上“个人印记”的语言书写,才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不管文学作品是否有地域性,作者都是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也可以说,只有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形成作者独具一格的特定“地域”。贾平凹自己也说:“作家的形成与他的身世有关。”农民出身的贾平凹说“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又自私好强,能出大力,有了苦不对人说。我感激着故乡的水土,它使我如芦苇丛里的萤火虫,夜里自带了一盏小灯,如满山遍野的棠棣花,鲜艳的颜色是自染的。”作者说贾平凹的散文“给我们读者传达出一种独特又似曾相识的感觉与氛围,就像黄土高原一样,朴实、厚重,却又好像刚刚出土的兵马俑一样,浑身上下散发出特别的光彩。”
  文学创作来自生活积累,写作经验来自阅读体会,适当的写作技巧也必须要经过自己去体会之后方能领悟。世上可能有白走的路,但肯定没有白读的书。文学创作可以行走的捷径,就是不断阅读精品、不断领悟别人创作的成败得失。即使已成大家的贾平凹,我们也可以从《贾平凹散文解读》中看到他创作上的不足,从而绕过这些“坑”。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世界上的很多经验可以传承,人类因此快速进步。
  贾平凹文学作品里有“儒家的儒雅、冲和,佛家的隐忍、空灵,道家的静虚、无为”,都与他生活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商州有关,也跟他是有名的“文坛病人”相关。他的作品显得“宁静、质朴、淡泊”也就不足为怪。《贾平凹散文解读》作者之一曾令琪,兼任“佛教协会副会长”,与贾平凹习性自然有相通之处。
  曾令琪老师提出“散文创作的'收’与'放’”概念,既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延伸,又与贾平凹先生提出“大散文”概念类同。“散文眼光和境界要大,散文情感和文化含量要大,散文思想和艺术表现要大,而不是指散文的篇幅要长、字数要多、容量要追求史诗性。”只有秉承散文创作“真情实感、独具风格、寓情于理、以小见大”的理念,散文创作才易出精品。作者说“散文最讲究严密的结构,但不是夸耀技巧。散文就是要有一种胸襟,一种气度!”道出散文创作根本。在汲取贾平凹等文学前辈散文创作精髓之后,作者的散文创作理论升华,定会将散文创作推向另外一个高潮。所以,贾平凹信心满满地预言:“散文将发生一种质的变化。”
  作者坦诚地说:“贾平凹先生的笔触,没有鲁迅的峭拔,没有朱自清的清新,也没有林语堂之幽默,没有余秋雨的宏识,但是,在情感上细致入微,在思想上极富哲理,在形式上大拙大美,生动朴实。因此,自成一家,独树一帜,影响所及,达于海外。”历久弥坚的散文作品,如同储存日久的老窖陈酿,需要时间,更需要经验。这些经验的传承,读者在《贾平凹散文解读》另外一位作者周晓霞身上看到了。
   

曾令琪在金牛区作协宣讲贾平凹先生散文
  
  
  周晓霞散文《我的青葱五月》《番茄红了》都是作者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在《我的青葱五月》中,作者写了自己少女时代,帮农村既教书又要做庄稼(半工半农)的父母收割油菜、麦子,帮忙做家务的场景。“乡村四月闲人少”,农村最忙的季节,“蚕老麦黄秧上蘖,娃儿屙屎豆浆噗(溢的意思)”,大人忙得昏天黑地,小孩也没有半点空闲。凡是在农村生活、成长过的人,对这个季节的所有辛劳和欣喜都记忆犹新。我看过很多人写在农村收麦子的作品,但周晓霞老师这篇写收麦子的文章,没有拘泥于只写收麦子,而是通过写收油菜之后再收割麦子的几个场面,叠加了烈日骄阳下的沉重。这种沉重是催逼农村孩子奋斗的力量源泉,也让他们长大成人后具有坚韧不拔的无上信心,更是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番茄红了》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写正在不断成长的少女,通过帮“屋背后罗家”瘫痪在床的小女儿给远方丈夫写信,换取番茄的故事,倒不如说是记录一位乡下残疾女子的爱情故事和悲怆一生。
  这两篇散文,深得贾氏真传。“真、善、美”之中,饱含人生悲酸苦楚,任何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与不得不奋起抗争的坚决。从平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小事,忽地凸显出一种磅礴的力量,这就是传统散文向大散文的转变而引发的效果。
  青年评论家项静说:“所有写作都是模仿,模仿那些创造了某一类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语言。”在模仿之中领悟,在领悟之中提升,需要心有灵犀的智慧。曾、周二老师通过解读贾氏散文,将他们的研究心得倾囊以授,读者诸君自会获益匪浅。
  散文创作最根本的是必须每篇都要有一个主题,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创作,也即是“神不散”的一种标志;散文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继承和发扬,延续之中要有打破条条框框约束的信心和勇气。踩在前人肩膀上,才能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其实,任何一座“高山”,在还不是高山时,都是在仰望另外一座高山时垒土而筑,最后成为高山的。“在贾平凹的书房内,多年来一直悬挂着托尔斯泰的照片,贾先生拜之为一座文学大山,他说'遥望可以增信心’。”贾平凹如是崇拜托尔斯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崇拜贾平凹?当然,不想成为贾平凹那样的“文学高山”,连仰望也可免去。
    
——————本刊架构——————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

    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指 导:广东省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协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副总编:

  周晓霞、胥树东李顺治

总编助理:

  杨爱民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